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性质的概述
石油企业重组改制的经济分析
石油企业重组改制的财务分析
结语
内 容 摘 要
从1999年开始石油企业进行了大规模重组改制工作,其重点在于资产的优化组合,以期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现在要对重组改制工作进行价值判断,似乎为时尚早.但是,借助经济的及财务的分析手段,我们可以对石油企业的重组改制工作进行一些定性的分析.一.企业性质的概述 二.石油企业重组改制的经济分析 三.石油企业重组改制的财务分析 四.结语
石油企业重组改革的财务研讨
为迎接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挑战,从1999开始,石油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重组改制工作。重组改制工作的重点在于资产的优化组合,以期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现在要对重组改制工作进行价值判断,似乎为时尚早。但是,借助经济的及财务的分析手段,我们还是可以对石油企业的重组改制工作进行一些定性的分析。
企业性质的概述
众所周知,市场和企业实际上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机制。市场配置资源的基本特征在于:以利益为诱导,以供求关系为前提,以价格为杠杆,通过交易双方的讨价还价实现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而企业对资源的配置则主要是依靠企业家的才智,以计划为手段,力求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产出,从而实现资源在一个企业内的最优配置。
传统经济学认为,通过价格机制的诱导,市场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那么在市场之外,为什么还存在企业这么一种资源的配置方式呢?1937年,科斯发表了《企业的性质》,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科斯认为,无论是市场还是企业在配置资源的过程中都存在交易费用。对于市场而言,交易费用主要体现在发现价格,讨价还价等市场费用;对于企业而言,交易费用则主要体现在企业的运行及管理费用等。科斯认为,这两种交易费用的存在决定了企业为什么存在及企业存在的规模界限。换言之,当市场的交易费用大于企业的运行费用,企业就成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另一方面,如果企业的运行费用大于市场的交易费用,那么企业则规模过大,就应该考虑调整企业的规模。
尽管科斯对企业替代市场的分析说明中,还存在一些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地方。但是其理论的基本思路既符合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也反映了经济生活的客观现状,因此应该说,科斯的学说对于我们的改革实践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
石油企业重组改制的经济分析
为使石油工业真正面向市场,以迎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挑战,1998年以来,国家加大了对石油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首先,在1998年,国家成立了石油化学工业局,将原来几大石油公司的政府职能彻底剥离出来,从而使各石油总公司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其次,在1998年,按照“上下游一体化”的原则,国家对各石油总公司的业务进行了相互划转,成立石油集团公司,从而降低了各集团公司的交易成本,加强了各集团公司的竞争能力;接着,从1999年开始,按照核心业务与非核心业务划开的原则,各集团公司又进行了内部的重组改制工作。
这一改革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将各油田的采、输、销售等业务作为核心业务从各油田剥离出来,并将这些优良资产上市,以期达到优化资本结构、改善法人治理结构的目的。对于存续企业,则采取带资分流,将多年来各种原因形成的冗员分流手段,以达到切实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提高石油企业竞争力的目的。
按照这一思路,石油集团公司对核心业务上市后实行母公司控股(约在80%左右),同时充分考虑国际资本要求的“母子公司”的管理体制。而上市的核心业务组建的股份公司则实行一级法人制度,对各油田剥离的核心业务实行“总分公司”的管理体制。由于各分公司是非法人企业,因而,股份公司就从产、供、销等各方面实行统一管理。
另一方面,对于存续企业,则继续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集团公司及油田企业的两级法人制度,各油田的多种经营企业、集体经济企业则实行各二、三级非法人单位管理的法人单位制度。目前,存续企业的进一步重组改制工作正在进行,但总体思路似乎还没有打算改变这一管理模式。
总体看来,石油企业的重组改制工作,其目的在于通过资产的优化组合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对于石油企业管理体制等深层次问题没有涉及。应该说,这种改革思路对于减少企业冗员,降低企业成本费用有积极作用。因此,要对这一方案作整体的利弊判断,条件还不够成熟。尽管如此,借助科斯定理的基本思路,我们不难发现这一改革方案的一些痼疾。
首先,这一思路的基本目的之一是要通过石油股份公司的上市拓宽石油企业的融资渠道并改善石油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无论从逻辑上分析,还是从实际中考察,应该说这一目的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但是其实现的效度尚难估计的。石油行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同时石油企业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都带有一定的自然垄断性,因此政府总会采取一定的手段对石油企业实行有效的规制。而在中国,国家则采取国家资本控制的手段,重组改制后,以代表国家资本利益的石油集团公司作为股份公司的母公司,在资本上占据了大部分,因此,民间资本、外国资本要对石油企业采取有效的控制是不可能。但是由于非国家资本毕竟占有一定的地位,国家资本在作出重大决策的时候,就不得不考虑其他资本的立场。但是其程度和效度均难以估计。
其次,将石油企业的核心业务与非核心业务划开,从短期看有利于更好的从资本市场上取得资本。但是,借助于科斯定理的基本思路,我们不能发现,这一改革思路,没有从根本上降低企业的交易费用。由于业务的划分不可避免的涉及到机构的重组,因此,核心业务层必须重新建立一整套的管理机构,这样,首先从总体上就加大集团公司的企业运行费用。另一方面,由于业务划开后,企业配置资源的方式不是原模式下单纯的企业管理人员的计划模式,而成为集团公司协调下的关联交易模式。为了各自利益,关联交易各方必定会进行激烈的讨价还价,这又客观上加大了企业的市场交易费用。要有效的抵减这些成本,核心企业就必须从存续企业取得较重组改制前更质优价廉的服务,同时集团公司作为核心企业和存续企业的共同主管,还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协调工作,以便最大限度的合理的利用好现有资源。因此,从根本上说,石油企业能否有效的完成重组改制目标,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存续企业改革的成功与否。
再次,重组改制后,石油股份公司实行一级法人制度,各分公司的实质是股份公司的下属生产单位。无论是产、供、销等基本业务,还是筹资、融资、投资等资本性业务都有股份公司统一管理。实际上,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际考察,这一管理模式弊端极大。首先,从理论上看,在这一管理模式下,不利于各分公司竞争性体制的建立,各分公司难以从本地区实际出发制定合理的适应生产经营要求的管理措施。其次,由于企业所有者尚未实际到位,在委托——代理制度下各级管理层由于信息差异的博弈难以有效控制。要求股份公司有效的防止下级分公司经营者的“行为机会主义”,无论从实践上,还是从成本角度考虑,都难以实现。最后,由于股份公司较多的参与到各分公司的生产经营等日常业务,股份公司也难以抽出精力认真研究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将有可能导致对市场反映不够灵敏,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何况,这一管理模式尚难找到成功的先例。
由于重组改制后存续企业的进一步改革正在进一步进行,从目前来看,存续企业将实行进一步的业务划分,对于与油气生产关系不大,外部市场供应充分以及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社会化服务单位,将采取带资分流、股份制改造等多种措施进行分流、分立。实际上,存续企业要生存、发展,首先要解决的是企业定位的问题,其次还是要考虑好企业存在的合理边界及管理机制等问题。
石油企业重组改制的财务分析
现代财务理论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就是要如何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因此,判断石油企业重组改制的重要标准之一,就要充分考虑重组改制能否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具体的讲,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考虑到时间、风险、投入产出效益等基本性问题同时,充分使用现代的资本经营的手段、方法,拓宽企业筹资渠道,完善企业投资机制,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
长期以来,石油企业一直实行的是总公司及油田企业的二级法人制度。重组改制后,存续企业的法律地位、管理模式没有根本性的变化,而股份公司则成为实际意义上的另一个油田。这样,对于集团公司而言,无论是股份公司还是存续企业,都只是其下属的单位。这种计划经济下的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实际上已经不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首先,这一模式不利于企业拓宽筹资渠道,从而有效的从资本市场获取发展的资金。长期以来,在这种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下,油田及下属二级单位没有筹集资金的权利,这样,油田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的主要渠道来源于营业收入及上级的拨款,就算需要贷款,一般也由上级解决。这样不可避免的,油田没有必要研究资本市场及如何有效的低成本的获取生产经营所需要的资金,客观上造成了油田生产经营资金来源单一,资金成本居高不下的状况。
其次,这一模式下投资机制不灵活。中国石油企业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生产单位分布地区广,生产经营多元化。计划体制下,石油企业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生产及生活服务单位。实际上,存续企业的生产及生活服务单位是能够面向市场的,但是由于投资机制的不完善,他们不能够有效的研究自己所在区域市场的特点,从而灵活的根据市场调整投资计划、规模。为解决这一矛盾,一些油田及所属二级单位往往采取自己开办多种经营实体的办法。在实践上,由于难以对这些单位实现有效监控,这些实体单位往往采取“挖国有企业墙角”的办法获取生产经营资本及市场。这样,客观上就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当然就更不可能提高企业价值。
再次,这一模式不利于企业资本结构的改善。如前所述,由于高度集中的管理,石油企业大多面临生产经营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的问题。集团公司以接近100%的资本控制下属油田企业,这样,财务杠杆不能够充分有效的发挥作用,客观上造成了资金的浪费。
结语
本文从经济学、财务学的角度对石油企业的重组改制工作进行了一些定性的分析。这些分析对石油企业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的效率及效果提出了疑问。石油企业的这种管理体制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应该说,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下,这一管理体制对促进石油工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这一体制显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由此,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石油企业重组改制,如果仅仅着眼于资产的优化组合及融资渠道的拓展,将很难实现改革的经济目标。因此,石油企业的改革,其核心问题应该是如何建立起适应市场竞争机制的资本营运体制,以合理有效的发挥资产的最大效用。尽管从客观实际出发,石油企业重组改制,不得不充分考虑冗员多,负担重等诸多历史遗留问题,但是,必须指出的是,要迎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挑战,仅仅考虑这些问题是不够的。
参 考 文 献
《社会成本问题》——R.科斯
约翰·伊特韦尔等编,1992,《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哈尔·瓦里安著,周洪等译,《微观经济学(高级教程)第三版》,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对企业本质的重新思考--现代股份公司的启示》——(汪新波)
《公有制经济内在矛盾及其解决方式比较》——(刘世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