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辩问题
问题一、1、小额信贷业务为什么在我国的发展那么缓慢?最大的阻力来自哪里?政府应该在其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答:小额信贷在我国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有:
(一)农村金融体系的制度性安排不够合理,沿未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体系。目前存在于农村金融市场中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合作组织,既农村信用社,而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积累的历史包袱较重,再加上目前大部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资金都处于高位运行状态,存贷比普遍偏高,随着人民银行再贷款政策的收紧和银监会对存贷比监管力度的加大,必将进一步加剧农村小额信贷资金的供求矛盾,发展面临或多或少的困境,因而影响近几年小额信贷的发展。
(二)小额信贷组织的发展速度滞后于农村产业化发展的要求。近些年,我国不少经济发达地区的农业产业化进程较快,而能够有力满足其发展的小额信贷组织却是近两年才开始发展,欠发达地区目前还未建立任何形式的小额贷款组织。
(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作用受到一定的制度制约。小额信贷为中低收入群体提供信贷服务,为其脱贫致富创造条件,但农村小额贷款的扶贫性和所承担的社会保障功能,又给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商业化经营带来一定影响,而目前农业灾害补偿制度、农业保险制度以及财政补偿机制等政策性扶持和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小额贷款承担部分社会成本得不到合理补偿,不同程度上也制约了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
(四)小额信贷的财务自立能力较弱,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所谓财务自立能力是指小额信贷机构的收入能够弥补资金成本及其他相关成本(包括风险损失)的能力。一般情况下,小额信贷机构的收入主要是贷款利息收入,然而,小额信贷是带有较强政策性的贷款和微利产品,效益十分有限。同时,小额信贷本身存取频繁,辐射的农户点多面广,因而贷款管理成本往往远高于一般的贷款。因此,解决推进高成本、低收益的小额信贷财务自立的问题,是促进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五)农户小额信贷的救助和保障体系尚未形成,一旦形成不良难以收回。由于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滞后,农户资产变现能力差,起诉成本高,违约责任执行困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一旦形成不良,事实上也就很难收回。目前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救助和保障体系尚未形成,农户小额信贷损失得不到社会和政府的救助,累积的不良资产包袱逐年加重,重负之下农村信用社在实施推广农户小额信贷过程中如履薄冰,顾虑重重,为保证资金安全,不得不嫌贫爱富、趋利避险。这有悖于贫困地区推广农户小额信贷的初衷,也难以发挥农户小额信贷的社会效益。
最大的阻力来自于相关支农配套措施缺失,影响了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良好的产业环境。当前欠发达地区缺乏对三农“少取”、“多予”的切实可行的支农配套措施,例如产业损失救助和产业补贴措施。在过度的税费负担和农用物资价格飞涨的情况下,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所得极其有限,客观上形成农户“增产不增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户还款能力,挫伤农户创业信心和贷款积极性,影响了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
2、小额信贷的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具体作用体现在哪里?试举例说明。
答:(一)小额信贷有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农业产业化的起步和发展一般都是从单个、群体到区域规模发展的,小额信贷有助于推动公司加农户的农业产业化起步。
(二)小额信贷可以解决农户扩大经营的资金困难。农民致富难,多难在起步阶段,而缺少起步资金是农户发展的主要瓶颈,小额信贷正是帮助农户发展农业多种经营,增加收入的主要资金来源。
(三)小额信贷可以帮助城镇居民创业致富。
举例说明: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多走过了农户个体发展、在个成功示范推动下的群体性发展和形成区域产业化发展的过程,而这样的发展过程大多依靠当地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贷支持才得以进行。这说明了小额信贷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人具体体现。
3、在此次十七届三中全会中,政府又制定了什么惠农政策?具体到农村金融又应该做些什么?请联系实际谈谈。
答: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和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到二0二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二OO八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为达到上述目标,政府制定了以下惠农政策。
(一)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
1、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2、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3、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4、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
5、建立促进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
6、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
(二)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2、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3、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5、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6、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7、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三)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1、繁荣发展农村文化。
2、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
3、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4、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5、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环境建设。
6、推进农村扶贫开发。
7、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8、强化农村社会管理。
具体到农村金融,十七次届三中全会中指出要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各类金融机构都要积极支持农村改革发展。坚持农业银行为农服务的方向,强化职能、落实责任,稳定和发展农村服务网络。拓展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信贷支持,扩大邮政储蓄银行涉农业务范围。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改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保持县(市)社法人地位稳定,发挥为农民服务主力军作用。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加强监管,大力发展小额信贷,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允许农村小型金融组织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
2008年,国家实施从紧货币政策,银行相对减少了信贷投放,地方党政为了筹集资金发展经济,千方百计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式。人民银行与银监会联合出台了《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有关政策的通知》(银发[2008]137号)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08]27号),开始着手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金融组织。
为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和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日前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决定在中部六省和东北三省选择粮食主产区或县域经济发展有扎实基础的部分县、市,开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促进金融机构进一步改进和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积极满足多层次、多元化的“三农”金融服务需求,大力支持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上两实例均说明了新的惠农金融政策已经开始从各个角度得到落实,新的农村金融将有力地支持农村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