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4382
浅析盈余质量管理的规范性
摘 要: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直接决定企业能否持续经营下去和经营情况的优劣,在此本人将从盈余管理存在的客观条件,主观原因,以及规范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掌握好盈余管理的理论知识,为更好的进行盈余管理奠定好基础。
关键词:盈余管理;客观条件;主观原因;规范措施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盈余管理问题也不可避免的出现在我国。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或追求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从多种可供选择的会计方案和方法中,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进行控制或调整的行为。从过去的许多案例可以看出,合理有度地利用盈余管理的手段,可以保证经济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如果过度运用盈余管理,最后可能会发展到盈余造假,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用好盈余管理的关键是掌握好一个度。下面将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入手,找到产生盈余管理的原因,从而找到解决过度盈余管理的措施。
一、盈余管理存在的客观条件
㈠、信息的不对称、不完全性使盈余管理成为可能
从现代契约理论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意义来看,企业本身就是若干契约的结合,企业所有者和管理层之间必然存在委托——代理关系,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分离,所有者权力不断弱化,管理者的地位不断提高,管理者成为企业的实际控制者。由此造成的结果,管理者成为会计信息的垄断提供者,所有者对企业的会计信息掌握明显不足,当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与管理者利益不相抵触时,管理者会追求投资收益和利润最大化;否则,将各取其利。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经营管理者容易产生道德的背离,为盈余管理提供可能。
㈡会计体系的不完善性也为盈余管理提供可能
1、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制定过程存在不合理因素。例如,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人员组成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会计准则会出现偏差。同时,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各利益相关方为了使准则对自己更为有利,都会提出各自的要求,而准则制定机构为了使自己效用函数的最大化,为了在利益相关方之间求得平衡,就必须赋予企业一定的会计政策选择权。
2、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与社会实际的不协调性。企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经营范围的扩大化,社会经济环境的日趋复杂化,不同企业的情形不同,即使同类企业的具体情形也是千差万别,会计准则不可能事无巨细都制定得很完备,势必留有一定的余地,即对同一类会计事项的处理会有多种备选的会计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