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5810
浅谈非公经济创业环境优化———以绿春县为例
[摘 要]绿春县的非公经济在改革开放以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稳步发展,特别是十五大以来,绿春县政府部门制定出台了符合绿春非公经济发展的相关配套措施,使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呈持续、快续、健康发展势头。但是,与内地县市相比,绿春县非公制经济发展起步晚、发展慢、数量少、规模小、生产粗放、科技含量低。本文以绿春县为例,认为只有进一步探索创新机制,完善扶持发展政策、健全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拓展融资渠道,强化企业管理,才能使非公经济健康、快续、稳步发展。
[关键词]非公经济 创业环境优化 绿春县
一、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及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形成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格局。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国民中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主要在于其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其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有利于优化和调整所有制机构,有利于减轻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稳定,有利于促进市场竞争,以绿春县为例:
绿春县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经历了“限制、禁止、共同发展”三个阶段。截止2010年底,全县个体工商户3174户,从业人员3849人,注册资金5543万元;私营企业91户,从业人员3889人,注册资金17268万元。全县个体私营企业上缴税金1853万元,占全县税收的34%,对全县财政的贡献率为23.07%,非公有有制经济占全县GDP比重的20.3%。非公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比重不断上升,领域不断拓宽,产业不断扩大,已经涉及批零销售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社会服务业、电矿业、建筑业、房地产开发、制造加工业和种植业等29个行业,非公经济已成为全县较有活力的经济增长点。
绿春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内地县市,而且差距逐渐拉大。具体表现在:一是规模小、档次低、产值小、利润少。在全县2834户个体私营经济中,私营企业只有72户,仅占2.5%。且大部分仍然停留在作坊式的规模。目前,个私经济户均注册资金只达6万多元,村一级多数的小卖部和食品加工等行业的注册资金不足万元,流动资金只有千元的很普遍,这样的规模先天就竞争力较弱;二是市场容量狭小,满足不了所需。各地区各行业发展不平衡,城镇强、农村弱,大兴、平河、大黑山乡经济发展快一些,其他乡镇相对较弱。本来经营者、推销者很积极,但市场拥挤不堪,许多外来商人和本地农民到县城、集镇交易农副产品或土特产,因无场地,只能在人行道上交易,以街为市的现象仍然存在。由于受场地等因素,一些外来经商者只好望场兴叹,一走了之,他们除了要承担与本地工商户相同的税额外,还要支付高额的房租费等,象这样的情况乡镇更为突出;三是思路不宽、科技不高、结构单一。目前绿春县个体工商户大多集中在批零贸易业和餐饮业,其中批零贸易业占全县的一半,由此可见,绿春县个体工商户经营结构不仅不合理,还存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种植业、养植业发展相对滞后,旅游业几乎空白,行业发展很不平衡,个私企业在综合开放方面还不够发挥应有的作用。私营企业规模小,生产经营结构单一,普遍存在家庭式管理缺乏发展后劲,特别是科技含量低,高附加值产品少,名特优产品少。企业管理水平低,设备技术落后产品技术含量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经营粗放,处于较低层次;四是个私企业绝大多数是由近亲和血缘关系组织的企业,属于“夫妻店”、“父子兵”式的家庭作坊,他们的经营模式具有明显的家庭行为。
由于受绿春地处边境、社会发育程度低,经济、文化发展缓慢,区位和劳动者素质偏低及思想观念普遍陈旧,对发展非公经济认识不足等诸多因素限制,绿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