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辩问题
问题一、你认为什么样的惩罚机制能对借款人违约起约束作用?
答:要约束借款人的违约行为,可以做好以下几点:
1、建立个人信用征信体系
建立有针对性的、科学有效的个人信用征信体系,有利于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这也是银行提高贷款审批效率、控制助学贷款风险的前提保证。具体措施包括:(1)利用高等学校文档生学历查询系统,收集国家助学贷款借款学生的有关信息,经办银行可对贷款学生个人情况进行查询;(2)公安部门要以公民身份号码制的建立以及第二代身份证的实施为便利条件,协助银行查找违约借款学生工作和居住地址,并在媒体上公布违约人姓名等信息;(3)银行应建立国家助学贷款个人信用档案,运用电子化管理,实现学校、银行间联网;(4)各用人单位在录用大学生时,应先查验银行、教育系统发布的国家助学贷款信息。另外,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学生信用越好,越能增强其将来的再贷款能力。因此,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从振兴民族希望的高度对待国家推出的利国利已的助学贷款,并应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信用保证。
2、推行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
鉴于大学生文档后的流动性大,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应积极开办生源地助学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的优点在于:(1)其贷款人是相对稳定的学生家长,并要求贷款人的邻居和亲友联名为贷款人提供信用担保,提高了贷款的保障性;(2)当地金融机构对学生及家庭情况非常熟悉,可充分发挥其信用担保优势;(3)助学贷款方式灵活,可采用信用、保证、质押等多种方式;(4)学生一般不愿拖累为其提供担保的父母或亲属,这样以农民传统的信用美德和邻居亲友的舆论监督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提高了还贷率。
3、构建针对借款人违约的约束与惩罚机制
由于部分助学贷款学生自身素质存在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内部人控制效应”,借款人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常常违约,从而加剧了商业银行的助学贷款信用风险。针对借款人违约问题,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约束和惩罚机制,提高失信成本。在银行方面,一是在媒体上曝光违约人的相关信息;二是授权违约人的工作单位,从其工资中代扣助学贷款,并免除利率优惠;三是终止其以后的房、汽车等相关贷款;四是对恶意拖欠者诉诸法律,由法院强制执行。在高校方面,要对学生拖欠贷款行为负责。如果某高校助学贷款违约率太高,教育管理部门将暂停或取消该校学生的贷款资格。在没有助学贷款的情况下,学校将很难招生。这样可以促进学校加强助学贷款管理,同时也强化对学生的信用教育。
二、如何解决我国助学贷款过度约束和激励不足问题?
答:1、国有商业银行对助学贷款存在过度约束
一是贷款办法过度约束。现行国家助学贷款申请材料主要包括:助学贷款申请书、申请助学贷款的承诺书、申请人有效身份证件及复印件、家庭主要成员收入证明(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保证担保人的身份证明、在校表现情况说明书等,材料十分复杂。有些经办银行还要求学校和学生提供国家规定以外的证明材料,如在校品行说明书、保证担保人的资产证明和家庭户口证明书等,这样加大了银行对申请材料的审查难度,贷款的审批周期长,办理贷款的效率不高。
二是银行内部责任追究过于严格。助学贷款是政策性贷款,银行从其商业利益角度来讲,是一种风险大且收益低的行为。有些银行要求经办人员对发放助学贷款也要承担无限责任,这不利于调动经办人员办理助学贷款的积极性。因此,国家应当对助学贷款开辟特殊“绿色通道”,对贷款责任作更多灵活的处理。
2、国有商业银行对助学贷款学生存在激励不足
一是对银行激励不足,商业银行助学贷款积极性不高。一般而言,商业银行在进行信贷决策时,都会遵循一定的原则,比如:注重借款的安全性,而不是片面地追求利润增长率和贷款业务量的增加;借款的使用成本应该以有可能产生的利润来支付;理想的状况是,除了营业现金流以外,每一笔商业借款还应该有其他的还款资金来源,例如借款担保。在进行信贷时,银行要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贷款,审慎地进行有关信用等级分析。而助学贷款是受政策约束的商业性贷款,潜在风险较大。这种贷款采用纯粹的商业化运作本身具有内在矛盾。目前针对借款风险而出台的贴息政策,并不能及时和完全化解银行的信用风险。
二是对贷款学生激励不足,易削弱助学贷款的实际作用。从银行方面看,由于助学贷款笔数多,金额小,需求频繁,操作流程同其它个人商业贷款没有区别,一旦发生呆坏账,收贷成本远大于贷款本金,所以风险相对较高。从高校方面看,对学生的信用教育和助学贷款宣传不到位,造成一些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意义和作用认识不清。比如,有的学生虽然生活很困难,但觉得贷款不光彩或者担心将来还不起,而不敢贷;有的学生则认为这是国家福利政策,不贷白不贷。因此,一些不该得到这种贷款的学生轻易拿到了贷款,而他们当中有些人,为了追求时尚、新潮,而将助学贷款用于个人其他消费甚至高消费,如购买手机、电脑或者用旅游等。这样增加了他们的私人利益,为还贷违约率的攀升埋下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