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及危害
(一)、我国的会计现状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表现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性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一)政府行为不规范
(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使会计舞弊有机可乘
(三)会计监督体系不健全,企业外部监督软弱无力
(四)业绩及利益驱动
(五)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一)、改变政府的职能,有效地实行政企职责分开
(二)、改变会计管理体制
(三)、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
(四)、建立新的经营者考核指标体系
(五)、加强会计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
内 容 摘 要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会计信息在现代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对国家宏观管理还是对微观经营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会计信息真实与否直接关系到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是否合理、有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财务会计制度改革正沿着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发展。然而,当今会计市场上,会计信息失真,即上市公司包装成为“伪装”,政府授意、企业编造、事务所视假为真或共同作弊,情况相当普遍。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已成为会计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本文在分析我国会计信息失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力求使会计信息走向真实的轨道。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和对策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会计信息在现代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对国家宏观管理还是对微观经营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会计信息真实与否直接关系到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是否合理、有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财务会计制度改革正沿着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发展。然而,当今会计市场上,会计信息失真,即上市公司包装成为“伪装”,政府授意、企业编造、事务所视假为真或共同作弊,情况相当普遍。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已成为会计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本文在分析我国会计信息失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力求使会计信息走向真实的轨道。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及危害
(一)、我国的会计现状
新《会计法》及配套法规出台以来,在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并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但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仍未彻底根除,许多报表看上去很“美“,实际是“苍白的脸上涂脂抹粉”,虚假会计信息已成为当今社会一大公害。财政部2000年底,对159家企业进行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结果147家资产不实,虚增18.481亿元,虚减24.75亿元;有155家所有者权益不实,虚增19.36亿元,虚减19.43亿元,几乎所有被查的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据《中国财经报》(2001年8月16日)报道从2000年10月开始对会计信息抽查,至2001年7月底已检查60户企业都有不同程度地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共虚列资产1.22亿元,虚列所有者权益1.76亿元,虚列损益1.22亿元,百分之百的企业信息不真实,结果多么令人担忧!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表现
1、从信息产生的环节上看:
(1)、会计凭证失真。利用会计凭证进行营私舞弊是最为常见的方式。首先是原始凭证失真,表现有:a、经济业务为真,原始凭证为假;b、经济业务为假,原始凭证为真;c、经济业务和原始凭证都为假。其次是记帐凭证失真。表现有任意调整帐项,发生的经济业务不按制度规定处理,出现多列、少列、不列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推迟或提前确认收入等。
(2)、会计帐薄失真。会计帐薄是通过对会计要素,会计科目的分类而设置的,是编制报表的主要依据,它真实与否,直接影响报表的真实性。帐薄失真的主要表现有:第一会计科目使用和帐薄登记错误。如:利用往来帐做“避风港”,利用跨期摊提帐户做“蓄水池”调节损益。第二设置帐外帐。如:私设“小金库”,设置各种“备用帐”。第三不设帐。“包包帐”、“呆呆帐”。
(3)、会计报表失真。会计报表失真是会计凭证失真和会计帐薄失真的必然结果。同时,会计报表失真还存在技术上的可能,如无帐“编”表,合并会计报表过程中的违规低销。
2、从信息产生的要素上看:一是管理混乱。导致帐物不符,帐帐不符;二是债权债务不清;三是乱挤乱摊成本费用;四是收入不真实;五是利润虚假。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性
会计信息是社会资源配置的血液,是物质财富,不能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几个数字。假帐林立,信息失真的后果不仅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更会造成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和信用链条的断裂。严重损害投资者和公众合法权益,提供腐败温床。虚假的会计信息,祸国殃民。有史为证:1692年英国开始出现股市报道,1720年发生了著名的“南海泡沫事件”。乐观的会计信息引发了狂热的股市投资,使南海公司股票暴涨,该公司股票总币值竟超出了英国当时其他企业全部资产的总额。股价象肥皂泡一样膨胀,当其表面张力达到一定限度时必然破灭,股价又急剧暴跌。这一涨一跌,不仅使南海公司破产,成千上万的股民倾家荡产,还给英国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混乱。事件审计证明,会计信息失真是引发此次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再如:1929年10月,美国证券交易市场崩溃,随之引发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大危机。使当时的生产力倒退了几十年。一些学者认为产生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会计信息失真,误导了投资决策。
在我国,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国资流失的一大漏洞,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导致贪污,贿赂等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助长了虚报浮夸、骗功、骗奖至骗官的腐败作风。以党的实事求是作风及《会计法》的要求严重悖离,给国家、企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失,损害了党和国家的形象与威性,影响了党风廉政建设,伤害了人民群众的真挚感情。由于会计信息失真而引发的股市风波并不少见,只是由于政府出面协调,才避免了更大的危险。
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性主要有以下:
1、给宏观决策和调控带来误导。影响资源合理配置。个人、国家、社会公众利用不能合理分配,经济发展受到制约,最终导致资产质量不降,不良债务增加,财政金融风险加大,影响社会稳定,阻碍经济运行。
2、助长腐败的滋生和蔓延。许多腐败行为都与钱有关,而钱又往往和会计工作相关联,一些单位大玩“开具假发票,移花接木套取公款、私设小金库以权谋私、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把戏。
3、不利于增收节支政策的实施。虚假会计信息不仅使得税款足额及时入库,搞“合理避税”而且使应纳入财政管理的资金“体外循环”,同时,使一些挤占、挪用、浪费财政资金的行为披上合法化的外衣、逃避监督。
4、破坏投资环境、动摇外商投资决定。许多国外投资者欲将资金投向大陆但迟迟不见资金流入,他们忧虑的认为“很难评估我国企业的经济活动”,“中国金融信息和官方数据的可靠性普遍成问题”。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就必须找出根源所在,只有找出根源所在才好“对症下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
(一)政府行为不规范
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政府对企业经济活动的调节和控制通过市场以间接方式进行,然而目前政府管理企业的错位机制仍然盛行,政府的行为规则还未达到按市场经济规则办事的要求,很多地方政府还是直接管理企业,对企业指手画脚,结果往往使企业领导随着政府转。另外,对国有企业经营者未建立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而是同政府干部﹁样采用行政考核的办法,并着重考核上缴税利多少,致使企业经营者为了过关,效益好时将利润打“埋伏”,完不成任务时就假造利润,这种掺杂政府行为表现群体活动的会计造假对法制建设的危害最为严重。
(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使会计舞弊有机可乘
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保证及时为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提供可靠准确会计信息的基础。然而一些单位没有完善、有效的内控制度,致使会计资料在传递过程中,因相互脱节而发生错误或因两个不相容职位缺乏相互制约,而发生舞弊,还有一些单位,虽然内控制度一应俱全,但在实际工作中,得不到有效的执行,使得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流于形式,致使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出纳与会计串通一气,坐支、白条抵库、原始凭证不合法等现象屡见不鲜,这些现象都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三)会计监督体系不健全,企业外部监督软弱无力
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会计监督不力。首先,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本来对企业内部的财务状况进行独立审计,从而履行职能,而内部各部门只是在企业主要负责人领导下行使职权开展工作的,故内部审计人员往往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无法独立行使审计职能。其次,企业外部虽有许多监督机构,但各自为完成自身任务,各有取舍,如工商部门对企业的监督,往往就是一年一次的工商年检,而财政部门平时与企业几乎无联系,税务仅监督企业是否如实纳税等,都没有对企业会计工作实施具体全面的监督,企业外部未能形成一个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有效的整体监督的体系。最后,从社会监督来看,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其独立性远未达到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一方面受注册会计师队伍素质方面的制约,未能充分发挥客观监督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管理的不规范以及一些中介机构出于商业的目的,给企业虚假的财务报告出具审计报告,如“银广夏事件”就涉及会计师事务所,这样助长了会计信息失真的恶性循环。
(四)业绩及利益驱动
在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主要来自政府的委派和任命,而政府对企业经营者主要的监督和管理方式是签订“目标责任书”,因此创造良好的经营业绩,既是一项经济任务,也是一项政治任务,完成任务可能仕途光明,否则可能职位不保,经营者的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都与会计人员提供的会计信息密切相关,难免就会产生粉饰会计信息的动机。同时企业的会计人员主要是由经营者直接聘任的,工资报酬由企业经营者直接决定,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会计人员工作目的的惟一性,于是企业的利润便成了“厂长利润”、“经理利润”,而不是企业经营成果的真实反映。
(五)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会计人员的素质,包括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有些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在处理会计业务过程中,由于对会计核算规范掌握不透,加之会计人员工作量较大,其主要精力放在记账、算账和报账上,对新的理论知识和刚出台的财经法规研究应用较少,往往跟不上改革的步伐,从而加工出来的会计信息不准确、不完整。有些会计人员由于职业道德和思想素质低,法制观念淡薄,为了企业利益而作假账,为了个人利益而编假证、假据,化公为私,有的甚至与单位领导串通一气,合谋作案,这也是当前集体、私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一)、改变政府的职能,有效地实行政企职责分开
政府对企业的经营不能过多地干涉,使企业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如在完善业绩评价机制方面,应考虑增加一些涉及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非财务指标,建立一套全面、完善的考核指标体系,从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程度、环境保护程度、产权保护状况等方面综合考查,在改变激励措施,防止经营者的短期行为方面,将长期绩效补偿与短期工薪支付分开,使经营者所得的利益与企业目标约束挂钩,从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二)、改变会计管理体制
首先,要建立有利用会计人员独立行使职能的会计管理体制,有效地克服一般会计人员“身份不明“或”双重身份“的现象。要使这种可能变成现实性,必须进一步完善会计委派制:一是要建立和完善会计市场,包括人才和会计信息市场;二是要建立起委派会计人员的经费管理即收支两条线管理机制;三是要加强会计委派方面立法建设;四是要加强委派会计人员的业绩考核,建立委派会计的再监督机制;五是必须加快和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的改革。
其次,要建立有利于强化会计监督职能的会计体制。从全国各地的试点情况来看,实行会计委派制的效果十分明显,它有利于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客观、公正。由于委派会计常驻所派单位,因而可以将各单位财务年度审查、阶段抽查和随机监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极大地加强了会计监督职能。尤其在国有控股企业中,更有利益实现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以便从制度上消除腐败现象,促进廉政建设。财务管理服务的对象是企业当局,因而会计人员不必由企业任命,可以有其外在服务对象来任命。
(三)、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了保证各项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欺诈和舞弊行为,实现既定管理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健全的内控制度能为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奠定良好的基础。各单位应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审计监督制度;各单位应根据法律法规的统一规定,按照会计准则,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各单位会计机构内部应当建立稽核制度等,以便会计人员遵照执行,减少漏洞。如实际工作中的“钱账分管“原则,不相容的职务必须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原则。制定相应的财务管理办法,包括成本支出的范围、费用定额、支出标准、报销制度、签批权限等。制定相应的规范单位会计行为,处处设防,层层把关,形成立体防范体系,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可靠。
(四)、建立新的经营者考核指标体系
考察企业要全面、公正、客观,不能完全依赖企业会计报表披露的会计信息。在考察企业经营者的工作业绩时应看他在任期内企业为国家为社会所做贡献的大小、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企业发展后劲等。这些方面对国家和企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在会计实务中也较难做假。在考核经营者时,还应将其任期内企业的遵纪守法情况以及会计信息的质量结合起来,由经营者对会计信息的质量承担主要责任。
另外,企业业绩考核体系应当注重过程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科学性,考核方案设计和业绩评价指标的选择应加强对会计信息产生全过程的考核,避免对于结果状态的偏爱,以正确引导会计工作的运行,保证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五)、加强会计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最直接、最基础的环节。一方面随着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必须加强对会计人员进一步的业务培训,不断充实和更新其会计知识,提高其专业技能,使他们能对各种类型的经济业务做出正确的会计处理;另一方面,应当定期对会计人员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会计人员树立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坚持原则、廉洁奉公、严明执法。同时,实行会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经过考核只有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才能取得会计资格,并且由会计管理部门对会计资格进行年检,对于违纪违法的吊销其资格证书,直至追究其法律责任。
参 考 文 献
1、唐国平,2001.7 《会计?;企业?;市场经济:会计失真的广角透视与思考》,会计研究
2、王跃堂 , 2001.6 《会计改革与会计信息质量-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 ,
会计研究
3、杨得胜 ,2002.8 《会计诚信问题的理性思考》,会计研究
4、黄世忠 ,2001.10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面临的挑战与思考》,会计研究
5、刘峰 , 2001 .7《制度安排与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研究
6、吴联生 ,1998 .4《会计信息失真的类型划分及其治理》 浙江财税与会计
7、阎达五、李勇 ,2002 .9《也谈美国会计造假事件》 ,会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