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假设的概念及意义
会计假设的由来及发展
会计假设的性质及特征
会计假设的构成层次
会计假设与其他会计理论要素的关系
内 容 摘 要
会计假设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设定。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项。
会计假设最早由美国人佩顿在其所著的《会计理论》一书提出,此后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被公认为“会计假设研究的顶峰之作的是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会计研究部发表的由莫里斯.穆尼茨完成的《会计基本公设》研究报告。
会计假设就其本质、地位、作用、结构、内容而言,各有其不同的性质和特征。
会计假设可分为基础性假设和技术性假设两个层次。处于第一层次的基础性层次界定了哪些信息可以输入会计信息系统,具体包括会计主体和货币计量假设;处于第二层次的技术性假设为建立会计方法和规则设定了前提条件。
会计假设从属于会计目标,是其他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是会计工作的出发点和平台。
论会计假设
一、会计假设的概念及意义
会计假设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设定。会计假设理论涉及范围很广且各家观点尚不一致,但公认而且最重要最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项。
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的空间范围。在会计主体假设下,企业应当对基本身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反映企业本身所从事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
明确界定会计主体是开展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工作的重要前提。首先,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划定会计所要处理的各项交易或事项的范围;其次,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将会计主体的交易或事项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交易或事项以及其他会计的交易或事项区分开来;
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规模削减业务。
以持续经营为前提,就意味着会计主体将按照既定的用途使用资产,按照既定的合约清偿债务,会计人员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会计和估计方法。
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的生产经营活动期间划分为若干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
会计分期的目的,在于通过会计期间的划分,将持续的生产活动划分成连续、相同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报财务报告,从而及时向财务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
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为统一指标,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货币是商品一般等价物,是衡量一般商品的共同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以它为会计计量的统一标准,既能最有效的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成果,又便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纵向比较和不同企业的横向比较。
二、会计假设的由来及发展
会计假设是会计理论构建不可或缺的重要概念之一,对会计假设的性质及作用进行准确的把握,直接关系着会计理论体系的构建。然而对于如何界定会计假设,以及使用什么样的词汇来描述会计假设,人们至今仍未达成共识。
会计假设最早是由美国人佩顿在其所著的《会计理论》一书中提出来的。在该书中,佩顿首先使用“假设”这一概念来描述会计假设,并强调作为抽象环境的会计假设是建立会计整体结构的基础。
另一位美国会计学家莫茨则认为,会计假设源于客观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对这种不确定的环境所做的判断即会计假设是合理和必需的。此后,不断有学者提出新的理论和观点,会计假设理论不断丰富和完善。
被公认为“会计假设研究的顶峰之作”的是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会计研究部发表的由莫里斯.穆尼茨完成的《会计的本公设》研究报告,该研究报告将会计假设分为三个层次,共14条假设:处于第一层次的假设是有关环境的假设,具体包括数量化、交换、主体、分期及计量单位;处于第二层次的假设是环境假设中与会计直接相关的补充命题,具体包括财务报表、市场价格、具体主体及暂时性;处于第三层次的假设则是会计方法建立的必要命题,具体包括持续经营、客观性、一致性、稳定币值及充分披露。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不可能所有的会计假设对所有会计概念、原则及方法的建立具有普遍意义,人们于是总结出最重要和常用的假设,即本文开头论述的四大会计基本假设。
三、会计假设的性质及特征
(一)就本质而言,假设是对系统运行条件和运行环境的一种合理判断或约定。环境是系统的外部制约因素,由于系统的外部制约因素极为复杂且缺乏稳定性,因此,必须采取抽象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总结概括,并剔除其不稳定因素,以设定一个能够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的外部环境。
(二)就地位而言,会计假设从属于会计目标,同时又是系统其他要素的构建基础。对于会计这样一个人造系统来说,目标集中体现了人们在特定经济环境下对这一系统的要求,因而是系统存在的依据,也是选择并决定系统其他要素的基础。在会计目标确定之后,有必要通过假设对系统的运行环境或运行条件提出要求,以保证系统按规定的目标运行。
(三)就作用而言,会计假设是一系列会计方法及会计原则建立的前提。从本质上讲,会计方法是在将会计对象归类为不同会计要素基础上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而会计原则则是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应遵循的规则和要求。无论是会计方法的建立还是会计原则的形成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环境假设基础之上,如“责权发生制”原则作为一项重要的会计原则,它离不开“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这几个重要前提。
(四)就结构而言,不同会计假设的性质和作用各不相同,因而有必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区分或归类。例如,有些假设接近事实程度较高,而另有一些假设则较低;有些假设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些概念和基础,这些概念或基础规定了会计发挥作用的界限或范围,而另有一些假设则是为建立会计方法或原则而设定的前提。将会计假设区分为不同的类别有助于深入认识其本质,进而充分发挥其在构建会计概念体系中的基础作用。
(五)就内容而言,会计假设的内容应满足充分性和必要性两项基本要求。所谓充分性是指会计假设应足够多,各假设之间应相互联系地构成一个完整的建立会计方法的基础;所谓必要性是指会计假设够了就行而不太多,以避免各个假设之间出现重复或交叉,也就是说,每个会计假设都是独立的基本命题,各个假设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但任何一个假设都不能从其他假设中分解或推导出来。
四、会计假设的构成层次
从会计信息系统论的角度出发,财务会计是一个输入、加工和输出货币信息的经济信息系统。在用来描述会计信息系统构成的各理论要素中,会计目标代表了系统输出信息应实现的目的;会计假设从属于会计目标,是为保证系统按既定目标运行而对其运行环境和运行条件提出的要求;会计方法和规则则建立在会计假设基础之上,是系统目标实现的基本手段。因此,会计假设的结构及内容应从会计信息系统的环境要求及运行条件等方面来考察。
一般而言,在会计目标确定以后,必须明确什么样的信息可以输入会计信息系统。首先,为企业利害关系人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总目标决定了能够输入会计信息系统的信息只能是会计主体范围内发生信息。会计主体以外的信息包括投资人、关联方以及企业员工个人的经济信息都不能输入该系统,即会计主体假设。其次,会计目标还决定了会计信息系统加工处理的信息只能是能够以货币计量的信息,其他计量单位表示的信息,如数量、重量等,一般只能作注解或补充,这就是货币计量假设。由于会计主体与货币计量假设对可输入会计信息系统的信息做了最基本的限定,因此,这两顶假设以可称之为“基础性假设”。
就会计确认而言,在会计要素既定的情况下,会计确认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将企业的经济活动在恰当的时间予以确认,而在恰当的时间确认以必须首先假定会计主体能够在可预见有将来持续地经营下去,否则,在不同的时间确认将变得毫无意义,因此 ,“持续经营”成为会计确认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前提。在会计主体持续经营的前提下会计确认所必须解决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时间标准问题。在现实世界中,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在时间上是接连不断的,人们很难以经济活动的发生时间作为分期标准,因些,为了能及时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人们只能按日历标准将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人为分割为相等的期间,这就是会计分期。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是确立会计确认原则的两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前提。
综上所述,会计假设可分为基础性假设和技术性假设两次,处于会计假设第一层次的基础性假设界定了哪些会计信息可以输入会计信息系统,具体包括会计主体和货币计量假设,这两项假设是会计信息系统区别于其他系统的典型标志;处于会计假设第二层次的技术性假设,为建立会计方法和规则而设定的前提条件,具体包括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四大基本假设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构成了一个会计工作平台。
五、会计假设与会计目标及其他会计理论要素的关系
会计目标是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的依据,也是其他理论要素的逻辑起点;会计假设从属于会计目标,在会计目标确定以后,会计假设应根据会计目标的要求来提练、修订或补充。如基于“实质重于形式”的质量要求,会计主体既可以是典型意义上的法律主体,也可是由多家企业通过控制与被控制关系连接起来的企业集团。
参考文献
葛家澍等.会计大典第一卷:会计理论.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
葛家澍、杜兴强等.会计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R.科斯、A.阿尔钦等著.刘守英等译.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