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中国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的研判
二、金融危机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分析
三、中国商业银行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建议
内 容 摘 要
2008年以来,在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经济已经进入调整周期,这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了许多影响。本文首先分析了未来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认为此次金融危机在短期内难以结束;在此基础上,根据经济调整所引起的国家宏观政策的变化,深入剖析了造成商业银行经营不利影响的三个主要因素:净息差收窄、中间业务收入增速减缓和信贷资产质量下降;最后,本文提出中国商业银行应对宏观调控的四个建议:强化资产负债精细化管理、拓宽中间业务收入渠道、坚持特色定位和品牌经营、加强风险预警。
金融危机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及对策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商业银行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其经营受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巨大。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影响的不断深化,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从2008年底开始就不断做出相应调整,这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了许多影响。在当前经济金融形势下,能否正确把握未来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适时适当调整经营策略,将直接关系到中国商业银行能否在经济调整周期内保持经营稳定和业绩的可持续增长。
一、对中国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的研判
2008年以来,在由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经济已经进入调整周期。近10年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程度不段加深,对外依存度不段提高,截止2008年底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了60%。因此,在百年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经济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将受到比以往任何一次危机更为严重的影响。为更好地认清中国未来的宏观经济走向,我们在2009年1季度宏观经济数据的基础上,从拉动宏观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分析未来中国的出口、消费和投资的发展趋势,并结合中国宏观经济的运行规律,对当前经济下行趋势做出研判。
1.出口方面,未来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不容乐观,外贸出口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断下降。目前中国的商品出口对西方发达经济体的依赖程度较高。然而,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的经济都已经进入下行期,随着金融体系的去杠杆化正向消费领域传导,这些国家的进口需求急剧下降。自2008年中期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后,中国的进出口形势不断恶化,2009年1季度仍维持低位,并且中国企业“出口转内消”策略和外资企业收缩在华生产线的影响下,2009年中国出口延续1季度负增长的颓势,而进口将随着中国积极财政政策、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和产业振兴政策等诸多积极效应的影响下降幅放缓,并早于出口企稳回升。因此,中国的贸易顺差大幅减少,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拉动作用也大幅下降,外需下降对经济增长的负面作用已经显现。
2.消费方面,未来中国消费持续增长的动力不足,消费增速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显示,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逐步下降,从1979年的87.3%降到2008年的34%。根据近期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1季度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同比增长1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5.9%,同比加快3.6个百分点,比2008年全年加快1.1个百分点。但2009年1季度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呈现环比增幅放缓的趋势,1 季度名义同比增长比2008年4季度大幅放缓6.6个百分点,实际增速也回落1.3个百分点,名义同比增速更是已在去年第三季度达到高点。虽然政府通过实施减税增收、加大消费补贴等经济刺激方案,短期内对推动消费没有大幅改善的条件下这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2009年中国的消费增速保持稳中有降的态势,消费增速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限。
3.投资方面,在“去库存化”和“产能过剩”的压力下,尽管有政府经济刺激方案的产业振业的推动,中国的投资增速仍然难以大幅提高,无法抵消由于外贸下滑对经济增长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根据近期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1 季度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8.8%同比加快4.2个百分点。从2008年中期开始占固定资产投资20%以上的房地产投资增速开始下降,到2009年2月,中国的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仅为1%,面这期间正是依靠中央投资项目的拉动才确保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平稳增长。在企业投资方面,2008年出口需求的意外下降导致了企业存货的被动积累,许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被迫进行调整。虽然中国政府采取了诸如“家电下乡”等经济刺激措施,但即使企业“去库存化”后,在由市场需求不足而引发的“产能过剩”的问题得不到根本缓解的情况下,中国企业的固定投资很难迎来新一轮的扩张。
综合以上分析,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先前中国“以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面临严峻的考验,目前政府经济刺激方案是在短期内通过推动消费和投资的增长来弥补外贸下滑对经济增长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避免我国经济增长的快速下滑。从经济发展规律的角度看,我国经济从2000年来已经延续了8年的高速增长,其自身也将面临调整的需要,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模式都需要进行调整和转娈,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只是进一步加快了我国经济调整的时间和空间。
二、金融危机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分析
商业银行的经营与金融危机形势密切相关,在当前经济调整的环境下,对商业银行经营造成不影响的因素已经显现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净息差逐步收窄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巨大。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后,为防止国内经济迅速下滑,我国央行自2008年9月起,连续4次下调存款基准利率,5次下调贷款基准利率,贷款基准利率累计下调幅度远大于存款基准利率的下调幅度,商业银行的净息差收益显著回落。同时由于,对未来经济增长放缓的负面影响,企业和居民储蓄定期化比例不断提高,根据央行的统计数据,截至2009年3月末中国商业银行人民币总存款中定期存款余额占比达到49.7%,比2008年同期上升3.84个百分点,较2009年初也上升1.6个百分点这种存款定期化的趋势将导致商业银行的负债不断上升。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的资产收益率不断下降,由于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占商业银行零售信贷业务80%以上的房贷按揭利率已经下浮至基准贷款利率的70%商业银行的信贷利润空间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同时当前宽松的货币供给市场环境又导致货币市场和债劵市场的利率持续走低,商业银行的票据、债券等资产收益率不断下降。在上述诸多不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各商业银行的净息差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收窄,虽然各家商业银行都试图通过信贷扩张、以量补价的方式来弥补净息差收窄带来的净利息收入减少,但从大多数上市银行来看净利息收入减少已成事实。目前息差收入仍然是中国商业银行最主要的利润来源,占到主营业业务的70%以上。因此净息差的收窄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产生巨大影响,各商业银行业绩增速减缓、盈利能力下降已充分显现。
2.中间业务收入增速减缓对商业银行利润的贡献度下降,目前,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经营范围还相对较窄,收入来源主要集中在支付结算类业务、代理销售类业务、资产托管类业务、银行卡类业务以及顾问咨询类业务,其中支付结算类业务和代理销售类业务的收入大多都占到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50%以上。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的进出口形势不断恶化,进出口月同比增速由2008年中期的30%下降到2009年1季度的-20%以下,商业银行的支付结算业务由此受到巨大影响,企业股权融资暂停、基金发行规模的缩减以及理财产品收益率的降低等因素都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代理销售业务和资产托管类业务。随着社会经济形式的调整,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和资产性收入逐渐减少,个人消费能力不断下降,消费者信用度也逐渐降低,作为银行卡业务最主要驱动因素的信用卡业务的恶意套现现象日益突出,信用卡不良贷款率不断攀升,对银行卡业务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在上述诸多原因的影响下,各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速减缓,盈利能力由此受到了显著影响。
3、信贷资产质量下降的潜在威胁将考验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自2008年底我国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来,各商业银行的信贷增速都保持快速增长,仅2009年1季度新增信贷就就达到全年信贷指标的90%以上,其一方面是出于商业银行自身的盈利能力,在净息差不断收窄的客观环境下,商业银行只能通过以量补价,依靠规模扩张来避免营业收入的快速下滑;另一方面则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对资金的迫切需求,在“保增长”的大背景下,中央的4万亿投资和各地方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均需要有商业银行的资金支持。虽然从短期来看,商业银行信贷的快速增长为市场经济注入了大量流动性,减少了一些行业特别是部分房地产企业资金链断裂的风险,避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在短期内出现反弹,根据银监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由于目前中国经济已经步入调整周期,未来经济仍然充满了不确定性,如果全球经济衰退的程度加深或国内经济的刺激效果低于预期商业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将可能集中爆发。首先,受国家“保增长”政策的引导,部分商业银行为满足政策要求而放松风险控制,将过多的信贷资金投放到产能过剩严重的钢铁,有色金属,水泥等行业,可在经济调整的环境下,产能过剩行业难以产生经济效益,这必然会威胁到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其次信贷投放的高速增长将挑战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的风险管理能力,一方面,在企业资金面趋紧和国家宽松货币政策的环境下,商业银行的信贷项目申请急剧增加,商业银行又尚未建立起完备的信贷风险监测体系,另一方面,部分商业银行过分偏重将信贷投向政府投资项目,而这些授信对象具有项目工期长,资金需求量大,受政策影响较大等特点。再次,由于目前我国金融监管制度尚不完善,难以保证所有企业都将信贷资金投放到实体经济,不可避免会有部分企业利用信贷资金违规进入股市,在当前经济基本面不确定和股票市场波动加剧的情况下,流入股市的信贷资金可能会给商业银行带来信用风险。可见在上述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未来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存在下降的潜在威胁。
三 中国商业银行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建议
从历史经验看,商业银行的经营具有典型的顺周期性,根据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中国经济进入调整周期已经明确,并且对商业银行经营的负面影响也已充分显现,为使商业银行在经济调整周期内能够保持经营稳定和业绩的可持续增长,我们提出以下调整商业银行经营策略的对策建议.
第一,强化资产负债精细化管理,对资产负债进行动态调整,减少净息差收窄度。负债方面,要优化存款结构,努力提高低成本的储蓄存款比例,合理调整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的比例配置,在资产运用渠道受限和资产收益率下降的情况下,努力控制负债资金成本;资产方面,要优化生息资产结构,合理配置生息资产在债券,票据,货币市场和信贷市场的投放比例,调整信贷资产的期限结构和行业结构,努力实现生息资产收益的最大化。
第二,拓展中间业务收入渠道,实现收入来源多元化。商业银行除了要继续发展传统中间业务外,还可以通过大力发展私人银行,企业现金管理等新型业务来增加中间业务收入。目前,中国个人财富的集中度越来越高,居民专业理财意识也不断增强,这都将为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同时,随着各类企业对金融服务要求的不断提升,商业银行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企业现金管理服务,以此带动中间业务的稳步发展。
第三,坚持特色定位,树立品牌经营和专业化经营的长期发展路径。为实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现阶段各商业银行不应是不顾及市场风险而进行盲目业务扩张,而应宁可放弃部分短期利益,利用经济调整期间进行业务结构调整,结合自身特点实现较低成本的战略转移,逐步向特色经营,专业化经营迈进,以期在未来经济上行周期实现快速发展。
第四,认清经济周期,加强风险预警,增强抗周期波动的能力。各商业银行在信贷决策中要建立科学的信贷评价方法,做好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工作,确保授信风险的有效防范。同时要密切关注国家政策的动态变化,加大对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的铁路交通,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放力度,限制对钢铁,有色金属,水泥等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投放。
参考文献
彼得.纳瓦罗,2008.时机:反向思考战胜经济周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滑静、肖庆宪,2007. 我国商业银行亲周期的实证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孙天琦、张观华,2008.关于银行指标、经济周期和货帀政策的文献综述[J].新疆金融.
汤凌霄,2005.我国经济转型期隐性最后贷款人问题研究[J].金融研究.
张维迎,1996.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拉斯.特维德,2008.逃不开的经济周期[M].北京:中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