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4321
我国调节城乡居民收入的方针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现状、原因及其对策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居民人均收入也逐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整体由温饱向小康型转换。与此同时,居民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收入有差距本属正常,但差距过于悬殊,会对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产生极大的负面作用,严重地制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 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减少低收入和贫困人群,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对我们党和各级政府的政策制定与执行,对促进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保证社会稳定,促进城乡关系的协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居民收入现状
(一)基尼系数不断上升
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统计学家基尼1922年提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距程度的指标,现在已经成为国际上公认的判断收入平均程度的最基本指标。按国际标准,基尼系数在0.3~0.4之间为正常状态,在0.4以上是处于比较严重的警戒状态,达到0.6则属于社会动乱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基尼系数反映出来的收入差距,总的来说呈现一种上升的趋势。据世界银行统计数字,我国居民个人收入的基尼系数在改革开放前为0.16,1991年为0.282,1996年为0.424,2000年为0.458,2004年为0.465,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不但高于所有的发达国家,而且高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且呈逐年扩大的趋势。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来看,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明显,而家庭收入增长的速度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数据显示,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达1578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4761元,城市是农村的3-3l倍。
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来看,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是不断波动的,但整体上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比高达3倍。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2008年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33.7%,属于小康水平,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仍达43.5%,属于温饱,这证明农村人口数量与农村市场容量严重不对称,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生活水平均低于城镇居民。
(三)城镇内部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明显扩大
国家统计局调查资料显示,1998年城镇居民最高收入层的年收入是最低收入层的4.4倍,2002年,高低收入差距则为7.66倍,2005年扩大到10.7倍。高收入户的收入增长大大超过了低收入户的增长。其中,2002年占全国人口10%的高收入人群拥有 31.9%的收入,而占人口10%的低收入人群却仅拥有1.7%的收入。
(四)不同地区间收入差距扩大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各地区居民的收入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东部地区居民收入增长最快,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慢。到2005年底,我国上海居民家庭每人全年可支配收入达到18645元,是全国最高的地区;而最低的西部居民家庭人均全年可支配收入只有7990元。在区域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同时,区域内部的收入差距也在扩大,而且落后地区的收入差距要大于发达地区的收入差距。
(五)不同行业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20世纪90年代,各行业就业者收入水平都有较大的提高,但提高的程度各不相同,导致各行业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收入高低位次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垄断性行业、新兴行业与夕阳产业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在不考虑体制外收入的情况下,1990年,最高收入行业职工工资是最低行业的1.29倍,2000年达到4.71倍,2004年这一比值扩大为7.52倍。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10倍之间。
三、我国现阶段居民收入状况原因分析
把我国现阶段居民收入现状主要受国家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及居民个体在教育、社会保障、所处地域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分工等的不同影响,可以综合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收入的不平衡
行业垄断带着计划经济深深的烙印,虽然在一定期间可明显提升此行业与国外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但其长期存在,必然导致行业间及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因行业垄断由中央政府的主管部门实施,所以能够创造出完全排斥竞争的效果,如电力、电信、金融等自然垄断的行业,以及一些因行政体制原因产生的制度性垄断行业,由于机会不均条件下的垄断和特权,在这些行业从业的人员几乎都成为社会的高收入者。由于行业垄断,破坏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均衡规律”,弱化甚至排斥了市场的调节功能,使垄断行业与非垄断的行业出现了收入上的差距。
(二)城乡户籍制度的影响
城乡户籍制度是城乡分割体制的基础,它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符合当时对城市倾斜发展和城乡社会稳定的需要,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它已成为影响社会协调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因素,具体表现在农民劳动力转移不顺畅、农民工子女上学(中小学)难等问题。
(三)监督体制建设落后,市场运作不规范
我国监督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相对滞后,许多非市场因素在发挥作用,导致各种违法行为、非法获取暴利的活动以及寻租行为的出现,形成非法收入。这些非法收入,破坏了正常的分配关系,这也成为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由于市场运作不规范,城乡间信息的不对称,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出现的农业产业布局不科学,也导致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
(四)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
社会保障的功能在于它通过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方面的运作,缩小居民间收入差距,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然而,目前社会保障面太窄,只有城市职工享受,而农民却很少享受。这种在享受社会保险方面的相对不均等性,特别是医疗保险,使农民由病返穷。
(五)教育机会不均等
在现实社会中,受过高等教育人员的收入水平普遍高于未受过教育或受过很少教育的成员。目前教育软硬件投资明显不足,特别是农村地区、西部地区,虽然国家在近几年加大了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但前期的教育水平差距很难在短期内降低。
(六)税收机制不完善
我国实行的是个人所得税税制,目前税制不规范,个人所得税难以发挥调节社会贫富差距的作用。首先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过低,只能使得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更低,而对高收入阶层影响很小,这导致税收调节的低效应,城乡居民之间承担的税负不均。
四、积极完善经济政策,调整城乡居民收入
(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高市场竞争水平
进一步提高市场化程度并引入竞争机制,逐步消除垄断造成的不合理行业收入差距,降低非自然垄断的准人壁垒,严格控制自然垄断范围,鼓励资本在行业之间的合理流动和有序竞争,促进行业之间平均利润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