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17775
摘要: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通过运用会计准则存在的弹性空间,修正会计盈余以期影响其传达的信息,最终达到自身目的的行为。本文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产生的影响。文章首先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分析了盈余管理的定义、动机以及优劣。在第三部分本文着重论述了会计准则的制定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得出会计准则并不是产生盈余管理“始作俑者”,而是被利用的工具的结论。同时通过几条具体新旧会计准则的比较分析,为第四部分阐述新会计准则盈余管理的抑制或助长作用做奠定。第五部分通过实证研究得出新会计准则提高了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结论,最后总结性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盈余管理 上市公司 会计准则 影响 政策
本章主要概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采用的方法和思路,研究的框架以及本文的内容。
1.1 研究背景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中国资本市场也正在逐步发展壮大。自1990年设立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至目前,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总和已经达2026家,其中上证所占有890家,在深证所上市的有1136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达到了26.43万亿元,流通市值为19.01万亿元。其中,上证所总市值为17.87万亿元,流通市值14.01万亿元;深证所总市值8.56万亿元,流通市值为4.99万亿元(数据来源:中国证监会网站http://www.csre.pov.cn)。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股票市场已经逐渐从原来的“消息市”转向理性市场,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成了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
研究发现,对我国上市公司与盈余信息关系有直接影响的主要是以下两大规定:一是退市制度,即摘牌制度;二是新股发行制度。它们都是以会计盈余作为重要的衡量指标,并且盈余又是很多合同契约的重要参数。为了证明自己在行业的市场地位,企业需要良好的盈余信息;而证券市场公开披露的会计盈余数据也是广大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企业的盈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也提供了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盈余管理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大敌,为此证券监管部门和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出台了一系列的监管措施和会计准则,并不断加以完善,以期强化对会计盈余信息的质量,然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是无法消除的。会计信息必须依据会计准则产生,为了保证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限制公司盈余管理的泛滥,我国陆续制定和出台了各种相关的会计制度、准则等。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在内容上又做了很大的修改。当然在很多方面能限制了企业的盈余管理,而同时也扩大了盈余管理的空间,可以说是利弊兼备。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盈余管理是当今国内外会计学领域广泛研究的课题,并且在西方国家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绩。而我国市场机制正处于成长时期,产权结构和市场环境还不合理,证券市场投资者还不成熟,对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管理层腐败、财务欺诈的规范约束还不完善,因此,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就显得更为需要。
首先,进行盈余管理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有利于规范企业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优化资源配置,创建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总体上压缩了盈余管理的空间;但同时也为盈余管理提供了新的环境。会计信息使用者应该通过更加全面正确地认识上市公司盈余质量及企业价值,了解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和发展能力。综合考虑其他重要因素来评价公司价值而不再仅仅关注和盲目信服财务报告数字。
其次,有利于会计准则的执行和完善,盈余管理的研究对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和证券监管机构在进行准则修正和监管的过程具有参考作用。盈余管理虽然不等于会计选择,但很大程度上是利用会计准则的可选择性及监管规则的疏漏来进行的。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必将引起对盈余的重新认识。利益的驱使,必然有很多公司会利用新旧会计准则的差异和新会计准则中的一些新的会计规定进行新的盈余管理。因此关于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新动向的探讨有利于会计准则的执行及找出相对应的规范盈余管理的措施,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会计准则的修订和完善。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本文根据盈余管理以及会计准则理论,采用文献资料法,在综述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及研究动态的基础上,分析盈余管理的动机并用实例加以论证,分析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比较新旧会计准则的差异,探讨几条主要的新会计准则变化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包括限制性影响和可能提供的新空间,提出规范盈余管理的几条建议,以期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