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原因
(一)人为的有意性是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
(二)会计本质的属性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另一原因
(三)会计本身的素质和工作环境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
二、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一) 完善会计制度,实现会计信息真实性
(二)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三) 加强监督力度,加大惩罚力度
(四) 从源头上治理,每个环节谨慎操作
(五) 思想转移,改变工作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内 容 摘 要
摘要:会计信息失真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严重问题,它严重影响和干扰正常社会经济秩序,文章从会计人员的素质、会计本身的属性以及会计的环境等方面分析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对策
会计信息失真探析
会计信息真实性问题,不仅是关系到投资者和国家的利益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维护,而且也是关系到社会经济是否能够正常运行的重要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政策、财政法规和核算制度的不断调整与变革,会计信息的失真的现象近几年已变得十分突出。当前我国一些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失真的问题不断暴光,财政部抽查的国有企业会计报表和进行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中,也发现存在严重的会计信息虚假问题。会计信息的失真必然降低信息的质量和使用效率,严重影响和干扰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经济越发展,管理越重要,会计也越重要,因此有必要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等进行必要的探讨。
一、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原因
(一)人为的有意性是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
1、会计人员的有意性
不做假账是每个会计人员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但某些会计人员受利益的驱使,为了达到某些非法的目的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在账务处理上造假,伪造出不存在的的经济业务或者窜改经济业务的内容和价值。如:有的单位不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为了增加费用支出,会计人员虚编固定资产折旧的经济业务;还有在经办人报销费用时利用职务之便窜改金额,骗取资金等等,并依照虚设的经济业务通过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看似真实的完成了会计核算的全过程,其实是利用虚假的信息假账真做。还有一种情况是真账假做,即对真实发生的业务不按会计制度和准则,随意性的进行账务处理,如:收到的业务收入不做销售账务处理,而是编造单位挂往来,再利用往来支付的形式套取资金,致使会计信息失真。
2、单位责任人的有意性
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完成任务、表现个人业绩等原因,有的责任人不从提高产品质量、生产产品适销对路、提高员工积极性等方面考虑实现价值最大化,反而从如何做假账、逃税等方面考虑,指使会计人员做假账,或者单位负责人不懂会计法,随意的改变经济业务。因此会计人员“站的住的顶不住,顶得住的站不住”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一些敢于坚持原则、认真发挥监督职能的会计往往不能长久,遭了“冷眼”,被“轮岗”,甚至被辞退。在种种压力下,会计监督流于形式。
3、当事人的有意性
原始凭证是做账的最基本的依据,是最初的环节,假如业务人员采取非法的手段取得原始凭证,制造不存在的经济业务,骗取收入,会计人员根据不真实的原始凭证进行账务处理也会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
(二)会计本质的属性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另一原因
1、会计法规的不健全
虽然《会计法》、《企业会计8制度》及《企业会计准则》相继颁布实施,但是书面的成文制度是否有效,主要取决于该制度能否真正得到执行。一个无法得到执行的制度,就不具有基本的约束力,就会增加人为的制造会计信息失真的随意性。现有的会计理论不完善,在很多方面还不能满足完全客观地反映经济业务的需要。如会计期间假设,是人为地划分时期,其结果必然与客观事实有差距;货币计量假设,假设币值不变,遇到通货膨胀时,货币计量假设基础上核算的会计信息就不能如实反映客观情况。重要性原则是将重要的事项单独反映,不重要的事项合并反映,由于合并了相对不重要的事项,使会计信息与业务原貌有出入;谨慎原则在应用时,预计可能发生的费用和损失,少预计或不预计可能发生的收入,使会计信息带有了估计成分,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2、会计制度设置和操作的不科学性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会计制度与之相适应,尽管会计法或会计准则通常会要求会计信息必须具有客观性、可比性、一贯性、相关性、及时性、明晰性等质量特征,但是现实远达不到这种要求。不仅会计信息的虚假呈报大量存在,而且会计信息系统本身也存在着很多缺陷,如:有的单位该计提多项准备金的却不计提,虚增利润。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会计科目设置不合理,一个单位的固定资产已使用三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固定资产几乎丧失所有功能,处于报废状态,但在单位账册上依然是以购进价格存在,与实际不符,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会计制度的变更跟不上经济的飞速发展,导致会计信息于客观经济活动相背离,造成会计信息的无意失真。
(三)会计本身的素质和工作环境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人员的会计基础工作比较薄弱,不少内部制度不完善,企业的财务制度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缺陷。如:账账、账实、账证、账表不符,会计科目使用不当,入账的原始凭证不合法等。这里不仅有会计人员的问题,也有注册会计师的问题,不仅有单位领导的问题,还有社会环境的问题,原因很复杂。现在会计人员的工作环境不太好,主要是单位的领导法制意识淡薄,缺乏依法经营观念。社会上对虚假会计信息的需求,是虚假会计信息的重要源头。
二、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一)完善会计制度,实现会计信息真实性。
制度是规范人的行为准则,由于制度是人制定的,而人的理解与预见能力都是有限的,因此,不可能产生一种完美无缺的财务制度来实现会计信息的完全真实,但可以通过财务制度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使财务信息更加接近于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
我国会计制度规定,按照比例合并方法编制会计报表,但对会计人员来说,如何进行比例合并仍然模糊不清。因此,应该对现行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进行完善,寻找并填补其中的真空地带,又要检视当前实际,发现其中的新变化,及时制定相关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只有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才能不给造假者留下造假余地。
(二)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会计信息是通过会计人员进行收集、整理、核算、建账的。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将直接影响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江泽民同志指出:“法律和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他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应加强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自律教育,促进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氛围的形成。只有提高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使他们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坚持原则,在账务处理中坚持依德治账,依法做账,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客观真实。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首先加强对会计证的管理。对会计证培训班资格要进行审批,并对其师资及教学质量进行经常性的考核、监督,以保证持证会计人员真正具备从事会计工作的能力。其次,应重视会计人员专业技术资格的聘任和年度考核工作。改革现行会计人员只要有一定的工龄和学识水平,并通过考试,就能取得一定的技术资格,而最后的聘任和年度考核会由所在单位进行。再次,要切实抓好会计人员的经常性管理和后续教育,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三)加强监督力度,加大惩罚力度。
要加强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要实施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管理制度,定期运用社会的力量如会计事务所和审计部门等进行查账。
(四)从源头上治理,每个环节谨慎操作。
会计人员对每项经济业务都要认真审核,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会计人员有权不与接受,并向单位负责人报告;对于真实、合法、合理但内容不够完整的、填写有错误的原始凭证应退回给有关经办人员,尤其是要负责将有关凭证补充完整。在办理正式会计手续时要仔细审核,每一道账务处理环节上都要遵守会计法规,运用正确的会计制度进行账务处理,从源头上把握好每一道关。
(五)思想转变,改变工作环境。
一是企业领导的思想转变,要充分重视会计工作;二是会计人员思想转变,要将自己从记账员向企业领导高级参谋转变;三是会计核算电算化,做到信息管理化;四是国家要充分重视会计环境的保护等。
结语
总之,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应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入手:从宏观方面讲,要真正建立与完善财务制度,建立健全监督制度,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加大执法力度,使企业、单位在法制的轨道上正常运营;从微观角度看,应加强单位内部制度的建设,强化内部监督,加强会计人员的管理和继续教育。
参 考 文 献
[参考文献]
[1] 贺志东.《假账与反假账》.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
[2] 李丰凡.《财务作弊与预防管理》.广州经济出版社.2007
[3] 常青. 会计信息质量保障措施研究[J]. 经济与管理,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