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辩问题
问题1、内部控制产生的背景?
1999年,修订后的《会计法》第1次以法律的形式对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提出原则要求,财政部随即连续制定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等7项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审计署、国资委、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以及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等也从不同角度对加强内部控制提出明确要求。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环境的变化,单纯依赖会计控制已难以应对企业面对的市场风险,会计控制必须向风险控制发展;同时,各部门之间的内控要求也有待于进一步协调,以便为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和外部评价提供统一标准。
另外,在全球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将有助于防止和管理风险、提高运营的效率和效果、确保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提高企业战略目标的能力并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2002年7月美国国会通过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也对目前国际上各国企业内控建设产生积极影响。
在基本规范发布前,尽管我国一些海外上市的企业已经开始按照国际准则进行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总体处于起步阶段,国内一直没有统一的内控规范。近年来,在境内外上市的中国企业陆续建立并实施各具特色的内控制度,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基本规范,存在内控监管要求政出多门、企业无所适从的状况。
在国内资本市场中,由于没有统一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加上一些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意识淡薄,也出现了一些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甚至舞弊的案件,损害了投资者利益,在市场上造成了恶劣影响。此外,由于企业内部控制不规范而使银行产生大量不良贷款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针对这些问题,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于2006年7月15日发起成立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研究推动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问题。2007年3月2日,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公布《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和17项具体规范的征求意见稿。我国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等五部门于2008年6月28日,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2009年7月1日起实施,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大中型企业,是总揽《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纲领性文件,构建了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基本框架。《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于2010年4月26日发布,自2011年1月1日起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自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公司施行,在此基础上,择机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施行。鼓励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提前执行。该配套指引,由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有18项具体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构成,是《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具体化。
《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发布,标志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意味着我国将改变现有的内部控制的现状,大力促进企业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进一步堵塞企业管理中的漏洞,防范贪污舞弊行为的发生。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习总书记一再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李克强总理指出,要用制度管权、管钱、管人,给权力涂上防腐剂、戴上紧箍咒。真正形成不能贪、不敢贪的反腐机制。从一定意义上说,搞好内控制度建设,能够起到制度笼子的作用,实施内控规范,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对于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减少自由裁量权的空间和余地,用制度来限制权力滥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问题2、内部控制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答: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1)有利于企业实现差错防弊
从理论上说,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最直接、最主要的作用,就是防范企业财务、经营过程中舞弊现象的发生,降低财务或经营人员主观因素给企业造成的各种风险。纵观全球直至国内,每年都会发生大量的企业财务舞弊案件,给发生企业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失,而这其中有很多都是由于企业内部人员自身原因造成的,其同时也反映了这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缺损或失效。因此从这一点上看,构建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实现差错防弊的一种长效机制。
(2)有利于企业防范财务风险
2009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国企业如何正确实施经营管理给予了很大的警示作用,这其中就包括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完善。在本次危机中,最先倒闭和破产的公司即为风险偏好者,而在此也可被看做不注重风险控制的“典范”,例如美国雷曼兄弟控股公司。该公司由于前期的高额收益而于2007年降低了风险评估标准,而这种内控体系的巨大缺陷在市场向下的过程中暴露无疑,因此采取稳健原则有效的衡量财务风险,对于一个健康的内控体系而言非常重要。
(3)有利于保证财务信息质量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投资者与经营者并非是统一的,而是分离的,两者由此形成了一种委托代理关系。由于在这种关系下双方信息的不对称,若缺乏监控则极容易引发代理风险,因此健全、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制度便成为了其重要保障。委托人通过审查、监督代理人所拟定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性以及执行情况,可形成对代理人具体经营管理行为的理解,有助于防范和识别虚假财务信息,从而有效的保证了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公允。
(4)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从实际来看,现代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制度的有效性是反映其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因为作为企业综合管理体系制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内部控制制度可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各项领域,如可对原材料采购、产品组织生产、销售等过程进行监督控制,从而可从很大程度上推动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实现,提高企业的整体经营管理水平。纵观国际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其必然拥有一套完整、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这也是其高水准管理的重要体现。
(5)保护企业资产安全与完整
目前,在国内各类组织形式的企业如国有、集体、私营或外资企业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资产监管不力,流失现象严重的情况,这以国有企业为最甚。某些国有企业由于内部控制体系制度的不力,造成了企业内部人员侵吞国有资产、私设小金库或账外账以及利用国有资产为自己谋私利等不法现象的频现,而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但可以在国有资产流失防范中起到防微杜渐、未雨绸缪的作用,并且还可充分保障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6)保障企业战略目标的执行
作为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关键和根本,企业在何种治理结构下决定的何种内部环境,对制定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塑造企业文化和培养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而言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而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可促使企业在此环境下确立的经营战略目标,向更好、对企业更为有利的方向发展,为企业股东财富最大化或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创造良好的氛围与条件,同时对其起到有力的保障作用。由此可见,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可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