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3482
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障碍及对策分析
[摘要]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相对独立的系统和最基本子系统,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县域经济实现了长足发展,但是也存在着传统农业效率低、中小工商业发展不足和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问题。为发展县域经济,应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县域经济全局,大力发展工业,培育优势产业并处理好自主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关系。
[关键字]县域经济 障碍 可持续发展
一、县域经济的概念、特征及地位
县域经济是指以行政区别——县为单元的区域经济。区域经济是指受地域分工,自然资源分布,经济增长等因素的一致性或相近性影响的不同行政区域之间或同一行政区域内运行和发展一体化的经济。县域经济总体上属于一个部门齐全、行业众多、领域广泛、功能完备的经济单元;根据我国的自然、地理、经济等环境不同,县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出现不平衡。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支出,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环节。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和发展中,中国县域经济形成了农村性、地域性、层次性、综合性和不平衡性等特点。
县域经济的农村性特征是由农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决定的。表现为一是以农业为基础,历史上,农业一直是县域经济的主体产业;二是经营活动相对分散;三是经济波动性相对性较大,由于农业生产活动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客观上存在着丰欠年轮,因此,往往造成县域经济的不稳定,起伏变化较大;四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中国农村曾长期处于封建半封建社会的统治下,贫穷落后;
县域经济的地域性是指县域经济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范围,在地理上具有一定的位置和相互间可分的行政界限。
二、县域经济的发展障碍
现如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但是,从局域发展来看,中国的县域经济还是比较落后的,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一是县域传统农业的低效率;二是县域中小工商业发展不足;三是县域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
县域传统农业的低效率
尽管中国的农业生产取得了稳步增长,农业的土地出产率在世界上也处于领先地位,但是,由于人口的增加,以及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不足,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导致中国农业呈现出没有发展的增长。
(1)农民收入增长幅度明显下降
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采取的粮食提价政策,使粮食价格翻了一番,对农民收入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提价政策已经很难像以前那样奏效。农业持续多年不能给经营者增加收益,带来利润,就必然没有人愿意再对农业进行投资,就有可能造成中国农业中长期发展的后劲不足。
(2)中国农产品供求的数量矛盾已经基本解决,但是,品种和质量的矛盾比过去更加突出。同时,中国传统农业的遗产依然十分厚重,高度分散和半自给的小农经济特征明显,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县域农业产业发展现状与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相距甚远。农业是中国县域经济的基础,如果农业不发展,则将直接影响县域经济的发展。
县域中小工商业发展不足
县域中小工商业是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但就全国而言,发展是很不充分的。在中西部地区的很多县,由于工业化进程缓慢,县域产业结构层次不是很高,人均财政收入过低,政府缺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控实力,当地居民收入水平和储蓄余额与全国水平相比差距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