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4005
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问题研究
[摘 要]个人收入是指社会成员在一定时期内,通过不同途径和来源获得的收入。一般来讲,个人收入包括劳动收入(工资、奖金)、福利性收入(补贴、救济)和投资收入(银行存款利益、股票收益)等三个方面。个人收入分配在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水平极大改善,但是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着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 个人收入分配、分配制度、差距因素、解决对策
一、个人收入分配的理论研究渊源
(一)外国
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的长期趋势。这一研究领域的开拓者是Kuznets,提出“库兹涅茨假说”(1954),认为一个国家从传统社会进入成熟的工业化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收入不均等在早期阶段会恶化,尔后是短暂的稳定,在晚期阶段会逐渐缩小,把这种收入分配的长期变动轨迹描述成曲线,即著名的“倒U曲线”(1995)。
(二)中国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明确指出,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这是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大突破。当然,党的十六大尽管明确提出了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但并没有就如何衡量不同生产要素贡献的大小及按要素分配数量的多少等方面的规定性展开进一步分析。所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关键,是准确地衡量不同生产要素在创造使用价值过程中的贡献。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决定劳动、资本、土地、技术和管理等不同生产要素所有者应获得的量。在这方面,西方经济学的边际分析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在其它生产要素保持不变时,由于增加投入一个单位某种要素而增加的边际产出,决定了该生产要素的报酬。
二、现阶段我国个人收入分配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也开始不断地突破和创新。这个演变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79~1992),首先突破平均主义,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后来发展为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