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居民的储蓄情况
二、我国居民的消费情况
三、储蓄和消费有何关系
四、储蓄和消费对我国经济有什么影响
五、我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就是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内 容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结构转换和消费需求扩张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动力,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居民消费需求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断增大。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我国居民消费领域出现了居民消费率过低而储蓄率过高的问题,这可能导致我国经济增长在今后一段时期受到严重的国内市场约束,使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受阻,因此,及时把握国民经济发展格局中居民消费需求变动趋势,制定符合我国现阶段情况的国民消费政策,对于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试论储蓄与消费的关系
-----探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
温家宝总理指出,要处理好储蓄与消费的关系,或者说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我们要使储蓄和消费保持正常的、平衡的协调的关系,这样经济才能稳定。由此可见储蓄与消费的联系十分紧密,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彼此的增减变化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国居民的储蓄情况
从储蓄来自居民的全部可支配收入中未用于现期消费支出的部分来看,储蓄行为是居民对自身现期消费的节制或延期。但是,储蓄不仅具有延期消费的意义,还是一种谋取未来收入的手段。事实上,居民的储蓄,不仅是对未用于现期消费的部分收入的“储”,即保存,而且是对这部分收入的“蓄”,即使之增殖。因此,可以给储蓄这样一个定义:储蓄是居民保存国节制或延缓现期消费而持有的可支配收入的余额并使之增殖的行为。居民将部分收入用于储蓄,意味着他成为社会生产资金的供应者。通过储蓄的中介,居民的收入余额将变为生产经营者手中的生产资金。
居民的储蓄行为,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可以将这些因素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影响居民储蓄数量的因素,另一类是影响居民储蓄形式选择的因素。居民的收入水平,是影响其储蓄数量的第一个因素。其他条件不变,居民的收入水平越高,其储蓄额越大;收入水平越低,则储蓄数额越小。影响居民储蓄数量的第二个因素是金融工具的收益率。其他条件不变,利息率、债息率和股息率越高,居民的储蓄数量的第二个因素是金融工具的收益率。其他条件不变,利息率、债息率和股息率越高,居民的储蓄数额就越大;相反,则其储蓄数额越少。除了收入水平和金融工具收益率这两个主要因素之外,物价总水平的变动也会影响居民储蓄的数量。在通货膨胀的形势下,如果利率的上升幅度低于物价水平上升幅度,居民储蓄额将有可能下降。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居民非但不能通过储蓄获得收益,而且其本金价值也会受到损失。
我国居民的消费情况
“消费”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狭义的消费仅指生活消费,广义的消费既包括生活消费,也包括生产消费。《辞海》对狭义的消费定义为:人们消耗物质资料以满足物质和文化需要的过程,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一个环节,是人们生存和恢复劳动力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这里的消费指的是生活消费。生产消费指在生产过程中对物质资料的消耗。消费的定义告诉我们,消费是一个行为过程,其内容具有客观性、规律性、外在表现性的特点。消费行为与人类活动密不可分,人类要生存、发展,就需要有用于吃、穿、住、行等方面的生活资料,而生活资料的取得就必须进行生产。
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真正和持久的拉动力量,我们需着力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努力消除制约消费的制度和政策障碍,逐步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短期内可首先考虑针对农村低收入户、中低收入户和城镇低收入户的消费鼓励措施,如增加补贴提高收入、扩大消费信贷等,对消费产生直接拉动作用;中期来看,提高城镇中等收入居民消费应是鼓励消费政策的着力点;长期来看,改善社会保障状况以及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是促进消费增长的根本之路。
三、储蓄和消费有什么关系
正确处理储蓄和消费的关系,对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消费增长对于经济增长具有平稳、可持续的拉动作用,但消费增长需要一定规模的储蓄作为支撑,在储蓄不足情况下过度消费,必然损害经济的健康运行。此次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有关经济体长期低储蓄高消费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我们必须从中认真吸取教训。
四、储蓄和消费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相对有关经济体,我国存在高储蓄和消费不足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最终消费率总体呈逐渐下降的态势,投资率从1992年的36.6%逐步提高到2008年的43.5%,消费率则从1992年的62.4%逐步下降到2008年的48.6%,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投资、出口比重过高,消费比重偏低,同样不利于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显著放缓,未来面临较大的下行风险,将直接影响中国的出口以及贸易部门的投资。在外需不足的情况下,拉动经济增长必须通过增加投资或消费。由于投资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会增大资源环境的压力,引起居民之间和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部分行业还会出现较严重的产能过剩,容易导致经济增长大起大落,是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的。因此,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格局。 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居民收入水平增长低于经济增长是我国消费率低和储蓄率高的主要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总体低于经济增长,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低于经济增长0.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低于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从我国国民可支配收入构成的变化看,企业和政府部门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总体占比呈上升趋势,住户部门收入占比总体呈下降趋势。住户部门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比重自1999年以来呈逐年下降趋势,截止2007年,居民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比重为57.0%,比1992年下降11.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由于社会保障状况不理想等因素,我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由2002年的0.85逐步下降到2008年的0.56,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由2002年的0.85逐步下降到2008年的0.71,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高于城镇居民,且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低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总体高于高收入组。五、我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就是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储蓄呈平稳增长态势,高储蓄能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但居民储蓄的过度增长,会造成储蓄资源的相对过剩,如不能对“过剩”的储蓄存款加以引导分流,势必造成损失和浪费,从而影响国民经济的顺畅进行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要知道社会潜在购买力的大小,不能以储蓄存款的多少来下定论的。虽然人们把储蓄存款比喻为“笼中虎”,是社会购买力的“定时炸弹”,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将会自觉地在收入——消费——积累之间不断地进行调节。社会潜在购买力不断增大是合理和正常的。在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情况下,并不“过量”的储蓄存款不会造成挤提、抢购风险。据统计,我国经济发展所需资金有70%依靠金融界信贷,而银行信货资金来源居民储蓄存款占70%以上,从这角度看,正是较大幅度储蓄存款支持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这场金融危机的根源,是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大国在经济政策、金融监管等多方面出现严重失误,这已是一个无须争论的事实。但回过头来说,在我国经济界,对于长期存在的高储蓄忧心忡忡者其实也不乏其人。在一些人看来,我国城乡居民的高储蓄,影响了消费市场的活跃,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利息负担,在经济过热的时候很容易导致信贷泡沫的产生,因此是经济发展中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在西方金融危机影响到我国,我国政府力推以拉动内需来保证经济平稳增长的当下,城乡居民储蓄却居高不下,说明消费意愿不足,如何促进消费市场活跃,确实是横亘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但是,中国出现的高储蓄,是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并不是像一些经济学家所想像的那样是阻碍经济发展的“洪水猛兽”,相反,中国的高储蓄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强的物质基础。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尽管最近30年来经济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但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的发展还很不平衡,特别是由于财富分配基础没有理顺,贫富差距已成为突出的问题。约束消费市场的根本原因,一方面固然是民众收入还不够丰裕,另一方面也是在保障机制还没有建立健全的情况下,社会的一种自然选择。中国民众素来有勤俭节约的习惯,余钱储蓄。为商业银行提供了丰富的储蓄,使其赚取存贷款息差有了现实条件的同时,也为民众自己建立了稳定的物质保障。在此次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国外一些白领一旦失业,由于没有储蓄的保障,生活立刻陷入困境,流行于西方世界的高消费、低储蓄实际上加大了金融危机的破坏程度。而在我国,危机的破坏程度之所以比某些西方国家低得多,民众的高储蓄使社会安定,显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目前,为了减轻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都在积极鼓励民众消费,期望以此来拉动内需,保证经济平稳增长。拉动内需确实是在我国外贸渠道受阻的情况下一条可以选择的道路,但是在社会保障机制还没有建立健全的情况下,要求民众把大笔即时收入投入消费是不现实的,也是充满危险的。
参考文献
洪银兴主编,《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
滕泰著,《新财富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
黄泰岩著,《探求市场之路》,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
王梦奎主编,《回顾和前瞻走向市场经济的中国》,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10月
范剑平主编,《居民消费与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年2月
李郇,郭永清,徐江,叶嘉安主编,《珠江三角洲研究文献指引》,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