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2903
摘 要:大学文档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就业压力逐渐加大的就业趋势下,容易诱发就业前的种种心理问题,通过对文档生就业心态的剖析,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化拓展,极力提升大学文档生的就业率和高校办学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态;就业指导
一、近年大学生就业群体的心态
恋家情结
这是一些寻求在本地区或者邻近地带大学生就业者的典型心态。这种心态可以分解为3种最主要的表现:其一,出于对父母或其他亲人的赡养与照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顺礼仪在这一类人的心中沉淀较深。因此,“父母在,不远游”,为人子女的那份责任感让他们选择了留在父母身边。他们的观点是,工作在哪都可以找,父母却是唯一的,“子欲养而亲不在”才是最大的遗憾。所以,应趁着父母健在,多些时间留在父母身边,以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其二,寻求避风港湾。这种想法比较实际,依靠一个舒适的家,比在外面方便多了。选择在外地工作,或许收入会很多,但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就近择业,没后顾之忧,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当中,有助于自己事业的发展。其三,寻求事业的方便。充分利用家的有利因素,以及父母亲友多年营造的“社会关系网”、“人情网”,来为自己的事业铺石开路,也是近年就业群体中的普遍心理。
以“名利”为目标的对社会经济价值的追求
我国传统的古训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经济收入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肯定一个人社会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准。由于我国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东南沿海地区,中部地区以及西部地区的收入差距很大,即使同一地区的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别也相当大,因而,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占有行业垄断优势的高薪行业就成为众多就业者趋之若鹜的“理想工作”。就业群体中大都存在着:1、攀比心理。大学生们在交流择业经验体会时,常会因某位同学谋得高薪职位而成为大家心目中相互攀比的“参照目标”。认为自己并不比某某差,一定要谋个高薪职位并超过别人作为自己的就业目标,造成大学生就业中的“高不成,低不就”现象。2、从众心理。这种心理也在大学生择业时较为多见,一些既无家庭背景,又无社会过硬关系的同学往往持有这种心理。他们择业时,对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和“职业生涯设计”没有自己的把握和主见,缺乏针对性的个别就业指导往往是诱发这种心理的根源。3、虚荣求高心理。部分大学生单向考虑自己的就业理想,要求用人单位十全十美,工资,福利,地理位置,工作环境,无不在其考虑之中,却忽视了如此完美的单位能否接纳自己。不掂量自己的才学,不给自己合理定位而盲目求高,最终导致不少大学生与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失之交臂。比如:某名牌大学生、研究生扫厕所,端盘子,做保姆的现象在一些经济、文化、教育都已很发达的国家都司空见惯,而在中国居然奇怪地一度成了媒体争相报道的新闻,少见多怪无聊至极地引发社会价值观的大讨论。4、不平衡心理。部分大学生因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不足,或因时机把握不准而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单位,但这些大学生往往不正确归因,反而怨天尤人,从而产生不平衡心理。5、自卑心理。在竞争激烈的求职场上,部分大学生因所学专业不景气,或因自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不如其他同学,或求职屡次受挫,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并进而转化为自卑心理。6、自负心理。与自卑心理相反,在自负心理的支配下,文档生往往是“这山望着那山高”,从而错过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