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3949
浅谈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问题
[摘 要]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我国的金融业正进入重大转折时期。一些新兴的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保险公司正在或即将迅速进入我国市场,形成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局面。然而,目前我国金融企业存在着不良资产问题,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较低,有的企业潜伏着一定的金融风险。纵观世界金融业兴衰的案例,我们认识到,金融业的发展及其风险的防范与会计标准和会计披露相关。当一个国家金融业将与国际金融相融的时候,应当重视金融工具对会计处理的研究。为规避风险及降低资金成本,金融机构、企业以及个人迫切需要开辟一些新的,富有创见性的途径。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 会计处理
衍生金融工具是以货币、债券、股票等基本金融工具为基础而创新出来的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的产生和发展是为了适应风险管理的需要,它有别于一般的金融现货交易,其主要功能是保值或投机。衍生金融工具有五大特征:杠杆性、依存性、灵活性、表外交易及其定价的复杂性。
一、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的难点 衍生金融工具特有的风险和特征,对传统的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与披露都造成了冲击。综合起来,现行会计理论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根据传统会计理论,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上述定义立足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对未来发生的交易和事项不予确认。但衍生金融工具大多是在未来某一日期履行的合同,这些合同所代表的权利和义务并不符合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 其次,传统会计理论在会计计量方面一般都遵循历史成本原则,而衍生金融工具是以人们对未来利率、汇率等相关经济因素的主观预期为基础的。历史成本不能反映衍生金融工具的真正价值,也不能正确地计量合约市价变动引致的损益变动,此外还存在由于人为因素虚假反映衍生金融工具价值的情况。 再次,衍生金融产品对传统会计信息披露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在传统会计模式下,衍生金融工具只能以表外业务的形式出现,在如何进行披露上并无统一的标准。
二、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的现状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等权威机构纷纷将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作为研究的焦点,我国财政部也于2006年颁布了关于金融工具的新会计准则,并在上市公司中率先执行,这为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确立了基本原则。 第一,在会计确认方面,在我国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引入了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这一新概念,把衍生金融工具作为一个新的、单独的会计要素纳入会计报表体系。 一是初始确认。新会计准则第四章中规定:“企业成为金融工具合同的一方时,应当确认一项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金融工具合约签订的时候,企业(会计主体)已经成为了合同的一方,即应进行初始确认。二是终止确认。终止确认是指将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从企业的账户和资产负债表内予以转销。传统会计处理中对衍生金融产品通常没有初始确认,因而也就没有终止确认。 新会计准则规定:当收取某项金融资产现金流量的合同权利终止时,或者某一金融资产已经转移,企业应该终止该项金融资产的确认。金融负债的现时义务全部或者部分已解除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