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6 滑坡中前部滑坡挤胀
Fig.6 The extruding on middle and fore landslide body
滑坡的反倾主要集中在滑坡Ⅰ区和Ⅱ区的交界位置,并集中分布在斜坡上的上下两个台地上,表现为房屋的反倾和树木的反倾,反倾角度在10度左右(图7)。反倾是滑坡变形比较严重的信号,反映了滑坡的变形滑动面达到了一定程度的贯通。
图7 滑体中部的房屋反倾
Fig.7 House topping on middle landslide body
作为滑坡前缘标志性的特征,渗水区的存在反映了场地土层的流水通道的形成,渗水区出现的位置在滑坡体前端的挤胀地段,水流出位置的土体多为角砾或碎石土,渗出水体较浑浊。
勘查期间遇见残缺的乌木在滑坡中部和前缘被挤出了滑坡体表面,此现象说明了滑坡的演化是后缘加载推移的运动模式造成的,也说明了该滑坡在历史上历经了多次的崩滑堆积。
综合上述滑坡特征分析表明:在强震作用下坡体后部首先开裂失稳并伴有较多在块石崩落,继而挤压滑坡体中前部推移变形。
3.3 滑坡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
滑体成分主要为粉质粘土和砂岩泥岩碎块石,呈散体状结构,土石比:6:4~4:6,平均厚20m左右,表层多覆盖2~3m厚的粉质粘土。根据多处探槽和露头揭露,滑体内含岩石碎块石的含量较高,局部地段揭露的滑体成份应为较大的整块基岩风化而成,可见在滑体的滑动过程中,不仅是纯土体的滑动,伴随有大块岩石体的加入,这些块石多为后缘滑移面形成陡坎后,陡坎上侧块石滑动或坠落入滑坡体内。由于岩层与坡面的倾向相反,加上卸荷裂隙的发育,在滑坡的形成过程中,这种基岩从滑坡后缘加入滑体的方式应较为普遍的存在。根据钻探期间在滑坡中部的重型动力触探的结果显示,滑体中的重型动力触探击数加权平均值为3.7击,为松散土层,一定程度也表明滑体的挤压未形成稳定的抗滑段。
滑坡的滑床主要为基岩,局部地方为碎块石土,基岩主要为炭质泥岩和砂岩,局部含炭质页岩和较纯的泥岩。
滑带在钻孔中局部被揭露,大多数钻孔滑带土揭露不明显,在剖面1-1’几乎未见明显的滑带。揭露出的滑带土大多呈粉质粘土夹碎块石角砾(图8),角砾磨圆度较差,局部含淤泥质,多在基岩与土体交界面位置。
图8 典型滑带土
Fig.8 Typical soil in sliding zone
4 滑坡稳定性分析
4.1 稳定性计算
滑坡在2008年“5.12地震”期间发生整体的剧烈变形,考虑到滑坡在一年多来经历了暴雨,未见明显的整体位移,在勘查期间的监测数据表明勘查期间的变形较弱,处于变形的临界状态,因此综合考虑后取反算稳定性系数为1.00,以剖面1-1’进行反算。综合实验及反演参数的岩土体抗剪强度参数如表1所示。
表1 抗剪强度参数
Table.1 Parameters of shear strength
岩土类别 峰值 残值
c(kPa) φ(°) c(kPa) φ(°)
天然状态 滑体土 21.6 17.5 18.3 15.1
滑带土 19.5 15.3 16.5 14.3
饱和状态 滑体土 21.6 17.5 18.3 15.1
滑带土 19.5 15.3 16.5 14.3
本滑坡已产生明显滑动,土体已经产生剪切破坏,滑带土的抗剪强度按照残值取值,滑体土按照峰值取值。其中滑带土所取参数为反算值与试验值的平均值。
滑体土体重度取21KN/m3,饱和重度取22KN/m3。(滑体和滑带土的天然重度的室内试验平均值分别为1.98g/cm3和1.97 g/cm3。
按传递系数法对图2中各剖面进行四种工况的稳定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滑坡各剖面整体稳定性计算结果
彭州市灯杆坡大型滑坡的变形特征及稳定性分析(三)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