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政府职能缺位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一个普遍性问题,尤其是当前商业银行纷纷上市,以防范信贷风险为核心的公司制度性约束刚性日益增强,而政府财政的投资职能逐步大型化。小范围化转变,在此环境下,中小企业特别是一些创业型的风险相对较高的高科技型企业很难从这两大主体上得到具体的支持,而政府相关政策上的支持也往往无法落实到金融机构的商业运作平台上。
2.国家对银行利率和收费的规定不合理
根据中小企业贷款的高成本和高风险特点,金融机构对其贷款收取较高的利息或收费是正常的,一般比大企业要高一个百分点左右。然而我国中央银行目前对利率和收费的规定都不利于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贷款。中国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规定了基准的贷款利率,而且实际贷款利率只能在较小范围内上浮或下浮,此外,金融机构不准许对其提供的不同服务和产品收取不同的费用,不能通过收取审查费和贷款承诺费等方式增加对企业信贷的收人。这会挫伤金融机构调查和收集中小企业信息的积极性,对高风险有高收益信条的打破, 从而影响对中小企业的贷款。
四、中小企业走出融资困境的对策
切实帮助中小企业走出融资困境,政府的帮助,融资机构的支持以及中小企业自身的努力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政府应该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发挥重要作用,金融机构的应提供必要的融资支持,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彻底解决取决于中小企业自身实力的增强和信用度的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的努力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中最基本、核心的一环。
(一)中小企业方面
1.规范企业公司治理结构,提升产业水平
公司的运行绩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其治理结构的有效性,公司治理结构规范不仅影响投资决策和资金筹措,而且也影响公司的管理效率和内部凝聚力。因此,公司治理结构是决定企业的融资能力的必要条件,中小企业一定要规范公司治理结构。为此要建立中小企业制度,推动中小企业制度的多元化和社会化,实现治理结构合理化。对国有中小企业实行积极的退出战略,走改制重组道路;对私营企业要引导资本社会化方向,改变家族式管理方式,吸引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制度的要素;对于集体企业要推动产权改革,明晰产权关系,为企业通过股权融资奠定良好的基础和创造必要的条件。
2.利用产业集群,壮大产业组织
中小企业可以给予产业集群基础上进行融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一般是指以大量中小企业为主体,相关产品集中生产,专业化协作配套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企业大量聚集现象。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与一般的游离中小企业、国有大型企业相比具有独特的信用优势:
在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发展目标明确,许多中小企业都发展某一产品系列,由于地理位置相互接近,银行对本地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比较了解。在集群内,解决了银行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由于银行是同时对同一行业中的众多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整体贷款数额比较大,银行由此颗粒获取更多的收益,借贷双方都可以降低交易成本,这不仅可以提高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还可以解决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资金短缺、融资困难的问题。
集群内中小企业的信誉对企业来讲非常重要。企业间的某些业务往来都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之上的。集群内的中小企业若是失信,其代价是十分高昂的,因此,企业不会轻易逃脱银行的债务,否则“毁誉事件”会传遍整个集群。正因为集群内的中小企业清楚并且明白维持信用和生育对自己企业和集群的重要性,使得中小企业逃脱债务的可能性降低,同时也降低了银行的融资风险。集群增强了企业的守信度,也大大减少了企业的机会主义倾向,使得银行愿意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
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可以克服单个企业规模小的经营特征。通过集群整体获得外部规模经济,并且还可以提高竞争力,比较容易的获取机群以外其他企业和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的信任,在获得金融资本、技术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占据优势。
3.加强财务管理制度,降低经营风险
首先,确立财务管理的战略核心地位,促使财务管理工作由被动记账向主动管理转变。不仅要做好财务数据的记录和处理工作,更要认真研究会计规范体系,以确保财务原始数据的准确和会计工作效率的提高。其次,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设立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统一负责企业的资金融通、现金出纳、财会管理、工资核算、固定资产以及预算编制、决算实施工作。制定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实行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完善财务处理流程,规范会计行为,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中小企业的财务监督。在企业中推行“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的财务管理模式,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稽查制度。另外,应熟悉行业发展状况做好市场分析和预测,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加强财务监控,使得透明化的财务管理为中小企业成功融资提供强力保障。
(二)金融机构方面
1.建立和发展地方中小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
如美国、日本、德国均设有帮助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和民间投融资机构。同大型金融机构相比,中小金融机构在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方面拥有信息上的优势,多数中小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具有地域性的直接依存关系。相对大金融机构而言,中小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拥有交易成本低、监控效率高、经营机制灵活、适应性强等比较优势。而且,中小金融机构产权关系明晰、具有权责明确及分工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拥有较强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能力,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有关资料统计,美国中小银行8000多家,信用社115000多家,占全部信贷金融机构总数的75%,市场运作效率较高。小企业呼唤小银行,是我国目前经济生活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2.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数据库,重建信用体系
征信系统的建立是要建立规范的、有着国际化标准的、统一的中小企业信用数据库。通过对中小企业工商年检、纳税、贷款、海关报税、产品质量检验、消费者投诉、工程质量验收、企业资质等级评定、履行合同义务等记录的收集整理,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和数据库,这要求多个政府机构与社会机构之间信息的整合,包括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税务部门、司法部门、海关部门、质检部门、消费者维权部门等之间的信息共享。可通过完善现有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要求金融机构必须及时上报登录数据,按规定进行贷前查询,从而确定中小企业的基本信用记录数据库。特别是关于中小企业主个人的信用记录,需要各个商业银行之间的信息共享,这是开展类似信用评级和信用评分技术运用的关键。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2015(四)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