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信用社会计信息失真的形态表现
二、农村信用社信息失真存在的原因分析
三、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对策
内 容 摘 要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九亿农民的基本收入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大局的稳定。而农村信用社正负担着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主要重任,着力解决农民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资金短缺,为农民增加收入提供金融支持。然而,随着我国加入了世贸组织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金融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本文针对性的对会计信息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主题词:防范 会计信息 失真
浅议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约束机制
-----农村信用社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及对策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九亿农民的基本收入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大局的稳定。而农村信用社正负担着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主要重任,着力解决农民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资金短缺,为农民增加收入提供金融支持。然而,随着我国加入了世贸组织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金融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前景下,我国金融业面临的共同话题是在竞争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更好地参与和适应国际性的金融竞争,特别是对在竞争中处于弱势的农村信用社而言,如何真实反映会计信息,准确反映信贷、财务风险管理尤为重要,这样有利于防范与化解风险,有利于信用社针对实际、加强管理,增强自我健康发展的能力,也关系到市场的竞争能力的提高。甚至于直接关系到“三农”经济和区域经济健康的发展,也会直接影响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国策的实施。因此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对于服务“三农”的农村信用社而言,是保障其持续、稳步、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在工作中因各方面的客观及主观原因却常常出现农村信用社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
一、农村信用社会计信息失真的形态表现
1、负债业务失真。其主要表现为,为完成某个时期的考核指标任务,虚增存款收入并累计余额。据调查发现,某些基层信用社为完成月度或年度存款考核任务,由原来逢月末年末拉来存款而在次年或下月又让存款搬家的行为甚至转变于赤裸裸自行填制存款凭证,营业操作虚增存款收入。或者人为地将拆入资金调到某存款科目或不同单位搞对差转存,虚假调增存款,随意调整存款结构,应付考核。上述这种行为扰乱了正常的金融市场,导致上级部门的决策出现了偏差,严重危害了信用社的正常经营。
2、财务核算失真。其主要表现在为完成年度财务盈亏考核任务,普遍超额计提应收利息收入或调减应付利息支出。依据现行农信社会计制度和权责发生制的规定要求,基层信用社在信贷资产中不良贷款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应收利息核算缺乏真实性,普遍采取了超额计提应收利息来增加收入以达到盈利,盈利额度帐面常常反映为几千元左右,可见人为操作痕迹。个别农信社因多计应收利息,造成非正常多缴税现象,从而给信用社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3、资产质量失真。其主要表现为完成贷款质量年度考核指标任务,违规划转贷款归属。目前,基层信用社资产质量虽然经过系统性的清产核资及真实性检查、信贷管理状况等多种验证查核,但其真实性仍缺乏科学性。主要原因在于为完成资产质量考核任务,贷款到期后,将已产生风险的贷款人为违规展期或逾期后不及时划转相应的不良贷款科目核算,导致信贷风险增加。
4、会计报告失真。由于负债资产业务的虚假,造成了经营成果的失真。同样,会计报告(报表资料)所反映的信息也必然是虚假失真。表现在乱用会计科目、人为调整账务、搞帐外帐经营并核算资产,更有甚者,出现帐面帐和实际帐“两本帐”现象,个别信用社帐面盈利几年后,竟然忘掉历年未弥补亏损挂帐问题。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二、农村信用社信息失真存在原因分析。
纵观我国农村信用社50多年的发展历史和农村信用社的现状,我国农村信用社积淀的风险问题严重,笔者认为风险的存在及原因有如下几个主要方面:
1、体制上原因:产权关系不明晰是农村信用社存在的最大根源。所谓产权关系是指财产所有权,由所有制实现形式决定,它反映不同利益主体对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法定权益。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应属广大社员,但是,事实上这些目前都不存在或实现不了。农村信用社的社员主要是农民和在职员工,其中农民占很大比例。除在职员工不能退股外,大部分信用社把农民在信用社所入的股金当存款对待,只在科目处理上有的不同,农民退股自由、到期付息。农民实际上是个储户,不存在对信用社拥有多少产权问题,不能做到与信用社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而职工所入的个人股规定不能自由退股,但因工作调动或其经原因离开所在社,其所持股份应首先在内部职工间转让,如无法转让可办理退股。实践证明,由于信用社普遍亏损,不可能向社员分红,职工所持股份根本无法转让,只能办理退股。因此在人们的观念中形成了农村信用社是国家的或集体的,而实际上国家或集体对信用社根本没有所有权。所以农村信用社由于产权不明晰、法律责任落实不到位,没有利益与职别的对等性,从而降低了社员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社员参与经营管理、出谋献策意识不强、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不高,造成农村信用社长期以来虚增存款、财务指标计提不足、信贷资产质量反映不实、会计报表失真。
2、内控制度不健全,执行有效性不强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内控制度是金融机构的一种自律行为,是金融机构为完成既定工作目标的防范风险,对内部各职能部门及工作人员从事的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台制度管理和相互制约的方法、措施和程序的总称。它具有有效性、审慎性、全面性、及时性、独立性原则。而农村信用社长期以来由于不注重内控制度建设与完善,没有一整套完整的内部管理制度,使内控制度不健全,执行有效性差,处罚力度不大,且各个信用社之间,内控制度建立也不一样,执行结果千差万别,导致信用社长期以来管理薄弱。在农村信用社由于内控制度不健全造成人为的财务、信贷质量反映不实等现象。
3、监管体制不健全,也是信用社信息失真问题产生的又一原因。当前基层人民银行把主要精力放到农村信用社,也可以说是专管农村信用社。基层人民银行集金融监管与行业管理于一身,既当“法官”又当“监察官”,关键时还当“婆婆”,使农村信用社各种不良贷款有了“变色”的政策空间。如人为履行行业管理之责,对基层信用社实行了考核制和与之相挂钩的理事长、主任年薪制。有的人民银行把农村信用社经营指标尤其是不良占比及其“双降”列入本系统内工作考核的主要内容,并与工作津贴直接挂钩,使基层人民银行与农村信用社面临同样的考核压力,利益驱动成为信贷质量和利润盈亏不真实的一个重要原因。笔者认为,这种现象的负作用很大,最主要的是给社会投资人及存款人带来了不真实的信息,影响了他们的利益。同时,也严重影响了监管当局对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真实性的掌握和因此带来的信贷管理总体状况的正确判断,给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带来被动,潜在的风险隐患更大。
三、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对策
1、从组织领导上,要高度重视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切实抓紧抓实。
(1)要充分认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危害性。会计信息失真会使会计分析结果不准,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农信社经营活动的实际情况,势必会影响领导正确决策,甚至还会助长违规经营和不正之风,埋下支付风险隐患。因此,在综合治理上,应“从严从重”给予打击,决不手软。
(2)要突出查清落实弄虚作假的责任性。对发现失实的会计信息,要敢于查清原因寻找根源,同高级管理人员任期责任目标和实绩考核相挂钩,注重实效,鲜明反对弄虚作假,注重查处责任者,不能只停留于表面的查弊纠错。
(3)要重新认识年度考评的实际价值和现实意义。进一步合理界定年度综合考评指标设计,在广泛征求来自基层社意见的基础上,科学权衡考核指标任务完成的条件、环境和努力方向,使科学的考核能够体现经营的真实成果。
2、从整改措施上,要加强常规稽核检查,善于从技术操作上判断会计信息的真实科学性。
(1)考核存款任务,不能光是强调考核期间存款绝对增长额,还应注重考核存款的结构性和稳定性,对违反常规的短期存款行为,要进行查实验证。必要时,可以在考核其任务指标时予以剔除,确保存款业务的真实性。
(2)判断盈亏状况,要善于以会计制度和权责发生制的原则要求,加以科学分析和判断,信贷资产质量优劣决定其应收利息的水平高低,在常规中间业务萎缩的情况下,低劣的资产质量不可能获得较高的利息收入,要学会精通从整体上判断盈利状况的真伪性,从技术办法上查证识别财务收支情况的层面操作。
(3)、加大资产质量的检查频度,建立定期报告检查制度。充分发挥人行监管力量,对农信社不良贷款比例升降,及时分析查证,辩别资产质量真伪,及时纠正违规展期和人为划转贷款归属行为。
3、提高会计队伍业务素质、强化职工队伍执法意识。目前,农信社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同其会计人员素质有很大关系,不少业务人员没有经过业务培训,对会计操作流程和帐务组织没有真正掌握。特别是年度决算,季度盈亏核算,听凭主要负责人任意指使摆布,对虚假问题未能指出异议。新的《会计法》不仅强调了单位负责人对会计信息的责任性,还规范了会计人员的操作行为。因此,必须通过强化内控建设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1)、要完善财务会计及业务部门的操作规范,加强自我约束和监督。通过制度化,强化执法意识,约束违规操作行为。
(2)、要加强岗位间的相互监督,制定严格的岗位职责和相互制约机制,并严格执行落到实处。
(3)要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发现会计信息资料出现偏差和异常情况,及时反馈和纠正。
(4)、在条件成熟建交县联社一级法人的情况下,探索对基层信用社实行会计委派制度,以保障会计人员的独立性、权威性,确保会计信息资料的科学性、真实性。
参 考 文 献
1、郭建:“求真务实:农信社生存发展之本”,《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5年第三期,第57页。
2、徐风雷:“加强风险监管应着眼于信用社内控制度建设”,《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5年第四期第54页。
3、龚方乐:《中国信用合作问题的研究》2000年著第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