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目的
1.2.2研究意义
3.国内外文献综述
3.1国内文献综述
3.2国外文献综述
3.3对已有文献的评述
4.研究内容和方法
4.1研究内容
4.2研究方法
2.企业内部控制相关理论
2.1概念界定
2.1.1企业内部控制
2.1.2企业内部控制内容
2.1.3企业内部控制作用
2.2理论基础
2.2.1内部控制环境理论
2.2.2风险管理框架理论
3.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及主要问题分析
3.1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
3.2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
3.3企业内控执行力不够
3.4内部审计未发挥作用
4.完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对策措施
4.1科学设置组织机构及职能
4.2规范管理会计基础工作
4.3完善企业内控相关制度
4.4内部审计外部监督相结合
5.结论
内 容 摘 要
[摘要]:
我国改革开放已经40个春秋,市场经济的发展让人民幸福指数不断增加。特别是伴随着我国进入世贸组织,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升,在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下,财税政策的优惠扶持下,我国中小企业不断为市场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内部控制越来越受到企业决策、管理层的重视,它既可以说是一种宏观的战略发展思路,从微观上看又对企业财会制度、内部审计、外部监督等职能具有实践意义。本文的研究从四个方面入手,第一部分对概念和相关理论进行了界定,第二部分对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第三部分针对问题提出了对策措施,第四部分是范文的结论。
[关键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对策措施;研究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研究
[正文]:
内部控制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对内部控制重视程度不够,没有从企业发展实际出发,所制定的制度规范不科学、大量的财会基础性工作不到位、职能分工也不尽合理等,这些都严重制约着企业的生存发展。从长远上看内部控制无疑是企业强化自身管理的有效方法,加上政府部门的积极监管,促进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1.企业内部控制相关理论
1.1概念界定
1.1.1企业内部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主要是指,为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常有序进行,采取的对人员、资产、财务、工作流程进行管理的一系列活动总称。企业内控的目的是保证财会制度、资产信息等真实、准确、及时、有效,通过对企业人、财、物的积极内外管控,逐步构建起对企业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为保证既定目标的实现发挥积极作用。(注释1)
1.1.2企业内部控制内容
企业内部控制涉及到实际管控的方方面面,从结构上主要包括环境控制、风险评估、程序控制、会计系统和监督审议五个方面。
第一、环境控制。企业的组织结构、决策人员经营管理理念等因素,是企业内部环境控制的关键,对执行者是否能够胜任自己的工作具有积极影响。内部控制需要科学的制度规范做基础,而制度本身是需要人来贯彻执行,企业从上到下员工综合素质的高低,对执行效果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环境控制实质上将人的重要性发在首要位置。
第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对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显性、隐性风险进行识别、预测和防范的过程,而评估对象则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面临的全部风险及风险隐患。(注释2)企业决策层面应正确认识在不同阶段、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企业所面临的风险,通过分析、预测、评估等一系列办法,力求将由风险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风险评估将有效确定企业中关键控制对象、一般控制对象。企业发展不断壮大,所面临的风险就越多越大,因此风险评估就更为重要。
第三、控制程序。控制程序是指为保证管理目标的实现,指导员工实行命令、监督管理,进而化解风险的政策和程序。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必须以适当的控制结构做基础,对不同级别、不同管理人员的控制活动区分、明确。这些活动主要包括高层监督审查、对部门活动进行管控、对违反行为及时跟进、授权批准、核实对账制度等。
第四、会计系统。会计系统是企业记录、分类、整理、汇总企业财会数据的活动,旨在对企业资产进行科学管理,建立起来的方法和工作流程。会计系统对财务数据应详细真实记录,从而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经济状态。会计系统是企业内控管理的基础。
第五、监督审议。监督审议是对经营管理部门内部控制实施程度进行再监督、再评议过程的总称。内控系统工作的有序有效和全面与否,内部监督审议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内部审议应当向企业决策层直接报告,同时向高级管理层进行报告,为及时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1.1.3企业内部控制作用
内部控制是企业经营活动自我调节、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内在工作机制,控制系统的健全与否,将从长远上决定着企业经营活动的成败,其作用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当前社会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通过内控制的完善,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职务犯罪和会计舞弊行为,对财产使用、保管采取积极控制,在杜绝浪费、防止财产损坏、合理使用等方面也将发挥积极作用。(注释3)
第二、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准确。真实准确的会计数据能够客观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为风险评估、内部监督审计等奠定基础,并成为决策者决断的必要条件。明确科学的权责分工,促进会计资料互相牵制,减少错误发生,进行实现会计资料的准确、真实、可靠。
第三、有效抵御企业经营风险。企业想要实现既定的目标,必须时刻面临着各种经营风险,经营风险只能降低不能完全消除,因此对风险的分析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内部控制通过对风险的评估,对薄弱环节的控制,能够找到那些不易觉察的隐性风险,并提供最佳解决方案。
第四、推进企业有序经营。完整的内控制度对企业经济核算、资金周转都具有现实意义,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成本进而提高利润,产生积极的社会和经济价值。内控制度将对部门、员工的权责进行明晰,并为其考核提供参照,提升部门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序进行。
1.2理论基础
1.2.1内部控制环境理论
20世纪90年代开始,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渐趋成熟。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发布了专题报告《企业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中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内部各层级人员共同实施的,为保证企业既定目标实现、促进财会报告真实可靠的动态管控过程。内部控制框架主要涵盖了五个层面,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价机制、控制活动、信息数据分析、监督管控,这五个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互为因果,是对内部控制框架系统最广泛的概括。1994年该报告又增加了资金安全等相关内容。
内控框架理论主要强调一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过程,是组织为了实现既定目标的手段和方法,而非目标。其次内部控制不应该仅仅作为行为规范要求,更应包含企业中的各层级人员。再次内部控制是一种协作管理者经营活动的科学保证,不是绝对保障。最后内部控制需要通过调整、监督、评价、控制等方式实现,因此需要建立层级立体式的规划。(注释4)这一时期的理论特征,将内部控制发展为动态的管控方法,突破了以往审计层面的局限性,逐步成为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层级和阶段现代化手段。
1.2.2风险管理框架理论
21世纪之后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进入到拓展阶段,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理论在之前的内控框架理论进一步深化和发展。COSO委员会于2004年发表了《整合框架》报告,该报告对企业风险管理内容进行了系统分析、论述,指出企业的四类目标包括战略性发展目标、生产经营活动目标、企业年度报告目标、法律遵守遵循程度目标,同时指出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八个方面的要素,主要包括管理内部环境、目标的科学制定、外部风险识别、管理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管理控制动态过程、信息沟通与反馈、风险监督等。相比1992年的报告,对内部控制的内涵无形中进行了拓展,将内部控制纳入到企业风险管理当中,为企业内控系统的构建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与之前的内控框架理论相比,风险管理框架理论其内涵更加丰富,并重新界定了企业风险管理之间的必然关系。运用该理论作为指导,企业只需要将内控框架理论的全部内容纳入到风险管理框架理论当中。反过来说,企业可以根据该理论的运用,满足其内控的所有需求。该理论实现了三个层面的发展,首先拓展了内部控制的范围,特别是将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有机融合,其次在将内控框架理论三个目标拓展为四个目标,最后对以往内控框架理论的五个要素增加到了八个要素。相比而言该理论内涵更加全面和丰富,是对以往三个理论的科学总结,也将为企业内部控制如何更有效的实现,提供有力的理论基础。(注释5)
2.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及主要问题分析
对于内部控制我国很多中小企业决策层不重视,在认识上存在误区,人为内部控制管理浪费了人力财力和物力,对企业经营活动没有实际意义。习惯于传统家长制的指挥和管理,内部控制的积极作用没有发挥出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2.1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
很多企业由于对内部控制缺乏应有重视,在企业成立之初没有对设置相关部门,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设立独立的内部控制、内部审计、监督管理等相关部门,其职能也多是由财会、人事等部门承担。另外由于内部控制管理职能多且繁杂,将这些职能分配到具体部门容易造成权责交叉,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实行主观领导对部门的垂直管理,在管理空间和跨度上很小,部门之间的沟通反馈严重不足,甚至会出现朝令夕改、政出多门的现象,这些都不利于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也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和进步。另外大多数企业在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上还不健全,未能与中长期战略做好衔接。(注释6)一些企业虽然建立了管理制度,总体上还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实际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主观随意性较强。
2.2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会计基础性工作极不规范,主要表现为一是会计制度不健全,在实际执行上缺乏重视,制度成为虚拟的摆设,对财会人员没有发挥真正的监管作用;二是会计数据信息严重失真失实,为了应对税务、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以虚拟的业务资料为依据,人为主观编造数据信息;三是财会人员综合素质低下,对新修订的会计准则缺乏理论系统学习;四是在内部管理上比较混乱,内部牵制制度缺失,对物资、财产的清查不彻底,为职务犯罪、舞弊行为的发生提供了“温床”。
2.3企业内控执行力不够
企业内部控制机构的缺失,势必造成内部控制管理的实际执行上乏力。我国很多中小企业由于管理人员不多,且是私营企业,大股东操纵现象比较普遍。而政府部门又缺乏必要的引导和监管,造成的后果是某些个别人负责集控制、执行、监督等权力于一身,缺乏制度的有效监管,企业成为个人谋求私欲的场所。在这样的情况下,少数负责人能够控制企业的财务报告,财务报告所反映的数据信息无法真实反映企业的运用状态,也难以对未来发展方向做出正确判断,这也是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短的主要原因。
2.4内部审计未发挥作用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由于机构职能设置不合理,内部审计往往形同虚设,在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活动中,内部审计的职能和作用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来。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企业决策层面认识程度不够,即便设置了内部审计部门,但由于人员严重缺乏,该部门职能难以履行。(注释7)另一方面由于审计制度不合理不规范,审计人员业务能力差,老龄化严重等问题,对企业的内部审计仅以个别数据信息为对象,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这种低水平的审计行为难以为企业内部控制发挥必要的监督管理作用。
3.完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对策措施
针对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在现阶段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进行科学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以下对策措施加以解决,为企业提供参照依据。
3.1科学设置组织机构及职能
组织机构和职能分工的科学合理设置,有助于企业内部控制计划、协调、统筹、控制等经营活动,也将为企业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对会计数据信息的有效传递、提高工作效能等都大有裨益。主要应做到一是改变决策层认识误区。组织机构的设置和权责明确分工,决策层面越重视,越能将此项工作有效推进,企业领导应转变以往传统错误认识,将内部控制放到企业管理的重要位置,在制定中长期战略规划、短期工作计划上都要将内控管理相关内容加入进来;二是科学设置组织机构。要将以往的财务、人事等部门内部控制的职能单独分离出来,由专门的内控管理部门承担,同时选派专业人才充实到该部门当中,对工作职能进行全面梳理,权责落实到具体责任人;三是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要适时建立起激励机制、奖惩机制,对该部门承担的职能进行任务数据的具体细化,通过科学的量化考评,对责任人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督办、跟踪问效,对在工作中履职不利的人员启动问责机制。通过组织机构的科学设立、职能分工的合理调整,为企业内部控制奠定良好的组织基础。
3.2规范管理会计基础工作
财会工作是中小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会计报告的内容、结构必须与经济运行和增长方式向适应,做好中小企业会计各项基础性工作,主要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打造高素质财会队伍。中小企业要以自身实际为出发点,建立多渠道的人才引进机制,通过互联网线上线下、各地区交易洽谈会等,网罗企业发展所亟需的人才。同时为人才通过全面系统的培训,并建立人才数据库,通过对人才的高效管理,为公司内控管理提供智力支撑和保障。另外还要为人才成长提供更广阔的天地。除了通过传统的高薪聘任、职务晋升之外,还应对人才的发展制定中长期的职业发展规划,既要符合个人的主观意愿,又应与企业内控管理发展规划相符合,即将公司的发展与个人成长有机结合。另一方面逐步构建严密的财会框架体系。除了健全应有的制度规范之外,还要推进会计准则的完善,对会计各项工作都要按照制度、流程严格执行,对待违规行为通过内部审计、外部约束等方式,一旦发现严格按照企业制度处置,出现情节严重的违法行为移交司法部门处理,从上到下营造良好的财会工作氛围,坚决杜绝徇私舞弊等行为的发生。(注释8)
3.3完善企业内控相关制度
制度建设一直是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内控制度上大多存在执行力差、操作性不强等问题,需要从实际出发,结合企业发展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规范。一方面,牢固树立制度建设在路上的理念。内部控制制度需要根据企业发展规模、市场经济和体制转型等情况与时俱进,因此制度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因时因地制宜,以此不断适应企业发展和管理新模式变化。企业决策层和管理层要转变观念,将制度更新、创新、不断修订放在突出位置。企业领导既是经营者,更是内部控制的主体和对象,其态度直接决定着制度建设的水平。另一方面,以财会为中心,打造贯穿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各环节始终的内部控制体系。要通过高精尖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建立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覆盖企业发展各环节的管理平台。
3.4内部审计外部监督相结合
企业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取得成效的基本前提,也是企业自律和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手段。政府部门的外部监督将对企业起到一定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首先要加强内部审计力量,审计部门在机构设置上应高于相关职能部门,以此保证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以往审计工作的职能集中在查找错误、防范舞弊等,而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对内部审计职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包括企业管理、内部控制、分析、评估,致力于为企业发展提出中肯的对策建议,基于此要不断充实内审部门的职能。其次要强化部门间的沟通交流。将内部审计部门在设置上高于相关部门,从本质上看并非赋予其肆意妄为的生杀大权,在实际工作中更应发挥榜样和示范性作用,在行政权利上做好与各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和反馈等大量基础性工作。(注释9)企业内部控制本身需要及时、客观、准确的数据信息交互,因此部门间的横向、纵向沟通交流非常重要,要强化信息反馈,注重数据信息的真实准确和一致性,为高层决策者提供基础信息数据上的参考。最后强化政府职能部门的外部监督管理。财政、税务、审计和社会中介机构要强化对企业信息的交流和沟通,对相关情况及时反馈,通过政府职能部门的介入,形成有效的监管合力,形成企业自律基础上社会共同管理的良好的局面。
4.结论
中小企业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小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前景,我国经历了改革开放40年的风雨,很多企业因为经营不善而破产、重组、倒闭,其根本原因一方面是对企业发展缺乏正确认识,自身难以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环境,另一方面在内部控制管理上缺乏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说到底并没有对企业自身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
企业的发展运营因素是多方面的,提升其自身管理水平,注重内部控制是积极有效的手段之一。内部控制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覆盖了企业生产运营的各个环节,与每名职工息息相关。内部控制的作用也是积极的,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效益都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在对内部控制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对相关内容和作用进行了具体阐述,并提出了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内部控制环境和风险管理框架理论。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主要包括组织机构职能分工不科学、会计基础性工作不规范、内控执行乏力、内部审计作用尚未发挥等。针对上述问题,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措施,主要包括科学设置组织机构和职能、规范财会基础工作、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相关制度规范、注重内部审计与外部监督有机结合等。
[引文注释]
(注释1):李颖琦,陈春华,俞俊利.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信息披露:问题与改进——来自2011年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证据[J].会计研究. 2013(08).29-32.
(注释2):朱和平,宋邻西.媒体关注、应计盈余管理与内部控制——基于反腐背景的内部控制中介作用[J].财会月刊. 2018(10).59-62.
(注释3):崔志娟.规范内部控制的思路与政策研究——基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动机选择”视角的分析[J].会计研究. 2011(11).95-96.
(注释4):范经华,张雅曼,刘启亮.内部控制、审计师行业专长、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 2013(04).78.
(注释5):靳庆鲁,孔祥,侯青川.货币政策、民营企业投资效率与公司期权价值[J].经济研究. 2012(05).61-63.
(注释6):叶建芳,李丹蒙,章斌颖.内部控制缺陷及其修正对盈余管理的影响[J].审计研究. 2012(06).50-54.
(注释7):周守华,胡为民,林斌,刘春丽.2012年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研究[J].会计研究. 2013(07).22.
(注释8):朱玲玲,曹阳,杨丽莎.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有效抑制企业盈余管理吗?——基于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的比较分析[J].绿色财会. 2017(08).88-89.
参 考 文 献
[参考文献]
[1]朱玲玲,曹阳,杨丽莎.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有效抑制企业盈余管理吗?——基于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的比较分析[J].绿色财会. 2017(08)
[2]范经华,张雅曼,刘启亮.内部控制、审计师行业专长、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 2013(04)
[3]周守华,胡为民,林斌,刘春丽.2012年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研究[J].会计研究. 2013(07)
[4]李颖琦,陈春华,俞俊利.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信息披露:问题与改进——来自2011年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证据[J].会计研究. 2013(08)
[5]靳庆鲁,孔祥,侯青川.货币政策、民营企业投资效率与公司期权价值[J].经济研究. 2012(05)
[6]王惠芳.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现状、困境及基本框架重构[J].会计研究. 2011(08)
[7]朱和平,宋邻西.媒体关注、应计盈余管理与内部控制——基于反腐背景的内部控制中介作用[J].财会月刊. 2018(10)
[8]崔志娟.规范内部控制的思路与政策研究——基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动机选择”视角的分析[J].会计研究. 2011(11)
[9]叶建芳,李丹蒙,章斌颖.内部控制缺陷及其修正对盈余管理的影响[J].审计研究. 2012(06).
[10]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 and managerial rent extraction: Evidence from the profitability of insider trading[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 2012.
[11]Material WeaknessRemediation and Earnings Quality: A Detailed Examination by Type of Control Deficiency. Bedard, Jean C,Hoitash, Rani,Hoitash, Udi,Westermann, Kimberly. 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Theory.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