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研究现代资本结构的MM模型有严格的假设条件。无公司税时MM模型指出企业的资本结构与企业的市场价值无关,有公司税时MM模型认为负债会产生税盾效应,企业负债率越高税盾效应越大。所以当负债率为100%时,企业价值最大,应当优先采取债权融资。
但是完全负债经营并不现实,逐渐放开假设条件,在信息不对称和市场控制权基础上得出进一步完善的资本结构理论。
啄食顺序理论认为:债务比率和企业价值负相关又会带来财务危机的可能。企业公开发行股票融资往往被市场误解为前景不佳,致使新股发行总会使股价下跌。所以企业新项目融资优先选择内部融资,如果需要外部融资,债务融资好于股权融资。
代理成本理论指出:目标不一致导致股东需要花费一定代理成本对公司经理层进行监控。上市公司管理层在做出融资决策的时,必须充分考虑股权、债权融资产生的代理成本的影响,实现成本最低化、公司价值最大化。
公司控制权理论主张:股权融资涉及到剩余控制权的分配问题;而债权融资不会影响公司控制权。为了防止控制权的转移,应当采用债权融资的方式,避免采用股权融资。
契约理论主张:经营者不努力工作却热衷于追求在职消费。债务融资方式可以加大经理的持股比例,降低外部股权的代理成本。
时机窗口理论认为:若市场无效率,证券的定价不准确,那么股票价格被市场低估时,上市公司管理层应发行债券,进行债权融资;股票价格被市场高估的时候发行股票,进行股权融资。
(二)国内研究文献回顾
国内学者大多是经过针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实证分析来研究中国企业融资偏好,从偏爱股权融资,赞同债券融资,主张综合考虑这三种观点进行陈述。
陈晓、单鑫(1999)认为中国股市存在较高投机性,权益融资成本远低于债务融资成本,公司理应权益融资。施东晖(2000)实证发现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水平与经营业绩间负相关,应当减少债权融资,降低资产负债水平,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提云涛(2003)实证检验发现,上市公司配股明显低于银行贷款;公司的成长性、财务状况、盈利水平在融资决策中有重要作用;大股东成本中股权融资明显低于债权融资。
文宏(1999)研究表明,上市公司股权融资与公司EBIT呈负相关关系而负债与EBIT正相关,股权融资效率并不高于债务融资效率。沈艺峰、田静(1999)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上市公司权益资本成本明显高于其债务资本成本。
谈儒勇(2001)提出,增加外部融资可实现资产增长,收入和利润增长速度随企业筹集资金的增多而增快。万朝领、储诚忠等(2002)发现,股权融资成本和债务融资成本以及股市预期平均收益率对融资总成本都有显著正向影响,从外部筹资可增加收益 。
本文应用实证分析中国上市公司融资方式。首先通过统计分析,揭示上交所上市公司融资方式的总体状况;然后利用相关性分析,发现公司收益率与权益乘数负相关,证明债权融资不是优选的融资方式;最后运用股权、债权融资效率的数量对比,验证样本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理性的合理性,得出中国上市公司更适宜股权融资的结论。
三、融资内涵及融资方式的优缺点
(一)融资内涵
融资就是资金由资金供给者向资金需求者运动的“同一笔资金双向互动的过程”,狭义单指融入资金。企业融资就是经济组织从自身经济运营状况和资金周转情况出发,根据自身战略发展策略,通过一定渠道方式,利用内部留存收益或向外筹集的资金,以保证维持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资金需用量的企业资金筹集过程。所谓企业融资效率就是企业单位用相同的成本追逐最大化收益,微观经济主体以最高的收益—成本比率和最低风险为生产运营融通资金的能力及其所实现的效用。
常见的融资方式有向银行、非金融机构企业借款,企业自我积累内部筹资,向社会发行债券股票,或者租赁等其他形式。从税收筹划角度划分为负债筹资和权益筹资和其他筹资三种类型。而国际上常用的划分主要是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