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浙江禾城农村合作银行信贷操作风险防范的基本情况
二、对今后浙江禾城农村合作银行信贷操作风险防范的思考
内 容 摘 要
近年来,银行业金融机构案件频发,这些案件多发生在存款及柜台业务及会计结算业务等要害岗,而信贷管理过程中的操作风险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之一,银行监管部门及银行业金融机构管理者在密切关注案件高发领域的同时,对于信贷操作风险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信贷风险是指在银行的信用活动中,由于各种原因使贷款不能按期收回,造成信贷资金损失的可能性。合作银行由于其体制上的特殊性,已经形成了特有的风险管理模式。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法人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风险管理也在逐步强化。改进和加强信贷管理和风险管理,有效地确保信贷资金安全,从而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是禾城合作银行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的重要课题。
浙江禾城农村合作银行信贷操作风险的防范
浙江禾城农村合作银行信贷操作风险防范的基本情况
(一)信贷操作风险概念
信贷风险是指在银行的信用活动中,由于各种原因使贷款不能按期收回,造成信贷资金损失的可能性。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定义,操作风险(operational risk)是由不完善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其中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strategic and reputational risk)。与所有的风险一样,对于银行而言,操作风险指的是操作实际低于预期绩效的可能性。信贷操作风险的直观表现是执行规章制度的偏差程度,其实际损失则多数通过信用风险损失体现。信贷操作风险与信贷管理的全过程相随相伴,每一个环节都可能产生操作风险。
(二)浙江禾城合作银行简介
浙江禾城农村合作银行是原嘉兴市秀洲区信用联社及所辖秀洲、南湖二区的11家农村信用社于2005年改制而成的股份合作制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从20世纪50年代建立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由于其体制上的特殊性,已经形成了特有的风险管理模式。
(三)浙江禾城合作银行风险管理的状况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法人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风险管理也在逐步强化。
目前,合作银行普遍建立了风险管理体系,一般在董事会下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行政上设立风险管理部,但由于合作银行业务业务品种单一,风险管理主要局限于对信用风险的管理,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管理还不够重视,对战略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尚未实施,而且,现有的风险管理模式一般都是在对事后的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相对滞后。
因此,合作银行迫切需要建立一个能帮助银行在事件发生前预测风险、事件发生时应对风险、事件发生后评估与监控风险的风险管理框架。
合作银行是高风险行业,天然具有不稳定性、高风险性和负外部性,因此,合作银行仅有内部控制是不够的,必须强化审计监督。然而,合作银行业务量大、资金往来频繁,审计资源短缺,审计资源的供需矛盾比较突出。所以,合作银行要从审计和风险管理的现状出发,提出基于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管理框架,推进风险导向审计在合作银行风险管理中的运用。
三、对今后浙江禾城农村合作银行信贷操作风险防范的思考
(一)培育债务人与信贷风险控制
在市场经济中培育新时期的债务人以降低信贷风险,已是浙江禾城合作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重要课题。目前信贷风险所占比重较大,必须加以严格控制。
1.资产质量差是信贷风险的主要因素
浙江禾城合作银行要向商业化经营迈进,同国际上合作金融组织接轨,必须认真控制信贷风险,优化信贷结构,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合作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居民储蓄和占比重较小的企事业单位的存款,属于高负债、有风险的行业。合作银行的资金运用比较单一,贷款比重大,而信贷资产质量高低,将直接影响到银行信贷风险的大小。
合作银行要遵循“巴塞尔协议”关于银行资本对风险资产的指标比率规定(即风险权数)。按照“巴塞尔协议”中风险权数测算,严格控制信贷风险。
2.债务人素质低是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首要障碍
在现实生活中,我国债务人的素质差是一个通病,不良现状是引起不良贷款分布面广、积累额大、导致信贷资产质量严重下降。不良资产是不良体制和怪圈经济增长所造成的。要提高资产使用效益,还须在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上来一个根本性转变。反映到债务人身上,就必然要求其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两个根本性转变。
3.培育债务人提高其素质是治本之策
合作银行要寻求自我发展须拥有大批信用较高的客户。信用等级越高,信贷风险就越低。由此,必须注重培育债务人提高其基本素质,增强偿债意识及能力,乃控制信贷风险长远之计。首先要强化法律管制,其次要提高经济素质。要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过程中,同时调整经济组织结构,加快农业化和企业化进程。经营模式的改变和债务人偿债观念的增强,自然能够促进信贷资产的良好运作。
(二)关注合作银行高风险领域
风险控制是合作银行的安全保证所在,它既是保持合作银行稳健运行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方式,又是提高合作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在风险审计阶段,我们应根据合作银行业务风险的高低来确定审计的范围、内容和重点,对下列高风险领域予以重点关注:
1.关注容易被挪用的资产和被盗用的银行凭证。如现金、有价证券等流动性强,具有变现能力强的资产及银行的重要空白凭证,如存单、存折、银行承兑汇票等。
2.关注发放的大额贷款或个人贷款。
3.关注临近会计期末发生的异常和复杂交易。如会计年度即将结束时贷款、存款金额的异常增长、发生大量的关联方交易,可能意味着被审行为了掩盖风险人为地进行账务调整。
4.关注违反银行监管法规的交易和事项。如高息吸收存款和未经批准或不按规定程序发放贷款、未经授权和批准开办新的金融业务等。
5.关注高度复杂和投机性强的交易及表外业务。自营外汇买卖、期权、掉期、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保函、保理等业务的固有风险较高,审计中也应重点关注。
6.关注出现异常变动的项目和形成的不良资产及各类垫款。
7.关注金融创新业务。随着金融全球化,新的金融业务如网上银行、电子银行、各种理财业务和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出现,这些新兴业务的内部控制相对较弱,国家相应的法规和制度建设滞后,容易成为合作银行新的风险点,此外,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和同业竞争的加剧,制止不正当竞争、反洗钱也将成为审计的重要内容。
8.关注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合作银行内部控制是防范风险的主要手段,是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绝大多数操作风险事件都是与内控漏洞或者与不符合内控程序有关的。首先要重视对内部控制环境的调查,包括管理理念、管理人员的道德品行、价值取向和管理能力,高级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组织结构和员工素质等;其次,从业务审批、职能分离、程序的交叉核对、风险管理、资产保全等方面对内部控制活动及效果进行评价。
9.关注会计期末对银行贷款应收未收息占用直接影响当期利润错报风险数量、结构、原因。
随着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合作银行应充分借鉴风险管理框架下的内部审计理论、技术和方法,加强信贷操作风险的防范,使银行管理决策更加科学化,增强合作银行的生存能力与发展能力,实现银行目标的根本保证。
参 考 文 献
[1]姜秀芳.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与风险防范[M].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报.2006.(1)
[2]李喜云、李亚微.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及防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6(4)
[3]武剑. 内部评级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N].金融时报.2004.5
[4]World Economic Forum (WEF).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00
[5] 左创宏. 关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D]. 西南财经大学.2007
[6] 吕宏翔、梅 隐. 浅议风险导向审计在合作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嘉兴审计.2009.2
[7]孙红岩、杨伟峰. 商业银行信贷操作风险应引起高度重视.黑龙江金融.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