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模式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不适应性。
二、只有进一步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模式,提升服务层次,才能适应市场需求。
三、关于现代农业产业化信贷模式构想。
四、为保证农业产业化信贷模式的顺利实施,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内 容 摘 要
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民增收渠道日趋多元化,在一些农业经济基础发达地区,服务业、高附加值产业以及农村工商企业已迅速掘起并占据了“三农”经济的主流,传统“种加养”项目已逐渐退为农民增收的非主流市场,单纯“种加养”贷款需求占比越来越低,农业产业化资金需求逐年增加。在此之下,农村金融部门原有的信贷模式已不能顺应市场要求,农信社如何顺势求变与创新农业信贷模式,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关于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思考
农村信用社是为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金融机构。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民增收渠道日趋多元化,在一些农业经济基础发达地区,服务业、高附加值产业以及农村工商企业已迅速掘起并占据了“三农”经济的主流。传统“种加养”项目已逐渐退为农民增收的非主流市场,单纯“种养加”贷款需求占比越来越低,农信社过去发放的百元甚至千元贷款几近绝迹,农业产业化资金需求逐年增加。因此,农村金融部门如何顺势求变与创新农业信贷模式,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下面,笔者将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2001至2003年度由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引发的思考:
一、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模式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不相适应。
英德市从2001年开始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截至2003年12月末余达到1902万元,占农业贷款的2.83%,直接受益人口达30%,为农户脱贫致富发挥了一定的作用。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农业产业化为主体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逐步形成,给农信社支持“三农”提出新的要求。
(一)小金额贷款与农村经济发展对大额贷款的需求不相适应。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金额控制在5千元以内,它适合小规模传统种植业生产。但随着国家支农政策的逐步落实、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农村工商化、乡村城镇化的农村“三化”进程的推进,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着新的重组和变革,相对于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信贷资金需求出现新的变化,农村的新型产业结构突破了传统生产要素,许多机关企事业下岗职工、城镇居民也以到农村创办经济实体,承包荒山、水面等形式加入到综合农业生产开发中,经营方式也由个体走向合伙经营,贷款的主体不断增多。由于农村的生产经营逐步走向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不仅需要生产资金贷款,而且需要固定资产以及商品流转贷款,资金需求呈扩张趋势,农民外出务工的迅速发展和农产品价格上扬,农民收入迅速增加,大部分农户小规模生产都可以通过自有资金解决,贷款金额不再是几百元、几千元,而是几万甚至几十万元、几百万元。
(二)短期限贷款与农业经济活动周期不相适应。传统的农业生产都是春播、秋收、冬闲。农村信用社在投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时,也相应是春放、秋收、冬不贷,贷款期限都控制在1年以内,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后经济活动周期长,农民的生产经营不再是“半年辛苦半年闲”,而是“常年经营,周而复始”,由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拉长,贷款资金的占用时间也相应较长的不相适应,对于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现代农业而言问题更加突出。
(三)模式单一的贷款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不相适应。传统的种植业是目前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重点投向,扶贫性质很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后,“公司+农户”、“基地+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经营模式不断涌现,农民从事的生产经营相目从农林牧副渔生产,延伸到了加工、服务、购销、运输等行业,甚至是程镇建设、社区文化、卫生、娱乐设施建设及助学、旅游消费等各个领域。急需多元化的大额信贷品种与之相匹配。
(四)发放形式信用性贷款与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不相适应。农业是弱势产业,受自然条件和市场因素的影响较大,经营风险具有高度集中性和广泛性。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上,由于必要的抵押担保和与之相配套的农业担保体系,农贷风险补偿机制和农业保险制度尚未建立,农村信用社支农贷款的安全性与农业生产风险性矛盾更显突出。建立在信用性的小额农户贷款风险更大,贷款安全得不到保障。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承贷主体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要来源的农户,农业生产效益是农户偿债能力的重要保证。一旦遇到较大的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将受到很大影响。英德市横石水镇小额信用农户贷款是全市投放量最大的镇之一,到2003年末小额信用农户贷款发放387万元,余额为248万元,农户主要种植甘蔗和反季节蔬菜。2002年冬遭遇历史纪录罕见的霜冻,受灾面积达100%,全镇农副产品受灾严重,其中甘蔗和反季节蔬菜基本失收,农户损失惨重,无法归还贷款本息。另外,农产品市场是一个几乎完全竟争的市场,农副产品的生产完全受市场调节,近年来,农产品供求趋于平衡,一些传统低值的农产品已形成了供过于求的局面。2003年横石水镇果蔗受市场变化和果蔗质量的影响,果蔗价格大副下降,从每斤0.5元降至每斤0.05元,有些农户宁可甘蔗在田头晒干当柴草做饭,农民收入大受影响,也造成贷款本息的归还。到2003年末,全镇不良小额信用农户贷款达102万元,占小额信用农户贷款总额的41.13%。
(五)资金来源少与农业信贷资金需求快速增长不相适应。目前,农村资金外流严重,邮政储蓄只存不贷,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权限普遍上收,吸收农村资金大量上存。而作为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唯一主体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由于在支付、结算等方面相对落后,吸存能力较弱,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矛盾十分突出。到2003年末农村金融机构的存款总额为278079万元,其中农村信用合作社存款余额为149736万元,占农村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53.84%,而农业贷款却占农村金融机构农业贷款总额的96.89%,农村信用合作社有限的资金供应农村经济快速的资金需求极不相适应,随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商化、乡村城镇化的的发展步伐,农业信贷资金供需缺口将呈扩大趋势。
二、只有进一步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模式,提升服务层次,才能适应市场需求。
(一)改进贷管理方式,增强信贷服务功能。在贷款时间上,根据农村经济变化的新形势,实行常收常贷,以方便农民贷款。在贷款期限上,根据农户经营周转状况以及农业生产周期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在贷款金额上,对初步富裕起来农户的授信限额可由5千元扩大到1万元至2万元,资金需求量大的经营项目还可再适当提高授信限额。在贷款种类上,根据住房、助学等消费类贷款需求逐渐上升的态势,积极拓展农村消费贷款领域。
(二)完善信用评级标准,加大对贫困农户的信贷投入。农户小额贷款模式的门槛对那些真正需要支持的贫困农户相对较高,它的主要功能是扶贫。对那些较为贫困的农户,信用评级着重放在对其信誉的评价上,只要农户有正常生产经营能力,没有不良信用记录,就可以评级授信。
(三)把贷款品种从“以产定销”向“以销定产”转变,增强农贷适应能力。从有什么贷款品种就放什么贷款,转变为“三化”进程需要什么贷款就开发什么贷款品种。目前,伴随着农村“三化”的不断加快,贷款领域得到延伸,要求农村信用合作社顺应潮流,开办贷款“超市”,为农村“三化”提供信贷“快餐”和“套餐”服务。在经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个体工商贷款、房屋抵押贷款等品种的基础上,“三农”贷领域应向以下十个方面拓展:一是由支持一般农户向支持办农业经济实体的城镇居民、下岗职工等对象拓展;二是由支持传统农业向支持商品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及“三高”农业拓展;三是由家庭承包向支持产业化、规模化、联合公司、企业等方面拓展;四是由支持农产品生产向支持产品深度加工、保鲜储藏、购销调运拓展;五是由支持个体户向支持公司+基地+农户的产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地工司、企业拓展;六是由支持农民解决温饱向支持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拓展;七是由支持农民生产、生活向支持农民购房、医疗、旅游、购买机动车、子女上学、购买高档家具等消费拓展;八是由支持农田水利建设向支持农村通水、通电、通路、通广播电视、兴建街道、文教、卫生等公共设施建设拓展;九是由支持家庭副业向支持劳务输出或异地经营拓展;十是由支持农业化向支持农村工业化拓展。
(四)信贷管理应从粗放型向规范型转变,努力达到“五化”要求。一是管理体制县级法人化。尽快变多级法人为县联社一级法人,解决单个信用社资金不足、存货比例超限额、单户贷款超比例、发放贷款跨辖区等一系列问题,以便集中资金支持一些效益较好、信誉度较高、有市场前景的黄金客户的规模化资金需求。二是担保多样化。在目前采取的自然人担保、联户担保、房产担保、有价证券质押的基础上,开辟地产、财产、资源等项目的抵、质押担保,并创造条件由政府牵头组建贷款担保公司,或开办信用度高加抵押物、公司村组农户相互担保、“定期存款、分期还贷”等多种办法,解决农村担保抵押难的问题。三是贷款期限合理化。过去的“春放秋收”改为“常放常收”,按生产周期、商品流转时限约定还款时限。对那些生长周期长、周转缓慢的果业、产供销一条龙企业按生产投放货款收回的时间签定还款期限,凡建房、助学、购买机械设备,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投资大、回报慢的贷款应开办中长期贷款。四是风险防范制度化。强化风险意识,坚持以法合规放贷,做到贫可贷富可贷,不守信用不可贷;小额贷大额贷,没有效益不可贷;生产贷生活贷,不务正业不可贷。同时强化风险预警制度,建立信贷员向社主任、社主任向联社及时报告贷款出现风险情况,落实风险责任追究制度。五是办贷速度快捷化。贷款申请一经受理,就必须做到快调查、快审批、快发放,建立起快速审批发放的绿色通道,做到不误农时,不失商机。
(五)金融服务应从“银行自尊”向“客户至上”转变,适应主客角色转换。目前,信贷市场已由过去的卖方市场逐渐变成买方市场,农村信用社要有“客户就是上帝,就是主人”的经营理念。通过与当地政府沟通,及时掌握农村经济发展信息,取得政府对农村信贷工作的支持和理解,达到政社沟通,配合默契,共谋发展。同时,农村信用社要充分利用宣传栏、广播、电视等一切宣传媒体广泛宣传信贷政策、原则、信用社的贷款对象、范围、办贷办法等达到“三个明白”:政府明白信贷资金投向,社会明白金融政策原则,农民明白办贷程序。农村信用社必须砌底扭转“上半年农民找上门,下半年信贷员求上门”的尴尬局面。为此,信贷员应该走出柜台,下到农村,进入农家,服务上门的优质服务。
三、关于现代农业产业化信贷模式构想。
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得到推广、完善和规范后,基地农业贷款难问题已得到显著改善,伴随着农民进城务工、从商,农民增收主要渠道向城市靠拢,“三农”增收的主体也随之向城市推进,围绕城市已逐渐形成一个庞大并具潜力的“三农”市场,这一市场的主体主要由农民构成,对农信社的“三农”定位更具意义。
模式一:公司+农户信贷模式。公司+农户模式是产业化经营的主要形式,贷款发放可根据农业企业的加工量和收购量将农户贷款发放给企业,再由农业
企业采取与农户签订订购合同、预付定金的行式,将资金分配给处于农业生产环节的农户,最后在产品销售后由农业企业归还贷款。这信贷模式的顺利运作的关键是农业企业能够满足金融机构的信贷条件。针对农业企业大多缺少有效抵押担保物的现状,应大胆创新信贷担保方式,摆脱不动产抵押的制约,积极开展农副产品动产抵押,可实行信贷员派驻制,对企业收购、加工和销售进行实时监督,以确保农业企业的收购、加工与贷款投放基本同步,销售货款回笼与贷款归还基本一致。
模式二:合作经济组织+农户信贷模式。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专业生产经营户以经营的产品和经济利益为纽带,在自愿互利前提下组建的经营联合体。由参与合作经济组织的主体共同成立一个联保体,签订联保合同,并各自拿出一定数额的资金存放在贷款社,作为担保资金,金融机构按担保资金的一定比例放大对其进行信贷支持。这种信贷模式可以克服现有农户联保贷款方式下,以亲戚、居住地为纽带,导致家族成员互保和虚假联保的缺陷,更好地防范金融风险。
模式三:规模经营农户信贷模式。规模经营农户是现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他们可以直接发放抵押担保贷款。针对部分农户抵押担保物缺乏的现状,可探索实行经营权抵押、生产资料动产抵押和农产品抵押等方式。随着农村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农村的土地、养殖水面使用权以及种植的果树已具备一定的交换价值,可对种养殖大户发放经营权抵押贷款。对成为现阶段市场紧俏农副产品的经营大户发放农副产品动产抵押贷款。对经营良好、信用度高的经营大户,可发放无抵押的信用贷款。
四、为保证农业产业化信贷模式的顺利实施,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充实农村信贷资金实力。一是县城以下的农村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的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减少农村资金外流;二是农村金融机构拓宽信贷支农范围,加大对农业中小企业和农户的信贷投入;三是人民银行应建立资金调剂机制,通过支农再贷款等各种途径补充农村资金,确保农村资金用于农业发展,并帮助农村信用社尽快建立起方便、快捷的支付清算体系,增强资金实力和服务功能。
2、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加大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对农户信用小额贷款给予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降低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成本。二是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帮助农村信用社核销一些因历史问题形成的呆坏帐,化解农村信用社历年包袱,减轻其经营负担。三是将一部分扶贫资金用于农户小额贷款贴息,逐步引导信贷资金向农户小额贷款领域配置。四是继续加大支农再贷款的投放力度,合理确定支农再贷款的期限,使之与农业生产周期相适应。五是不断提高财政支农资金比重,设立农业结构调整和风险基金,化解农业结构调整带来的诸多风险,为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做好铺垫。
3、建立农业风险保障机制。一是探索建立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风险补偿机制。可以由地方政府牵头试点建立风险补偿资金用于弥补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原因形成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损失。尽快建立农业担保机构,可以县、镇两级政府出资为主,以龙头企业等经济主体为辅,组成农业贷款担保基金,建立农业贷款担保公司。二是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完善农业贷款担保体系。设立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主要为农户、农业和农村提供互助
性的保险以及为农村信用社贷款提供保险业务,增强农业和农户风险承受能力。
4、进一步加强农村信用环境建设。一是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切实开展创建信用乡镇、信用村活动,树立农民的诚信意识,为信用社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加大整治社会信用环境力度,维护农村信用社自身利益。一方面各级政府应支持农村信用社化解村组贷款维护资产保全权,督促村、组通过拍卖集体闲置资产和拍卖荒滩、荒地、荒坡经办人营权,归还信用社贷款;另一方面要提高案件执结率,落实资产受偿权。以进一步增强农村金融机构加大农业信贷投入的信心。
英德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苏国华
参 考 文 献
人民银行荆门市中心支行课题组《支农信贷模式的现实选择》《金融时报》
谭震祥 王英红,《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推广难情况的调查分析》《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