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3324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迅速提高,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随着恩格尔系数逐步下降,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力不断增强。目前我国城镇已进入消费加速转型期,消费结构、消费状况有了很大变化,居民消费由原来单一的数量增长演变为数量增长与结构调整并行,消费升级通过衣食—耐用消费品—住宅、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娱乐、医疗和旅游等产业链不断演化。消费结构向更高层次转化,不仅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发展,还提升了经济增长的质量。本文试图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数据及有关研究,对我国城镇居民改革开放以来的消费结构的变化以及存在的问题,并给予进一步优化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主要变化以及趋势
我国城镇居民自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1.恩格尔系数逐年降低
恩格尔系数是一个国际通用的极为重要的指标,即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划分: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贫困,在 50%-59%为温饱,在40%-49%为小康,在30%-39%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我国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呈现下降趋势。从1978年到2010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从57.5%下降到39.76%,从1978年到1995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从57.5%下降到50.1%,从贫困提高到温饱水平。从1995年到1999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从50.1%下降到42.1%,进入到小康阶段,从1999年到2009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从42.1%下降到37.11%,进入到富裕阶段.由此可见随着我国恩格尔系数的不断降低,说明了食品在我国城镇居民食品支出占消费的比重越来越小,消费总支出中可以有更多的支出转向享受型消费。表1 1996 - 2005年中国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及其构成比例 恩格尔系数的不断降低。
表 1 1996 - 2005年中国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及其构成比例
年份 食品 衣着 家用设备 医疗保健 交通通信 娱教服务 居住 杂商品服务
1996 0.486 0.125 0.076 0.037 0.051 0.096 0.077 0.043
1997 0.464 0.124 0.076 0.043 0.056 0.107 0.086 0.044
1998 0.447 0.111 0.071 0.047 0.063 0.121 0.105 0.033
1999 0.421 0.105 0.068 0.053 0.073 0.130 0.111 0.034
2000 0.394 0.100 0.062 0.063 0.085 0.134 0.113 0.034
2002 0.377 0.098 0.597 0.057 0.082 0.122 0.101 0.031
2003 0.371 0.098 0.063 0.073 0.111 0.144 0.107 0.033
2004 0.377 0.096 0.057 0.073 0.117 0.144 0.102 0.033
2005 0.367 0.101 0.056 0.076 0.125 0.138 0.102 0.035
耐用消费品方面,我国居民对于房产及汽车等耐用型消费支出大为增加,尤其是房产支出。从住房需求来看,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有能力购买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2009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已经达到了66368万平方米,比1991年增长了近20倍,增长是非常快的。特别是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对住房的需求会进一步加大。1998-2003年,我国城市率提高了9个百分点,截至到2010年底我国城市化率已经达到47.5%。毫无疑问,城市化率的发展直接带动的是房地产业的发展,有大量的人口要进入到城市,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也要改善,还有大量的房屋自然折旧。从这些情况考虑,未来住房的需求潜力是非常大的。自1993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居住消费在居民总消费中的比重提升很快。据统计,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消费占总支出的比重由1993年的6.6%提高2005年的10.2%,2005年以来城镇居民人均住房消费占总支出的比重达30%以上,自1993年以来一直维持在13.9%至16.4%的高水平上,非耐用方面,2001年非耐用消费品支出比重为63.3%,比1990年降低了18.2个百分点,年均下降1.53个百分点,下降趋势明显。由于近年来房价的逐年升高,城镇居民消费比重得到了更一进一步的提高。
2.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温饱问题的解决,在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发展和享受型消费比重上升。
交通通信、文教娱乐、医疗保健等发展性和享受性消费的支出大幅度增加,所占比重稳步提高。随着汽车进入家庭,电脑和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交通和通信成为消费新亮点,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由1981年的38元增加到2007年的1329元,增长34倍,年均增长14.7%,占消费性支出比重也由8.4%上升到13.3%;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为699元,其中,用于滋补保健品和保健器材等的支出为106元,占年人均医疗保健支出的15.1%。
3.服务性支出比重提高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家庭服务社会化趋势愈来愈明显,服务性消费的需求不断上升,居民消费支出逐步向服务性消费支出分流。
统计数据显示,1993—2005年十多年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年均增长15.5%,高于同期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3.1个百分点。此项支出占居民总消费的比重由1993年的9.2%大幅提高到2005年的13.8%,平均每年提高0.4个百分点。在各类消费支出中,教育支出的比重已位居第二位。2001年,我国服务性消费支出比重为26.2%,11年间年均上升1.5个百分点,2006年城镇居民全部消费性支出中,服务性消费支出2441元,比上年增长9.7%,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由2001年的24.8%提高到28.1%,提高3.3个百分点。其中,教育文化娱乐性支出、交通通讯支出份额上升较快。
二、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