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鲁迅
----我的鲁迅文学观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痛苦的转型期,康有为、梁启超等知识分子的维新改良,孙中山、黄兴等资产阶级共和的革命推翻了帝制,以西方民主、科学为武器的五四运动在思想文化承担起了启蒙和救亡的双重责任。鲁迅在那个时代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他用他那种独特方式表达了他的思想..
走近鲁迅 ----我的鲁迅文学观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痛苦的转型期,康有为、梁启超等知识分子的维新改良,孙中山、黄兴等资产阶级共和的革命推翻了帝制,以西方民主、科学为武器的五四运动在思想文化承担起了启蒙和救亡的双重责任。鲁迅在那个时代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他用他那种独特方式表达了他的思想,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文人战士。鲁迅作品在很大程度上使中华民族避免了“不知拥护、爱戴、崇仰”本民族伟大人物的悲剧,增加了中华民族“尚可以有为”的信心,减少了“奴隶性很浓厚”的绝望。这是鲁迅之伟大处,将自己和最广大民众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是祥林嫂、闰土、孔乙己以至阿 Q 这些被压迫者的同情者和代言人,是一位永远站在平民视角,为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大声疾呼的平民作家。 一、文学内涵 20年代中后期,随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深入和内忧外患的加剧,五四时期的个性解放主题逐渐淡化,文学表现的领域由“自我“拓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空间,中国现代文学主流出现了历史性的重大转折,而鲁迅的遭遇完成了他的准备,使他能在这样的文学革命中突显出来。鲁迅先生是五四运动中的一代骁将,中国新文化的奠基人之一。 1、民族性的挖掘:鲁迅的批判、讽刺 鲁迅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青年时代,梁启超把它呼之为“少年中国”,并总结出了该“少年中国”的种种特质和希望所在,给了“少年中国”一个英气勃发的虚拟形像。鲁迅的苍凉语调,和这个号称“少年中国”的整体语境是不相容的。鲁迅一生坎坷,到处“碰壁”,所以很自然的有一股怨恨之气,横亘胸中,一吐为快。他的主要作品,即是一种“不满与现状”的态度。 在《狂人日记》里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是一部“吃人,被吃”的历史;《灯下漫笔》讲述了中国人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只争做过一种人“奴隶”。鲁迅在对现实进行充分的审视和深刻的痛挽中,对在此土壤中生长的国民劣根性进行了彻底而有力的批判。他赞美卢梭、尼采、托尔斯泰、易卜生等人,叹息中国很少有这类人,即使有,也会被大众的唾沫淹死,感叹中国的群众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祝福》中身受封建意识毒害不可自拔的祥林嫂,《采薇》中喜欢制造谣言的阿金,他们存在的意义 不再引起人们的同情和怜悯,而是让人深感无奈之后的恐惧。如果说《狂人日记》是民族整体和个体的自审为精神背景的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封建文化最恶毒的咒与的话,那么〈阿Q正传〉则把封建文化为根底的旧文明剥蚀一空的躯壳活生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鲁迅用他小说和他一生中各个方面的作品,也都无不是从不同角度同着两篇作品的主题呼应。从反面教育人们应该怎样做人,是鲁迅一贯采用的手法,也是“鲁迅人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鲁迅的语调充满着苍凉、激愤、讽刺、反讽、强硬和偶尔的高音量。与一个怀疑的时代刚好吻合,后人们往往称鲁迅为战士,尽管没有明确说明,但我们也可知指的是鲁迅的特有语调。无论是他的社会批评、文化批评,还是他怒不可遏的骂人,他语调上多种特质依靠不同的比例的相互转换,实际上为战士形像的生成起到了极大的作用。鲁迅的“战士”身份,最终将要落实到语调上来考察,因为他毕竟不是一位靠“打”,而是一位靠“说”的“战士。 2 、个性气质:傲气与偏见 点击下载:
![]()
|
上一篇:浅谈基本信息型网站建站方案 | 下一篇:怎样提高学习困难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
点击查看关于 ---- 鲁迅 文学 的相关范文题目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