我国出口企业缺乏必要的行会组织。在国际竞争中,往往随着出口规模的增加,机电产品对国际市场价格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最终影响到企业自身的价格。在这种情形下,单个企业往往认为采用薄利多销的手段似乎更为合理。由于缺乏行业自律和相关制度,导致了产品出口过程中的自相竞争比较严重。而且由于协会作用的缺失,使得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的事件不断发生,造成了行业内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损人却不利己。另外,也有个别行业协会成立后,个别理事单位带头违反协会的规章制度,造成协会公信度丧失,形同虚设。
5.政府金融信贷、税收等支持力度不够,法制尚不健全
目前,进出口银行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的力度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据测算,每年出口的机电产品中,能真正享受到国家政策性金融支持的,不超过10亿美元,只有机电产品总额的0.5%左右。也就是说,按照国际惯例我国在政策性金融扶持机电产品出口方面,没有巨大的政策调整空间。而国内一大批民营机电生产企业,由于产品技术含量高,签订的外销订单多。但由于企业规模小,信用评定风险系数标准无人顾及,无法享受到国际政策性金融扶持的待遇,从而严重阻碍了本土机电出口企业的发展,信贷数量少,规模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另外,我国的出口贸易保护性法规尚不健全,在一些贸易争端问题上难以起到很好的裁定作用,也对几点出口贸易的健康有序发展产生了很大的障碍。
(三) 客观方面
1.技术性壁垒繁多,出口企业防不胜防
技术性壁垒一般是各国政府为了保护本国消费者的利益而提出来的,在国际贸易中,一国政府如果规定产品必须达到一定的技术型标准,这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保护产品消费的安全,维护本国消费者的利益。但是近年来技术性贸易壁垒越来越以贸易壁垒的形式出现;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具有技术性强、隐蔽性高、透明度低、不易监督等特点已逐渐成为发达国家采取的最主要的贸易保护措施之一。一些发达国家以维护国家基本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欺诈行为和保证产品质量为由,凭借他们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优势,通过制定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等方式,对商品提出苛刻的市场准入要求,给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造成很大的障碍。
在机电产品方面,我国绝大部分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的设计制造及环保检测水准比起发达国家还差得远,仅机电产品出口一项,我国每年就要因“绿色壁垒”损失90亿美元。绿色壁垒已经涵盖了机电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和消费的全过程,成为了机电产品出口的一大障碍。
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方向主要集中于欧盟、美国、日本等国,据统计,我国出口商品近75%销往这些国家,而它们恰恰是世界上科技水平最高、技术标准最严格的的国家和地区。机电产品出口的地理方向决定了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将不得不面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威胁。
随着我国向机电产品出口强国的步伐迈进,我国所收到的冲击也会逐渐加大,在很大程度上制 约了我国机电产品的全球化进程。尤其是那些具有比较优势机电产品,长期以来存在着出口量大且价格低的特点,而这恰恰造成了我国机电产品频繁招致倾销指控和技术贸易壁垒的最主要原因,使得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企业在巩固和拓展海外市场上屡屡受阻。据统计,2005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共遭遇11起国外的反倾销、特保调查和保障措施等,涉案金额达3.2亿美元。随着机电产品贸易规模的扩大和贸易不平衡等问题的加剧,机电产品贸易摩擦将成为下一步贸易摩擦的重点领域。
2. 能源、原材料供应紧张,机电产品成本上涨
近年来,国内外钢材、铝型材、锌、铜等金属材料和塑料等原材料价格的飙升,以及燃油、煤、托运费等价格不断上涨。由于我国出口商品中能源、资源密集型产品及粗加工产品仍占有较大比重,所以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能源电力供应紧张和国际油价大幅上升等因素都导致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不高的传统商品受影响较大,如手工具、小型家电、农用机械、机械基础件和电工器材等出口价格纷纷上升,尤其是产品中有色金属如锌、铜等成分比例占有量高些的,其涨幅更甚,大多都超过了30%。企业成本的增加,都促使企业提高产品的出口价格,但是出口价格涨幅远不及原材料产品涨幅,这就使得企业利润被进一步压缩。
能源、原材料供应紧张对机电产品影响之大,这主要是由于在机电行业的主要平均成本构成中,材料成本大体占总成本的六到七成,工资和管理费各占一成左右。因此在此情况下,材料价格的波动对机电工业的生产投入和产出效益影响颇大。尽管如此,各企业因为所生产的产品类型不一样,受原材料影响也不同。一般而言,越是精细、自动化程度高的产品,成本中钢材比例所占比例越小,而较为粗糙的框架产品,比例则越大。而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机电产品大多都缺乏核心技术,我国机电行业的利润增长模式,大多数依然是靠市场旺盛需求下的规模经济的拉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原材料价格波动对行业的影响也就在所难免。
随着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资源性和原材料性商品的短缺,将成为制约机电产品出口实现可持续性增长的重要因素。机电产品中计算机、通讯设备等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基本上都属于加工贸易,有多为外商投资企业所掌控,而传统制造业对原材料、能源、电力的依赖性较大,目前,原材料、能源和电力的供应很难实现根本改善,由此造成出口产品价格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从而不利于出口的增长。
3.人民币的屡屡升值,出口成本有所增加
2005年7月21日,美元兑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人民币,人民币升值2%,这标志着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相比汇改前,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幅度已达6%。人民币升值直接提高国内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使得出口产品的国际比较成本优势被弱化,对出口型企业产品尤其是初级产品来说。成本的增加将会直接导致其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力被减弱,低成本优势将进一步弱化。占据我国机电出口绝大部分份额的消费电子类产品、家电产品、数据处理设备等对汇率波动比较敏感,最易受到直接冲击,而这些产品面临的国际竞争非常激烈,依赖的又往往是低廉劳动力支撑的低价优势,汇率的波动很容易产生出口替代,流失客户及市场。因此,对于人民币的升值将在短期内使机电产品出口增长势头受挫。
三、机电产业对外贸易发展的应对策略
(一)政府层面
1.政府完善技术法规体系
法律和法规中违背国际惯例、与WTO协议相抵触的部分,都应予以调整、修订或废止,对技术细节则通过引用或纳入适用的标准来解决。针对现存法律法规的缺陷,填补空白、充实完备立法,特别是专门性技术法规,应尽快完善我国机电产品的技术标准及环保、质检、包装等方面的标准和法规。
2.政府应完善政府、企业、行业协会为主体的多层次预警机制,实现政府、企业和行业三方的良性互动。
我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三)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