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4399
人民币汇率问题分析
[摘 要] 人民币汇率问题已成为当前舆论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阐述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得出了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方向。接着详细地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制度现状及内在缺陷,指出人民币汇率实质是钉住美元的汇率体制。因此,改进人民币汇率供求机制中的非对称性应是纾缓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有效举措。从长远来看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发展应从若干方面入手逐步完善。
[关键词] 汇率制度 现状和问题 选择的方向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基本框架形成于1994年。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的建立,当年1月1日,我国对外汇管理体制进行了开放以来最重大的一次改革。与一系列外汇管理改革措施相配合,人民币汇率制度被设计为“以市场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在这一汇率安排开始实施的头三年(1994—1996年),伴随着国际收支“双顺差”的不断增加和中国人民银行的适度干预,人民币汇率呈现出稳步上升的势头,对美元的比价从1美元合8.7元升至8.3元,从而成功地体现了“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的基本特点。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在短时间内改变了1994年以后出现的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并使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一度处于贬值的压力之下。为了维持人民币稳定,在强化其他外汇管理措施的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加强了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在其后的三、四年时间里,持续的、强有力的央行市场干预使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处于十分稳定的状态,从而在事实上与当初设计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产生了某种偏离。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长时间固定不变,也导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99年调整其汇率制度分类方法时将人民币汇率制度加入“事实上的钉住美元”的行列。
2001年以后,尽管人民币贬值压力已经完全消失,但是,在持续增大的国际收支“双顺差”环境下,人民币转而再次经历升值压力。为了保持竞争性的汇率水平,以便通过扩大出口来弥补相对不足的国内需求,加上国内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问题比较严重和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差等原因,中国人民银行改变了1994—1996年期间的做法,加大了对外汇市场的干预,从而继续将人民币汇率保持在高度稳定的状态。值得注意的是,自2001年起,为了减少中国人民银行的市场干预负担,当局已经明显放松了企业强制性结售汇和外汇指定银行头寸持有限制管理的有关规定(即允许企业以现汇方式保留部分乃至全部的外汇收入,同时提高了外汇指定银行可以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