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4773
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
[摘 要] 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其终极目的在于获取私人利益,具体目的为筹资、避税、获取政治资本以及规避债务契约约束等。盈余管理有诸多表现形式,可以通过完善会计规范、加强审计监控和加大监管力度等进行防范。
作为盈余管理的“重灾区”,亏损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了中国特色。本文试图针对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和主要手法,提出减少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 亏损上市公司 盈余管理 资产减值会计 对策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一直是人们所瞩目的焦点。所谓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者以获取一定的自身利益为目的,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营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虽然在合理范围内的盈余管理可以减少企业的经营风险,有利于进一步激励管理者的创新能力,但由于盈余管理有悖于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有悖于会计信息的中立性,会使会计信息失去公允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从而误导投资者并影响证券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因而,过度的盈余管理是有害的。
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概述
盈余管理主要具备这样一些特征:第一,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他包括经理人员和董事会。尽管经理人员和董事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并不完全一致,但他们对企业会计政策和对外报告盈余都有重大影响,企业盈余信息的披露由他们各自作用的合力所决定。第二,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 (即会计收益)。盈余管理不仅仅指对会计收益的调整和控制,而且包括对其他会计信息的披露的管理,但是对会计收益以外的财务数据的操纵并不具有普遍的意义,它所具有的经济后果相对而言要小得多。如果将其纳入盈余管理的范畴反而会影响对盈余管理本质的把握。第三,盈余管理的方法是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综合运用会计和非会计手段来实现对会计收益的控制和调整,它主要包括会计政策的选用,交易时间的改变,交易的创造等。第四,盈余管理的目的是盈余管理主体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其中又包括管理人员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董事会成员所代表的股东利益的最大化。综上所述,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GAAP(或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二、 结合实例分析公司亏损的原因
在我国资本市场上,上市公司的年龄越大,亏损的比例越高,也就是说,年龄小的公司业绩反而好。为此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我国上市公司亏损的原因。公司出现亏损的原因极其复杂。一家公司的亏损可能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市场竞争、消费者购买能力和消费偏好的变化,公司管理不力和战略失误,甚至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会计政策的变化等等都可能使公司出现亏损。
1、上市前盈余管理(包装)过度
在我国上市公司中,亏损公司上市年龄普遍要大于盈利公司。公司在IPO和配股过程中,通过做高利润来提高发行价格或达到配股的标准,但过度的盈余管理在以后的年份会转回,导致亏损。
上市前过度盈余管理的案例不胜枚举,这些过度包装为上市后迅速“变脸”埋下了祸根。例如,红光实业(600083)在1996年为了骗取上市资格,在股票发行上市申报材料中,对其关键生产设备彩玻璃池炉废品率上升,不能维持正常生产的重大事实未作任何披露。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