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字数:12732
[关键词] 上市公司 收购兼并 风险
上市公司收购兼并案例分析
[摘 要]本文从联想公司在2004年12月并购IBM全球PC业务为案例,分析收购兼并中存在的不足和优点,从而探讨资源整合的目的与方式,引出存在的法律风险、财务风险、劳资风险等问题,围绕如何应对该系列风险进行论述,从而提出解决方案,以规避在收购兼并中的风险,以降到最低。
上市公司收购兼并案例
1、上市公司收购兼并案例
联想并购IBM全球PC业务从2003年12月起,联想开始着手对该项收购进行尽职调查,聘请麦肯锡为顾问全面评估并购的可行性。2004年春节过后,联想又聘请了高盛公司作为财务顾问,开始了与IBM长达一年的艰苦谈判。联想集团和IBM的销售收入和品牌认知度相差悬殊,因而这起收购也被媒体称为“蛇吞象"。但杨元庆认为联想的并购是有备而来,联想进行战略转型的时候,先实施了两次战术准备,即全球改换标识和加入奥运TOP计划,因此,此次收购IBMPC业务是联想实施国际化的重要标志,而不是起点。双方为本次交易能够顺利通过美国政府审查做了充分准备。IBM曾邀请了包括前国家安全顾问斯考克罗夫特在内的政要出面游说政府部门,还说服美国政府放弃了阻止北卡罗纳州罗利三角科技园的研发人才转入联想的要求,这保证了并购中最宝贵人力资源资产顺利移交给联想;而联想方面也积极配合美国政府部门调查,并做出了让步:不寻求获得IBM美国政府客户的名单,联想员工不能进入除IBMPC部门外的任何IBM办公楼等。虽然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延长了对该项并购的审查时间,但审查最终于2005年3月9日通过。2004年12月8日,杨元庆正式宣布双方已于12月7日签署最终协议,协议主要内容是:(一)代价支付联想集团以17.5亿美元收购IBM全球PC业务,成为新联想。收购代价包括6.5亿美元现金、6亿美元联想集团股票及承担IBMPC的5亿美元债务。首次交割将于2005年4月30日实施,此前联想须于2004年12月8日向IBM支付25,000,000美元现金作为商誉保证金。商誉保证金和应计利息252,493美元由IBM保管,交割时用于抵扣联想应付IBM的现金代价。根据协议,首次交割时联想须向IBM支付现金624,747,507美元(经扣除商誉保证金和应计利息),并按每股2.675港元的发行价向IBM配发821,234,569股股份及21,636,459股无投票权股份。这样,首次交割完成后,IBM占联想已发行股份总额(包括股份及无投票权股份)约18.996,占联想投票权总额约9.9%。(二)品牌管理品牌管理为期5年,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4年12月-2006年5月),联想在合作中只能使用IBM原品牌及旗下的Think系列,IBM将继续销售贴有其品牌的电脑,目的是避免原有客户流失到戴尔或惠普;第二阶段(2006年5月-2008年3月),IBM与联想合作开发新的品牌;第三阶段(2008年4月-2009年12月),联想的品牌Lenovo将成为双方合作中的主要品牌,IBM将以标签形式注明其在该品牌中的贡献。(三)业务整合这是整个交易中最为复杂、最核心、最棘手的内容。IBM的全球Pc业务全部交给联想管理,包括IBM所有笔记本、台式电脑及相关业务,包括客户、分销、经销和直销渠道,Think品牌及相关专利、IBM深圳合资公司即长城国际(不含其X系列生产线)以及位于日本大和和美国罗利的研发中心。此外,IBM与联想签定了若干附属协议。IBM向联想提供范围广泛的三年期过渡服务,包括财务与会计支持服务、市场推广和销售支持服务、采购服务、开发服务、人力资源服务、房地产设施服务和IT服务,预计总费用不超过7.05亿美元;IBM向联想提供策略性融资和资产处置的五年期服务,预计总费用不超过4.36亿美元;联想委托IBM进行五年期维修和质保服务,预计总费用不超过11.65亿美元;IBM向联想提供五年期市场支持服务,预计总费用不超过8.66亿美元;联想向IBM出售作为内部使用的PC,为期五年,预计总费用26.03亿美元。(四)人事安排杨元庆担任并购后的新联想的董事局主席,IBM原负责Pc业务的沃德出任新联想的CEO;同时,IBM原Pc业务下的约1万名员工成为新联想的员工(其中1/4在美国,中国区约占40%)。资金安排由于收购总代价高达175亿美元(约1365亿港元),而联想2004财年术的净资产还不到45亿港元,考虑到自身的财务和融资M险问题,联想希望避免完全以现金支付并购费用。IBM则希望维持Pc业务的影响力并分享可能带来的利润,也有意持有联想股票。最终IBM持股联想189%,接近收购项目股权的交易上限(超过20%实质上是合资形式,需要股东大会表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