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权威型父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心理及教育方法
概述
在现在的社会里,有相当一批年轻已婚的夫妻怀有这样的念头:不愿意生孩子。理由是教育孩子的责任太重大,他们不想承担这样的重任。确实,对于每一个家庭来说,教育孩子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也不能因此而极端化。不过,在教育孩子方面,选择好的教养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论权威型父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心理及教育方法 概述 在现在的社会里,有相当一批年轻已婚的夫妻怀有这样的念头:不愿意生孩子。理由是教育孩子的责任太重大,他们不想承担这样的重任。确实,对于每一个家庭来说,教育孩子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也不能因此而极端化。不过,在教育孩子方面,选择好的教养方式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类型教养方式直接影响着儿童的行为,家庭教养活动中父母对孩子的情感联系和行为控制是最重要的两个维度。情感联系维度可以从以儿童为中心完全接受的一端,到以成人需要为中心完全排斥的另一端。行为控制维度是从限制、要求的一端到宽容、放纵的另一端。根据这两个维度,父母的教养方式可分为多种类型。比如权威型,放任型,忽视型,溺爱型和矛盾型等。教养方式的这种类型差异与儿童的社会性和认知发展有着规律性的联系,父母极端的限制和宽容都会导致儿童社会性发展不良。本文将重点论述权威型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探讨父母如何消除这种教养方式对孩子的不良影响。 一、权威型教养方式的定义 在本文中讨论的“权威型”教养方式的定义是,一种限制性、压迫性的教养方式,父母给孩子很多规定和限制(出发点是好的),要求孩子严格遵守。父母通过心理和社会性方面的优势和权力,强迫孩子接受这些限制,甚至使用暴力,而不是通过平等的交流说服孩子。 二、导致父母权威型教养方式的因素 权威型教养是一种不完善,甚至错误的教养方式,但很不幸的却被很多父母采用,其主要原因由于得到中国传统教育方式的鼓励,并且能节省父母在教养上的时间和精神成本。 其实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因素是复杂的,比如哈曼(Harmon)提出的四方面因素:1)文化因素;2)个体因素;3)人际关系因素和4)社会情境因素。巴斯克也将影响因素总结为:心理因素,儿童自身特点因素和社会因素。基本上,导致父母形成不同教养观念的无非是内部因素,即父母本身的经历和性格,和外部因素,即社会环境,经济地位和孩子的特点等。针对导致权威型教养方式的形成因素,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社会文化背景和社会压力 不同社会阶段流行着不同的价值观和大众舆论,这些占据话语权的主流意识无疑对仅仅作为受众的父母产生影响。比如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前,“父为子纲”的古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棒打出孝子,不打不成才”也是很多父母讨论教育孩子方式时的主要原则。在这种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权威型的教养方式无疑得到主流价值的肯定。甚至可以推断,很多父母在自己还是接受社会教育的孩子的时候,就形成了这种观点。当他们为人父母的时候,他们自然就把这一套搬到自己孩子的身上。 作为社会中的一员,父母也同时承担着社会压力。处于压力中的父母自我效能感较差,对儿童的反应消极,无力体察儿童细腻微弱的情绪,因此容易形成简单专断的教养方式。 社会经济地位 点击下载:
![]()
|
上一篇:论我国企业所得税的问题 | 下一篇:论利用PowerPoint辅助教学与旅游.. |
点击查看关于 权威 父母 教养 方式 儿童心理 教育方法 的相关范文题目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