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4799
国有企业债务负担及其治理对策研究
[摘 要] 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的债务负担长期居高不下,这成为制约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国国有企业债务负担的成因比较复杂,既有经济体制因素和历史积累的包袱,也有宏观经济波动和微观经营不善的影响。本文对国有企业债务负担的原因作了探讨分析,并提出了若干治理对策。全文主要分三部分论述:一、国有企业债务负担现状;
二、国有企业过度负债的主要原因;三、治理对策。
[关键词] 国有企业 债务负担 三角债 治理对策
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的债务负担长期居高不下,这成为制约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
一、国有企业债务负担现状
1995年全国清产核资的统计数字表明,已完全的全国清产核资国有企业30.2万家,清查前账面资产负债率为69.3%,清查后资产负债率为71%,其中有5.1万家企业的负债率在100%以上(工业为1.3万家),占全部企业的17%。
特别令人担心的是,随着国有企业经营困难的日益加重,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也不断增长,偿还债务的能力却不断下降。1980年,国有工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仅为18.7%,1993年上升为60.3%,1997年进一步上升为80%左右。以前,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负债率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但是,近年来也呈现不断恶化的趋势。据1997年的一项专门调查显示,77家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其资产负债率平均达到了86%。
二、国有企业过度负债的主要原因
我国国有企业债务负担的成因比较复杂,既有经济体制因素和历史积累的包袱,也有宏观经济波动和微观经营不善的影响。以下是造成国有企业的过度负债的主要原因:
1、国家对企业的投入少,使企业先天不足
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划拔的流动资金不足,80%的国有工业企业的国家划拨流动资金,未能达到占全部流动资金30%的比重。改革以来,企业流动资金从1983年核定以后再未补充,十多年来,受生产规模扩大和原料涨价的影响,企业流动资金无法满足需要。
2、实行“拨改贷”,加重了企业的负担
从1984年实行“拨改贷”以来,由于没有及时界定国家投资与银行贷款的区别,混淆了资金和负债的界限,结果企业用贷款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后,既要向债权人偿还贷款本息,又要让所有者收取投资效益,致使国有企业背上沉重的包袱。例如,齐齐哈尔造纸厂1985年从建造贷款6000万元,用于设备的更新改造,近十年来,虽然企业已偿还4800万元,然而到1994年末,连本带利欠1.1亿元,债务负担的包袱越滚越大。
3、企业办社会负担,扩大了企业负债
长期以来,我国国有企业的社会化程序较低,非生产性支出占用企业资金过多,而且,改革以来,像职工医院、托儿所、子弟学校,职工住宅福利和生活补贴,生活、文化设施等占用资金和费用支出等逐年不断增加。1994年,因生活费用和原料价格上涨,企业的职工福利也随之不断增长,不少国有企业只能依靠扩大负债补充资金。
4、各种利税负担过重,企业缺少内部积累资金
我国的国有企业税负大大高于国外同类企业,也远远高于非国有企业。80年代,国有企业所得税税率长期高达55%,此外,还有调节税和“两金”的缴纳,再加上奖金税、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