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滤可进一步去除前处理中剩余的悬浮物固体颗粒、胶体物质、浊度及有机物等,提高出水水质。雨水在过滤之前应去除初期雨水,否则滤池极易堵塞。雨水过滤池设计一般采用单层滤池和双层滤池,单层滤池滤料可采用细纱,滤料粒径以0.5~1.2mm为宜,也可粗至1.5~2.0mm,滤层厚度为80~120mm。双层滤池滤料采用无烟煤和细砂滤料粒径与厚度与单层滤池接近。由于使用效率低及操作简易的考虑,雨水过滤一般不设反冲洗装置,而是通过定期清理更换上层滤料的做法防止滤池堵塞。
国内目前尚无专门针对屋面雨水利用的水质标准,但可根据屋面雨水的利用目的,使用相应的用水水质标准,总的来说,冲厕、洗车和灌溉等市政与生活杂用应符合《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CJ 25.1-89),回用于景观用水水质应符合《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GB12941-91)。雨水用于空调系统冷却水、采暖系统补水等其它用途时,水质应达到《空调用水及冷却水水质标准》(DB131/T143-94)。回用水质的要求直接影响着雨水处理工艺的选择。
6.1 存储池设计
存储池是整个屋面雨水利用工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工程总投资中占较大比例,发挥着储存雨水,削减径流和沉淀颗粒物的作用。原则上如果工程项目内部或周边有水景观时,应优先利用景观水池作为屋面雨水的储存容器。没有景观水池时,则需建设雨水调蓄池。雨水调蓄池应建在室外地下,为防止对建筑地基造成影响,一般距离建筑物或构筑物3m以上。
部分城市明确规定“人工景观水体的补充用水严禁使用自来水,应采用雨水、再生水或自然水体”。如果这部分景观水体用来作为屋面雨水的存储池,可能获得一举两得的功效:①不需另外建设存储池,而且可以提高集蓄;②利用屋面雨水解决了景观水池部分的补充水源,节约了水资源。同时由于景观水通常都设有自己的处理设施,如此设置还可以在新建水景时统筹考虑,已有设施适当改造,将雨水和景观水一并处理,节省了雨水处理设施。
存储池设计是雨水集蓄工程设计的关键环节,它的设计好坏直接影响整个雨水利用工程的成本和收集效率。
6.2 存储池容积设计
存储池设计中最主要的部分便是确定存储池的容积。在确定雨水储存池容积时,通常应考虑下列影响因素和原则:
(1) 考虑可收集和储存的雨水量,是否常年蓄水,蓄水的主要用途和蓄水量要求;
(2) 雨水收集后的使用频率和用水量;
(3) 雨水调节储存有无渗透功能;
(4) 充分考虑其他水源和蒸发、漏失等损失水量,进行水量平衡分析;
(5) 选用多种形式进行对比、筛选,按投入产出比等经济指标确定最佳容积。
存储池的容积设计中,常用的实用计算方法有降雨量估算法、降雨强度曲线计算法和统计降雨频率累计法。其中概率统计方法略显复杂,但比较符合实际情况,是一种科学的存储池容积设计方法。以下详细介绍该方法的原理和具体计算步骤。
一般而言,雨量超过设计调蓄容积越多,则集蓄效率越低;两场降雨之间的间隔越大,池内积存的水量越小,则雨水的收集效率越高。因此本地区的多年降雨资料统计是概率统计方法设计存储池容积的基础。在掌握了降雨特性参数及其概率密度函数之后,便可进一步推导一场降雨的径流量可能超出储存池容积发生溢流的概率密度函数,进而求解被收集的水量和集蓄效率。最后,对不同存储池容积下的费用效益进行核算,评估存储池集蓄效率的提高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能否弥补池体增大所消耗的投资、运行费用,以期确定最佳的存储池容积。
7. 已建雨水利用工程存储池容积估算
7.1 雨水存储池容积计算
回收利用新建永久性建筑的屋面雨水,对应的屋面汇水面积约6.85×104m2。
按降雨损失与初期弃流各1mm计,假设存储池一次满蓄的泄空时间T为80h,给定不同的集蓄能力(mm),编程计算不同存储池体积下的集蓄效率E和年集蓄水量,结果见表1-1及图1-1。由图1-1可知:随着存储池容积的增大,屋面雨水的集蓄效率逐步提高,年均集蓄水量增多,然而增长的幅度趋缓。设计容量从5mm增至10mm时集蓄效率增长了近20%;而50mm增至60mm时,相应的增长幅度仅有3%。存储池容积的增大将增加投资,使得相应容积下雨水利用系统的经济效益有所降低,因此,需结合费用效益分析确定雨水存储池的合理容积。
表1-1 雨水存储池体积及相应集蓄效率
(mm) 5 10 20 30 40 50 60
存储池体积(m3) 343 685 1370 2055 2740 3425 4110
集蓄效率(%) 25.38 43.11 64.86 76.64 83.46 87.67 90.43
集蓄水量(万m3/a) 1.85 3.13 4.72 5.57 6.07 6.37 6.57
注:表中集蓄效率为扣除弃流及初损水量后的年均屋面雨水的集蓄效率及水量
图1-1 雨水存储池体积及相应集蓄效率
7.2 费用-效益分析
(1)投资分析
雨水利用在铁路系统中的应用(三)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