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4256
浅析不正当价格行为
[摘要]商品价格关系国计民生、涉及千家万户,群众关心、社会关注,人人都希望在诚信的价格环境中和谐地生活。然而,一些企业、经营者利欲熏心,无视国家的法律法规,以不正当价格行为为经营策略,严重侵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本文对不正当价格行为的概念、表现形式、危害、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加大监督检查是治理不正当价格行为的必要手段;积极开展“价格服务进万家”活动;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让广大消费者的理性消费;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推进经营者价格诚信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 不正当价格行为 概念 危害 措施
《价格法》自1997年分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又于2008年8月1日起开始实施,使商品价格管理工作有法可依,在规范价格行为,发挥价格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稳定市场价格总水平,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从2007年以来,粮食、猪肉、食用植物油、液化石油气等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的重要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引起社会方方面面的普遍关注,而一些不法经营者乘机利用价格垄断、价格欺诈等不正当价格手段,进一步助推了物价上涨,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影响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稳定。本人联系平常的工作实际和学习体会,从不正当价格行为的概念入手,浅析其表现形式、危害性、形成原因,并提出应对不正当价格行为的措施。
一、不正当价格行为的概念及其表现形式
(一)不正当价格行为的概念
根据《价格法》规定,不正当价格行为是指经营者违反法律、法规,制定垄断价格操纵市场,阻碍市场公平的价格竞争;或采用价格手段欺骗销售和提供服务;或以超过市场平均价格、平均差价率、平均利润率的合理幅度进行牟利,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行为。
(二)不正当价格行为的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