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财政收入的超收原因及如何使用的分析
我国的超收收入是指预算执行结果超过预算安排的财政收入。也就是说,在当年的预算安排上,本来没有这一笔收入,但由于经济发展较快、收入征管进一步加强和一些超常规或一次性因素带来的“预料之外”的一笔资金,它的投向也在预算之外,原则上可以灵活运用、相机安排。正因如此,这块资金的投向历来备受各方关注,也更能考验财政部门的理财艺术和理财智慧。
超收分中央财政超收和地方财政超收两部分,中央财政超收大部分用来支持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并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向困难地区、困难群众倾斜。同时用于解决历史欠账,化解财政风险。地方财政超收收入主要用于解决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拖欠,增加社会保障补助支出,保证教育、科技、农业、生态保护等重点支出以及支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等方面的资金需要。
以2004年为例,2004年,中央财政实际比预算超收2537.71亿元(未扣除新增出口退税指标)。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指示精神,并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及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二次会议有关决议的要求,同时考虑到相当一部分超收是经济运行中一些超常规或一次性因素增加的收入、不宜用于扩大经常性开支,2004年中央财政超收收入主要用于解决历史欠账和增加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方面的支出。具体是:新增出口退税指标1275.32亿元,用于解决部分历史陈欠;车辆购置税超收35.7亿元按规定专款专用;按有关法律、法规和财政体制规定增加教育科学支出、对地方税收返还、一般性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321.03亿元;支持农村税费改革和粮食生产156.04亿元;解决退耕还林粮食历史挂账404.85亿元;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32.5亿元;拨付全国社保基金148.56亿元;支持企业关闭破产补助30亿元;增加抗灾救灾等其他支出133.71亿元。
通过以上例子的分析,综合2000~~2005年我国财政收入超收部分的使用来讲,我们可以概括出财政超收主要用于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包括落实“两减免三补贴”政策等,约160亿元。二是在支持社会保障,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方面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像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及城市低保标准等。三是解决历史欠账。其中用于解决出口退税陈欠达1000亿左右,用于解决退耕还林欠账达405亿元。四是加大对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等事业的支持力度,以及加大对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五是支持企业改革包括企业兼并破产和企业分离办社会支出等,以及用于救灾款的拨付。这样安排,既体现了瞻前顾后、防范风险,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又控制了一般性支出,支持了宏观调控和经济社会统筹发展。
至此我们概括性的理解了我国财政收入的超收是如何使用和分配的,现在反过来分析一下我国财政收入的超收原因。我们从超收的定义中可以了解到部分,究其超收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较快,加强宏观调控,促使我国的税收,增值税等各方面的财政收入有所提高;其次,在我国财政收入的超收中有部分收入是一次性的,超常规的资金的收取;还有政府加强征收力度,促使财政收入产生超收现象。
通过对我国财政收入的超收原因及如何使用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国家财政收入超收的来龙去脉,为以后的财政收入工作奠定了基础。我国中央财政超收收入的使用,正向促进了宏观调控和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确保了改革有更大的资金空间,促进了潜在财政风险的防范和化解,提高了政府信誉。同时,既体现了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展现了我国政府高超的理财艺术。
我国财政收入的超收原因及如何使用的分析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