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辩问题:
一、黄南州地方经济有何优势?国有商业银行在信贷支持上应如何把握信贷投向?
一是水能资源。黄南州境内有富庶的水利资源,全州境内60余条大小河流。仅隆务河水能蕴藏量就有49.9万千瓦。水能集中,耕地稀少,人口密度低,社会经济不发达,在土地淹没、移民、投资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开发成本低。二是矿产资源丰富,现已发现的矿种有20多种,矿点130多个,十五期间,黄南州西部山地区已被国家列为重要的金、多金属成矿富集区,随着矿产堪查投入力度的增大,将有一批大中型矿产进入开发阶段,会对黄南州的矿产资源开发带来新的机遇。三是旅游资源丰富,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藏民族和其他民族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中相互交融的文化格局形成了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国内外独树一支的热贡艺术驰名中外,独创的<<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已列入世界基尼斯纪录大型卷轴画,有着500多年历史的藏族佛教寺院隆务寺雄伟壮观,州府所在地同仁县被列入百年历史文化名城。自然境观颇具高原特色,坎布拉森林公园风景独特,李家峡库区风光与丹霞地貌相映成辉。热贡艺术、藏传佛教、藏族民俗、高寒草原、原始森林、丹霞地貌、高峡平湖、九曲黄河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完美结合,构成了黄南旅游资源。四是中藏药材资源的开发现状。黄南州的中藏材资源丰富,有野生药用植物300余种,质量上乘,在我国中藏药界享有盛誉。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应要更新经营观念,确立发展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积极采取措施,改进金融服务,抢抓发展。深刻理解经济对金融的决定性作用,正确处理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增加信贷投入与降低不良贷款的关系,把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从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来认识,切实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加大对地方经济的信贷投入。一是国有商业银行应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状况,结合黄南经济发展实际,对市场定位进行适当调整。加大以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为主建设资金的投入,支持农牧业结构的调整,要切实解决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农民的收入,最主要的还是要发展农牧区经济的深加工工业,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要对农牧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积极关注,加大信贷投入,促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发展,使地区农业生产尽快步入“公司+农户”的经营加大对农牧业基础资金的投入,切实提高农牧业生产力,扶持农牧民脱贫和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国有商业银行要利用自身优势,自身所掌握的金融信息和对宏观经济发展的了解,帮助企业做出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的决策,积极支持工业结构调整,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大力实施“工业强州”战略,培育新的支柱产业,推动地方工业化进程步伐,如加大支持水电产业和中藏药材的信贷支持,使水电和中藏药材给黄南州的地方财政带来丰厚的回报。三是支持旅游业发展。黄南州有着较丰富的旅游资源,经过年几年的开发已初规模,如自然风光、自然人文景点等,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旅游业正在成为黄南州重点开发的新兴产业,国有商业银行应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旅游热线,变经济优势为资源优势。
二、近年来黄南州国有商业银行在贷款风险管理上有何改进?其成效如何?
近年来黄南州国有商业银行充分认识到加强贷款风险管理,实现不良贷款双降是能否实现提高经营效益、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及确保员工即得利益,振兴国有商业银行的首要问题,因此黄南辖区国有商业银行始终坚持安全性原则,把控制信贷风险,逐年降低不良贷款比例,减少资产损失,保证资产安全作为经营管理的中心环节。对贷款质量实行全过程监测和跟踪管理,及时预测和掌握资产质量的发展变化趋势。有效防范贷款发放和呆帐核销进程中的道德风险。在加强贷款风险管理,清收盘活上创新思路,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千方百计实现不良贷款“双降”。如农行采取增设风险资产经营部,专门管理法人客户不良资产,全面落实各经营行行长、客户部、营业部主任资产质量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年内进行责任问责,抽调职能部门和联点部室人员,由包片行领导带队,抓基层单位收贷任务、存款任务;对岗位工作与清收任务的完成实行台账管理,并按月考核兑现;加强与司法部门的配合,强化依法清收和打击逃废债务的力度,重点选择“钉子户”、“难缠户”进行依法起诉,减少损失,提高不良贷款现金收回率;对小额贷款落实专人核销资料的收集和申诉申报工作,开展不良贷款攻坚战,采取密切关注、依法起诉、以资抵债、协议清收、资产处置变现等手段,集中精力清收、盘活、保全不良资产,掌握企业改制动态,努力维护银行债权。建行认真开展“降低不良资产攻坚战”和“有章不循违章操作专项治理”活动,年初与各行部签订《降低不良资产目标管理责任书》,定期召开不良贷款分析会,严格考核力度,努力确保不良贷款和不良率“双降”。根据不良贷款核销、处置的有关要求,积极申报材料,核销、处置部分不良贷款,建行调整贷款结构,加大优质行业贷款营销力度,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积极督促农建行参与企业改制,努力维护银行债权,不断提高贷款质量。2003年12月末,农建两行累计现金清收不良贷款4569万元。其中,农行现金清收4542万元,建行现金清收27万元。农行不良贷款绝对额较年初下降982 万元,建行上升1652万元。由于贷款规模减少农行不良率较年初上升了2.65个百分点,建行因黄南铝业停产,不良率较年初上升了11.01个百分点。以上举措对加强贷款风险管理起得了积极作用。
三、你认为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体系如何构建更有效率?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体制改革和防范金融风险措施的相继推出,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出现了越来越不利于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集中化倾向。随着商业银行基层分支机构的撤并,一方面需要金融机构的服务可以覆盖的范围有所减小,另一方面在现有机构可以覆盖区域内的信贷投放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权限配置集中化,保留机构的内部控制逐渐强化,持续实行贷款终身责任制。采取严格的授权授信制度,授信条件收紧,流动性约束增强,致使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支机构并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是安全最大化或稳定,被动地完成任务,应付差事。在此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支机构的市场行为主要表现为存款竞争,而贷款谨慎。一度时期一些地方的基层银行甚至不惜成本地拉存款,但对贷款则慎而又慎,慎贷甚至“惜贷”心理比较严重。欠发达地区资金比较紧张的中小企业本来融资渠道都比较少,银行贷款几乎是唯一可行的渠道,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比较高,不仅不能从资本市场融资,银行贷款支持也越来越少,本来就不够通畅的融资渠道变得越来越窄,货币政策作用对于地处欠发达地区的基层的小企业来说,多少有点“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味道。因此我认为一是处理好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支机构改革与服务的关系。从国有商业银行的整体考虑,撤并部分基层分支机构是必要的,下一步如果需要甚至还可以再撤并部分分支机构,但一定要把握好撤退节奏,注意和地方性金融机构发展步伐保持协调一致,制定一个好的时间表,尽量避免给地方和基层造成金融服务空白。继续保留的基层分支机构要克服多存少贷、只存不贷等现象,不能继续将存款简单地上缴了事。总行要制定一定的措施,从制度上促使基层分支机构努力增加信贷投放尤其是优质贷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主观上有利于自身发展和从根本上降低不良资产比重,客观上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货币政策传导。二是构建农牧区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农业保险等多种服务机构相互补充,分工协作,功能完备的“三农”金融服务体系。要对农业银行的定位进行重新矫正,以便充分发挥“农字号”银行的支农作用。农业发展银行要扩大业务范围,加大政策性支农力度,对农业综合开发和基础建设给予有效支持。要因地制宜组建成立地方性商业银行或合作银行。要对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和内部经营机制进行彻底改革,通过“体制再造”增强“造血”功能;给予农村信用社相应的优惠和补偿政策,促进其进一步加大支农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