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辩问题
问题1、健全成本核算体系是什么?
答:健全成本核算体系是:第一,完善成本管理制度,明确成本项目和成本计算对象,规范成本核算程序和流程,明确产品成本划分方法。第二,强化有关成本控制方面的培训。我们以制造业为例,制造业企业应该对成本会计人员进行产品和工艺知识的培训,对生产和工艺人员进行基本核算理念的普及。因为在成本核算体系梳理过程中,还涉及诸多与产品和工艺相关的知识与经验。例如,工艺提供了主要材料的标准用量,生产提供了入库产成品,半成品数量,成本会计人员在录入成本核算表单数据时发生了差错,导致了荒谬的结论,但却自查不出原因,就是因为对产品和工艺缺乏基本的了解。同样,生产部门和技术部门人员对此错误也感到力不从心,因为他们根本不清楚核算的原理。这都是缺乏系统培训的结果。制造业企业的成本会计人员,应当抽出足够的时间到达生产一线和仓库现场,既有利于熟悉产品,又便于及时的沟通交流,这样才不至于核算的结果无法作为分析的依据,仅仅为核算而核算成本。另外,财务人员经常性的现场察看,还能从一定程度上杜绝人员串通舞弊的隐患。第三,制定有效的奖惩机制并严格执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奖罚有度才能起到激励和约束的作用。谁的错误由谁来承担责任,在核算精确的前提下,对达到成本控制指标的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对未达标的进行相应处罚,这样才能有效激励员工降本增效的积极性。如何把这样的考核内容融入到企业的绩效考核体系,是企业管理层应重点考虑的管理内容之一。第四,定期进行成本分析和总结。失败乃成功之母,善于总结和分析,就能从前一次的错误经验中汲取宝贵的经验,为下一次的完善和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企业成本核算体系的梳理过程也是一个螺旋式的提高过程,每梳理一次,就应该召集相关部门人员进行一次分析讨论,总结问题点,提出改进措施。只有经过多次的分析、讨论与总结,才能最终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结果,为以后阶段的成本分析和控制奠定良好的信息基础。
问题2、资产重组的目的是什么?
答:资产重组的目的是:第一,发掘优良资产,实现强强联合或优势互补,提高资产的配置效率及资产利用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保证资产的保值增值。第二,突出产业特性,奠定企业的业务基础和未来发展方向。第三,减少关联交易和避免同业竞争。
问题3、如何有效编制企业预算?
答:对企业而言,预算就是一个全盘经营策略直接指引下编制形成的全年经营预测的量化结果,它和年度经营策略密切组合形成企业的年度商业计划。预算编制不是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而是一个过程,它是在合理的战略规划和清晰的年度经营策略指引下,各业务系统及管理部门全面梳理、制定预算年度重点工作计划,并按计划将管理资源合理配置后将预计达成的年度经营目标数据化的过程。预算的数据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预算执行过程中各项管理资源是否配置到位、后期工作的推进是否按计划在执行。
第一,预算编制的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预算项目,分别采用固定预算、弹性预算、滚动预算、零基预算、概率预算等方法进行编制。(1)、固定预算是根据预算期内可实现的、正常的某一业务最水平编制的预算,又称静态预算,它是预算的最基本的方法。适用了业务量较为稳定的企业。(2)、弹性预算是在按照成本费用习性分类的基础上,根据量、本、利之间的依存关系编制的预算。适用于生产企业根据市场情况组织生产不同品种、规格产品时的预算。(3)、滚动预算是随时的推移和市场条件的变化而自行延伸井进行同步调整的预算。适用于面向市场的销售部门、物采购单位、自负盈亏的下属企业等单位。
第二、预算的编制步骤。企业预算的编制由预算管理部门下达预算编制文件,各预算执行单位按照文件规定的内容、程序、分工、时间进度编制本单位的预算草案,在规定的时问内上报预算归属部门,由归属部门进行初审后一起上报预算管理部门。企业预算的编制,一般按照 “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程序进行。(1)、下达目标。企业计划部门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在对预算期经济形势作出初步预测和决策的基础上,提出下一季度或年度企业预算目标,包括主要产品的产销量、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等,确定预算编制基础。并下达给各预算执行单位。(2)、编制上报。各预算执行单位应按照企业预算管理部门下达的预算目标和政策,结合自身特点以及预测的执行条件,提出本单位预算的具体方案,经本单位负责人签章确认,及时上报企业预算管理部门。(3)、审查平衡。 企业预算管理部门应对各预算执行单位上报的预算方案进行审查汇总,提出综合平衡的建议。(4)、审议批准。预算执行单位根据修正、调整后的标准成本项目,编制出单位预算初步方案,报经企业预算管理部门初审后,正式编制预算草案,由算管理部门进行汇总形成企业的预算草案,提交企业决策机构审议,最终形成企业预算方案,并报企业权力机构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