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 f=75n/L支(KHz)
式中 n ——任意倍数;
L支——分支线长度(Km)。
现已建成各分支电路长度如下:
林中变——高山变110kV中高线总长39.161Km;
林中变——城南“T”接点(24#~24#杆间)线路长度6.054Km;
城南“T”接点到城南变线路长度5.832Km;
林中变到南曹变“T”接点及南曹变线路长度以南曹变线路设计为准。
35kV线路高频通道结合设备更换
由于高山、南倪、龙田3个变电所靠近沿海,载波结合加工设备运行年限很长,锈蚀严重,且线路阻波器为窄带阻塞,不便于频率调整,本期工程对阻波器、耠合电容器、结合滤波器全部给予更换,共计4套,分别是高山变35kV高龙线C相一套、南倪变35kV高龙线C相龙田侧和高山侧各一套、龙田变35kV高龙线C相一套。
从现场情况看,现运行中35kV线路载波结合设备安装很不规范,留下安全隐患。根据部颁规程DL/T 546-94《电力系统载波通信运行管理规程》有关规定,特对载波结合加工设备的安装提出如下要求:
1.耦合电容器接地端子距离地面高度不应小于2m,低电压端对地严禁开路。
2.结合滤波器应安装在耦合电容器下面,距地面高度以1.3m为宜。结合滤波器一次端子、耦合电容器的低压端子和接地开关上端间必须用截面不少于16mm2硬铜裸线可靠连接。耦合电容器低压端子必须首先与接地开关的上端子连接。结合滤波器接地端子、接地开关下端和接地网之间必须在截面不少于25mm×4mm镀锌扁铁可靠连接。
3.线路阻波器与金属或混凝土构架的安全净距离应符合SDJ5—85《高压配电装置设计技术规程》的有关规定。
结论:
改造后,原林中变[1—7]、[1—8]二台ZDD—12A高频下话路架改为载波架后,搬到高山变,对应编号分别改为[7—1]、[7—2]。
新增载波机二对(4台),分别安装在林中变和高山变,两端新载波机编号均为[1—7]、[1—8]。
(3)原龙田变——林中[1—8]载波电路的212—216/244—248KHz频谱,进行调整后改为172—176/124—128KHz,在龙田——高山电路使用。
(4)根据相关110kV线路现有载波结合加工设备配置的实际情况,本工程新增加林中变110kV中高线路A相高频载波通道结合设备一套(包括电容式电压互感器1个,高频阻波器1个,结合滤波器1个)。城南变中高110kV支线A相新增座式阻波器高山1个。高山变增加高低频引入架1台作为高频电缆和音频电缆配线用的。
(5)更换35kV线路高频通道结合设备4套(35kV耦合电容器、线路阻波器、结合滤波器各4个)。
改造前后载波机对照表见附表1。
通信设备材料汇总表见附表2。
载波通道传输参数计算见附表3。
通信电缆清册见附表4。
3.通信机房及防雷接地
本设计根据部颁行业标准DL548—94《电力系统通信站防雷运行管理规程》和原部颁《电力设备过电压保护设计技术规程》,对相关通信机房提出如下要求:
1、通信机房内,应围绕机房敷设环形母线,环形接地母线一般采用截面不不于90mm2的铜排或120mm2的镀锌扁钢。
2、机房环形接地母线与室外闭合接地网和房顶闭合均压带间至少用4根对称布置的连接线相连接,相邻连接线间距离不宜超过18m。
3、机房内各种金属管道、金属门框、金属支架等应以最短距离与环形地母线相连,环形接地母线与接地网应多点相连。
4、机房内设备的金属外壳及保护接地、工作接地等与接地母线就近连接,要求连接牢固,接触良好。
5、通信电源-48V“负极”在通信设备侧接压敏电阻;“正极”在电源设备侧和通信设备侧均应接地。
6、电缆中未用线对其首尾两端接地。
特别要指出的是110kV高山变电站,本次载波电路改造后,共有7台载波机安装在高山变载波机房,新增载波机和拟建中的光纤通信设备功能更先进,主要采用大规模集成电子电路、数字化微机型,机房防雷接地必须符合规程要求,并经验收合格后,通信设备才能投入运行。
高山变通信机房平面布置见附图4
林中变通信机房平面布置见附图5
4.电源系统
林中变通信机房已配置一套48V/200A高频开关电源及一组1000AH免维护蓄电池,供本工程使用。高山变应结合光纤通信工程配置48V/80A及蓄电池容量400AH以上的高频开关电源一套。南倪变、龙田变也要相应配置48V/60AH及蓄电池容量200AH以上的电源系统。
通信机房防雷接地和电源系统改造结合福清供电有限公司光纤通信工程和技改项目进行,不列入本工程预算。
5.通信电缆敷设要求
5.1沿电缆沟敷设
1、通信电缆与高地压电缆在同一电缆沟内敷设时,要求电力电缆在上层,通信电缆在最下层,一般不允许同层敷设。
2、高频电缆从升压站电缆沟引出至结合滤波器一段需埋管敷设,管子还需紧靠水泥杆塔(安装滤波器)伸出地面1.3m左右。
5.2直埋敷设
1、因音频电缆、高频电缆均非铠装电缆,在地下直埋时,需穿入保护管中敷设。
2、直埋的通信电缆与高低压电力电缆敷设时,通信电缆敷设在电力电缆的上面,二电缆相互间的间距不小与0.5m。
5.3沿建筑物敷设
1、电缆沿建筑物敷设时,对较平直的墙面,一般采用卡子式(要求较高的可用暗配线方式),而遇障碍物或两幢房子之间可采用吊挂式,敷设线路一般以水平或垂直方向,力求整齐美观而又方便维护施工。水平敷设时,两电缆夹子间距为0.5m;垂直敷设时,两夹子间距为0.8-1.0m,遇转弯或特殊情况下可稍缩短或放长。
2、在室内穿越楼层或穿墙时,电缆应采用钢管或水煤气管保护,保护长度一般为0.3至0.5m。
5.4架空敷设
1、尽量减少与高压线平行和接近,通信线路与电力线路以各占公路一侧为宜。
2、架空最低电缆一般距地不小于3m,跨越公路为4.5m,铁路为7m,距建筑物水平距离不小于2m。
3、与带有绝缘层的低压电力用户线交越时,间距不小于0.6m,两通信线路交越时(包括与广播线路交越),间距不小于0.6m,一级线路应在二级线路上面通过,与380V、10kV电力线交越时,间距不小于1.3m和2m。
5.5沿走线架敷设
1、敷设在走线架上的电缆应排列通顺、整齐、避免交叉,便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