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摘 要
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国内全面参与国际经济体系的进程加快,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正不断转变。随着中外资商业银行的竞争不断加剧,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就商业银行自身而言,建立和加强一个合适的内控制度体系,有利于防范和规避风险,实现稳健与审慎经营。
目录
强化商业银行内控问题研究2
一、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内部因素分析2
二、内部控制的目标、原则和基本方式2
三、加强内部控制的基本思想3
强化商业银行内控问题研究
―――――强化银行内部控制 防范化解银行经营风险
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国内全面参与国际经济体系的进程加快,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正不断转变。随着中外资商业银行的竞争不断加剧,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就商业银行自身而言,建立和加强一个合适的内控制度体系,有利于防范和规避风险,实现稳健与审慎经营。
一、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内部因素分析
1、内控制度与拓展业务的需求不相一致。就风险控制与业务关系拓展之间的关系而言,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表现在:一是内控和业务拓展存在隔离的问题。内控管理人员只是简单机械地对制度负责,对业务发展不重视,业务人员只对业务指标负责,对“内控先行”的原则淡化。二是指导思想的偏差。一些银行在强调业务拓展的时候,往往重业务轻管理,重存款轻效益,把内部控制置于脑后。把“新增速度、市场占比、网点优势、存款第一”等作为指导思想和衡量银行工作的标准,造成高风险业务不断扩张。三是工作的绝对化。强调过程绝对化,认为内控能解决一切问题;再就是把暂时的结果绝对化,认为没有发生风险,就说明内控有效。
2、管理者素质与内控管理水平不相适应 。“有章难循”问题的存在是困扰国内商业银行的一大难题。有的管理人员在“存款首位”的思想指导下,在业务迅速发展的情况下,认为内部控制来不及研究制订新业务的各项规章和操作程序,出现不少制度“死角”。表现在:一是岗位、部门、上下之间缺乏监督制约机制,一笔业务、一项决策的过程控制流于形式,经手人多,没人负责。二是违规经营得到纠正,但缺乏一套系统、规范、可操作的违规违章处罚办法,造成违规操作的现象仍然严重。违规违纪行为的存在,为侵害银行资产的内、外犯罪活动提供了机会和条件,同时带来了资产风险、法律风险和信誉风险,破坏了内控综合管理水平。
3、内审监督作用的发挥与内控要求还有差距。近年来,我国加强了经济立法工作的力度,《审计法》的颁布实施和内审工作的不断发展发展,对于银行稳健经营和规范管理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内审监督的功能还没得到充分发挥发挥,主要表现在:一是内审体制不顺,缺乏独立性,受领导行为约束而软化,权力大于制度、对策强于政策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领导重视程度不够,重外审轻内审的现象还比较突出,一定程度上造成“违规问题不普遍不去处理、管理漏洞不暴露不去治理、银行资金不损失不去清理”的现象。三是缺乏奖惩制度规定,严审松审一个样,不利于调动和发挥内审人员主观能动性。四是部分内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尤其是计算机管理人员较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审工作的开展。
4、从业人员的风险识别能力还不能适应内控要求。银行要具备较强的规避风险的能力,除在制度上不断完善外,还需要有一支素质较高的具备较强风险识别能力的员工队伍。从当前,国内商业银行的情况看,员工素质还存在不少差距。一是明知违规但认为没有风险风险,如经常出现的对外担保案;二是不懂制度、不熟悉业务、不会识别而造成的风险,如贷款决策中主观武断,新入员工对假票据、假印鉴、假钞票、假身份证难以识别等。
综上所述,防范银行经营风险,内部控制必要重要,抓好内部控制就抓住了防范银行经营风险的关键环节。
二、内部控制的目标、原则和基本方式
确立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和原则应体现“五性”。一是有效性。内部控制的措施和程序必须保证法律和监管规章在各个部门和所有人员中得到充分的遵守和执行,有效地杜绝内部人员职务违法违规行为。二是审慎性。要充分认识风险给银行给国家带来巨大的不可能饶恕的损失,内部控制制度必须围绕着防范和控制银行风险这一目标来设置和实施。三是全面性。控制的程序的措施必须渗透到各个业务领域和各个操作环节,覆盖所有部门和岗位,并真正做到相互制约。四是及时性。在金融创新领域中及时采取内部控制措施。五是独立性。强调将监督部门和管理、执行部门适当分开。使具备执规检查的权威性和独立性。
内部控制的基本方式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机构控制。主要的方法是设计并配置合理高效运转的企业内部职能机构,以达到各机构之间既相互配合又彼此制约的目标。
(二)人员素质控制。通过人员素质控制,使每个职工能力能适应所在岗位要求,做到各尽所能、尽职尽责、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
(三)授权审批制度。在处理业务过程中充分体现“四只眼睛”原则,通过这一制度使各类经济活动及风险在发生之际就能得到协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对疏忽加以防患,对恶意加以制止。
(四)职务分离制度。对于必须实行互相监督的“不相容职务”应加以分离,分别由几个部门或部门内不同的人来执行。
(五)法规制度控制。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都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企业的规章制度。
(六)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总体上讲,内部审计对各内部控制环节具有检查、监督、评价的职能,是内控制必须不可少的特殊组成。
三、加强内部控制的基本思想
(一)确立“内控先行”和“风险首位”的思想和工作原则,自觉地把加强内控作为防范银行经营风险的关键环节来抓。防范“风险”确保安全要在全体员工中经常讲,当发现端倪就要及时敲警钟,使全体员工始终绷紧“风险”这根弦。新业务、新机构的开办,必须首先建章立制,采取有效的内控措施。内控制度的建设,金融风险的防范应作为衡量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考评指标,以促进各级银行做到安全、流动、盈利三性有机结合。
(二)构建内部控制制度的总体框架。一是根据银行业务特点和风险控制需要,建立内部控制十大系统。即:授权管理系统、资金计划系统、会议控制系统、人事教育控制系统、筹资风险控制系统、信贷资金风险控制系统、外汇业务控制系统、信用卡业务控制系统、计算机风险控制系统和清算风险控制系统。在每个系统下理出具体业务工作流程,流程中每个岗位固定、责任固定,以实现岗位、工序间的相互制约,二是强化“三道”监控防线建设。特别是要发挥好第二道防线,即业务部门自律的作用。要认真落实自律管理制度,真真做到谁主管、谁负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建立自律管理考核制度;不断改进监管方式方法,随时完善监管内容,使业务监管沿着健康有序、科学规范的道路发展。三是要制订一套统一的系统的操作性强的违规违章处罚方法,做到规章面前人人平等。
(三)树立内部稽核审计权威,提高内部控制能力。加强内部稽核是促进商业银行依法稳健经营,有效防范经营风险的重要环节。因此,应从改革机制入手,加强内控赋予稽审部门具有独立性的权威,不仅要监督、检查和督促各部门建章立制,而且有权对违章的部门和个人进行处罚,说话算数。在体制上实行由总行统一垂直领导的机制,稽核费用单独列支,逐步实现稽核成本与效益挂钩的新观念,加大对内部管理现代化的投入,加快稽核工作的电子化建设进程,以先进的电子监管系统为手段,增强非现场稽核与现场稽核监督的有效结合。
(四)强化制度约束,抓好内控重点。做好内控工作的关键是做到有章必循、违章必究、执法必严、令行禁止、决不迁就姑息、不下不为例。各个分支机构必须牢固树立一级法人观念,严格执行转授权制度,在允许的范围和权限内办事。同时要突出四个控制重点:关键人(基层行处部门的负责人,要害岗位从业人员);关键部门(贷款审批、财务开支、人事安排、办事处柜台、金库守卫等);关键物件(现金、枪支、密钥、印章、重要空白凭证);关键工作环节(交接手续、审批程序、电脑操作口令、存取手续和票据清算环节等)。抓住了重点就抓住了要害。抓住这些风险多发点,银行风险就能得到有效控制。
(五〕发挥企业文化的积极作用,推进内部控制的工作。内控理论和实践证明:银行经营风险产生的土壤和膨胀的基因,主要来自于人的思想无知和队伍素质低下。因此,防风险,抓内控的中心环节是抓好防范和化解人的风险,营造良好的内控软环境。从现代成功企业的发展可以看出,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是增强企业凝聚力,提高员工素质,调动其积极性,养成良好的经营风险意识,树立以企业兴而荣,以企业亡而耻理念的最佳途径。在打造企业文化上要与“暖心工程”相结合,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遵循心理“抑制与兴奋”交替出现的生理规律,防范员工因抑制状态下发生“善意”风险。在安排班次上,尽可能错开其抑制状态;在其连续工作时,应安排间断休息;在其情绪低下时,应注意关心了解,帮助和化解其精神障碍。
启动“暖心工程”,要注重人性化,体现金融企业的特色:一是要把好教育关,重视行员的“三观”教育和风险教育,善于引导行员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自觉抵制畸形物质欲望的侵入和渗透;二是要把好人事关,包括人人控制关,人员监察关。三是关心帮助培育人,应加强员工的沟通,尽量地为员工排忧解难,满足员工的一些正常合理要求,努力改善工作环境条件和各级生活福利待遇,搞好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团结和谐气氛,使员工真正感到集体的温暖和力量,珍惜已有的一切,不愿去干各类违法违规的事情,形成自律自控的良好行为规范。
(六)加强金融监管,促进银行内部控制。内部控制从根本上讲是属于银行内部管理的范畴,但中央银行对银行内控的关注与政策调控,将对这项工作起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资 料 来 源
1、《金融参考》,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编辑部
2、《西南金融》,中国人民银行主办
3《中国金融》,中国人民银行主办
4、李利明,《当银行成为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