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辩问题
问题1、同一控制与非同一控制长期投资的区别?
答: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定义不同;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指的是: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均受同一方或相同多方最终控制且该控制并非暂时性的的;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指的是: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不受同一方或相同多方最终控制控制。
计量基础不同;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账面价值计量;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会计处理方法不同;同一控制采用的是权益结合法;非同一控制采用的是购买法。
商誉的确认不同;同一控制下,按购买成本与所取得的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差额确认为合并后企业的商誉;非同一控制下不确认商誉。
合并费用处理不同;同一控制下,发行股票登记和发行成本直接冲销资本公积,法律费、咨询服务费等其他直接费用增加净资产或投资的成本,合并的间接费用记为当期费用;非同一控制下,合并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直接或间接费用一律计入当期费用。
问题2、长期股权投资对于方法的转换问题,如何进行调整?
答:(1)缩小权益法的运用范围。对于上市公司持有其他上市公司股份的持股问题,不论持股比例的多少,统一运用成本法开展核算,同时辅以必要的会计信息披露。其余类型的循环持股问题,则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运用权益法开展核算,同时对所获得的利润单独披露。这样以来,不但满足一般企业的会计核算要求,还能有力避免由于交叉持股所致的经济泡沫。(2)科学明确权益法的基本概念。权益法背景下的被投资企业取得净损益时,投资企业要以被投资企业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前提,对账面的净损益加以适时调整,再依照持股比例科学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实际账面价值,同时明确投资损益。在成本法的背景下,被投资企业取得净损益时,投资企业可不明确投资损益,也无需对投资的实际账面价值展开必要调整。所以,对权益法可做出如下理解:投资企业在被投资企业的净损益中所占有的股份额,借助长期股权投资的实际账面价值可做出符合现状的反映。这样不但能完全区分两类办法,还可依照损益来实现对业务之外会计事项的科学调整。(3)投资利润回报要单独列出完全公开。在不违背新会计准则规定的情况下,要运用权益法对长期股权投资的企业进行核算,在“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的栏目下,加设“权益法待获得额利润”和“已获得的利润”两项栏目。前者可通过权益法核算所获得的投资利润,并严格限制对该部分提取盈余公积以及鼓励分配的请求,待获得现金股利后,方能提取此部分利润的盈余公积,同时把获得的股利金额与提取到的盈余公积相减后转入“已获得的利润”部分。这有助于避免投资企业对提取盈余公积重复计算的问题,科学划定了可支配利润与不可支配利润的界限,也为企业科学决策创造了便利条件。
问题3、长期股权投资如果转变为其他权益投资,会对企业的财务报表产生什么影响?
答案:(1)因追加投资导致其他权益工具投资转为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时,个别报表的处理,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为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在转换日的公允价值与新增投资成本之和。但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应享有的被投资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应对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进行调整,其差额计入“营业外收入”,会虚增企业利润,不利于报表使用者做出决策;而其他权益工具投资转换日公允价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其他综合收益,连同原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累计公允价值变动,在改按权益法核算时转入当期留存收益,增加了企业留存的利润及所有者权益项目。
(2)因追加投资导致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其他权益工具投资转为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时,个别报表的处理,转换日其他权益工具投资的公允价值加上新增投资成本之和,作为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的初始投资成本。其他权益工具投资转换日的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其他综合收益,连同原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累计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改按成本法核算当期的留存收益,使企业所有者权益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