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3二.我国商业银行消费贷的现状分析...........................31. 多元化的消费信贷体系....................................32.增长速度快,规模不断扩张.................................33.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较大.........................4三.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存在的风险分析.....................4 1.信用风险.................................................4 2.市场风险.................................................43.操作风险.................................................5 4.流动性风险...............................................6 四.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的原因分析.....................6 1.个人征信系统不完善.......................................62.固定利率导致利率风险和违约风险...........................73.法律机制不完善和银行自我风险管理薄弱.....................7 4.经济过热发展对商业银行流动性产生影响.....................8五.防范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的对策分析.................81.规范我国个人信用征信体系.................................82.完善消费信贷风险转移机制的市场化建设.....................93.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银行的内部管理......................104.完善流行性风险监管体制..................................10六.结语..................................................10
内 容 摘 要
消费信贷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采取信用、抵押、质押担保或保证方式,以商品型货币形式向个人消费者提供的信用。它是金融创新的产物,是国有商业银行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适应金融体制改革、适应金融国际化发展趋势的一系列全方位变革的重要措施之一。对我国消费信贷的现状、风险的类型、表现等进行分析和阐述。从个人征信系统、固定利率、法律机制、银行自我管理、经济过热等方面深入分析,并对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风险管理理论,得出风险的原因。最后,从微观政策和宏观政策两个层面提出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 消费信贷 风险防范
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复苏,我国不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投资、消费、出口稳健增长,其中内需拉动的支撑作用逐步增强,而有规模有效率的消费信贷能极大地拉动内需、推动经济。因此,发展消费信贷业务是扩大内需进而保增长、促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截止到2010年底,我国信贷消费余额为75107.7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9%。目前,消费信贷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业务和新的利润增长点。但由于银行自身管理不善,人们的不同消费观念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等多方面因素,消费信贷所蕴藏的风险也日渐凸显,因此,解决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完善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系统,对我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完善我国金融机构和消费信贷体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多元化的消费信贷体系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初步形成了以住房贷款为主体,汽车消费贷款、教育助学贷款、短期信用贷款等多种贷款品种组成的消费信贷业务体系。其中个人住房贷款是指贷款人向借款人发放的用于购买自用普通住房的贷款,贷款发放个人住房贷款时,借款人必须提供担保,借款人到期不能偿还贷款本息的,贷人有权依法处理其抵押物或质押物,或由保证人承担偿还本息的连带责任。
第二节 增长速度快,规模不断扩张
自90年代以来,发展消费信贷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及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重要业务,得到了快速及长足的发展。从数额上看,截止2009年末,消费信贷余额为53279亿元,比1999年末增长了51871亿元,增长了36.8倍,消费信贷占各项贷款的比例也由不足1.5%上升到13.33%;从范围和种类上就看:消费信贷的范围也从开始的个人住房信贷蔓延到汽车信贷、助学贷款、医疗贷款、旅游贷款等方面,而且份额也在逐渐倾斜;从银行方面看:许多银行纷纷将消费信贷业务从原来的信贷业务中独立出来,设立了零售业务部、个人金融部、住房信贷部、银行卡中心等,专门从事和管理各类消费信贷。
第三节 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较大
目前我国的消费信贷地区间发展极不平衡,东部沿海发达省份的城市占了绝大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占得比重很轻。这是由于一方面,消费信贷确实会受到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另一方面,银行开展此业务时设置的门槛偏高,并且倾向于那些收入较高的客户群,而忽视了对欠发达地区消费潜力的开发以及消费对于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从而导致了消费信贷的偏向发展。
三、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存在的风险分析
第一节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借款者违背贷款合同的条款约定,未能如期偿还债务而造成违约,从而给银行经营带来风险,可能导致银行不良资产增加,收益水平下降,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
我国当前由于个人信用制度还不完善,以及个人收入的不透明性和个人征税机制的不完善性,银行难以对借款人的个人收入和还款意愿等做出正确判断,以致在消费信贷过程中,各种信用风险问题时常发生。其中信用风险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1.个人信用制度不健全
个人信用制度的基本内容是由自然人的身份证明和个人社会档案、个人社会保险、个人银行账户和个人收入来源、个人可支配的用于抵押的资产等组成的。但目前的征信系统中只有涉及到自然人极少的信用内容,而且其中的大部分内容为银行资信记录和一些基本的个人资料,使得数据不能够全面而有效地反应个人资信状况。
2.数据使用机构的覆盖面窄
目前我国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大型商业银行才能分享征信数据,其他金融机构是无法拥有数据库的享用权和使用权的,更没有财力和权力来建立大型中央数据库。消费信贷个人信用信息的缺失往往伴随的是高违约率,使银行陷入风险。
第二节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条件如利率、汇率等发生不利变化而可能给银行带来的损失,包括市场波动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利率风险等,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所面临的市场风险主要是利率风险。由于目前消费信贷的利率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政策的规定,浮动空间有限,因此市场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抵押物价值降低带来的风险
由于通货膨胀和市场经济规律的影响,汽车、住房等抵押物都有可能面临着价格下跌的风险。一旦消费贷款发生风险,银行通常会把抵押物作为第二还款来源,而抵押物能否顺利、足额、合法地变现,就成为银行化解资产风险的重要环节。
2.市场不规范带来的风险
由于目前我国利率尚处于管制阶段,商业银行无法差别定价,而消费贷款的客户风险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商业银行就难以实现以实现贷款收益的最大化,而且难免存在市场风险。但增加对高风险客户的贷款,就不能有效地降低平均损失率。
第三节 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各商业银行消费信贷普遍存在却难以避免的风险,也是目前各商业银行需要花大力气极力规避的风险。操作风险主要包括法律风险、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等。
1.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指由于商业银行被消费者利用法律漏洞而造成的损失。业务操作存在不合法性,合同漏洞以及相关文件档案的纰漏或遗失等,都可能使银行面临由于不当操作带来的法律风险。而法律风险通常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人员道德风险
人员道德风险是指银行贷款经办人员由于个人原因或者某种利益关系, 明知借款人提供的是虚假材料而不指出, 导致借款人相关资料不真实, 误导贷款审批人;
(2)法律文件不完整带来的风险
由于目前我国至今还没有制定出一部完整性的《消费信贷法》,导致不少的消费信贷档案中缺少必要的法律要件。相关的法律文件也没有对个人消费信做出明文的规定,而各种有关消费信贷的品种、方式、方法等操作细则,更是无章可循。从而就可能导致银行消费信贷程序的不规范,而带来了不必要的风险损失。
2.外部风险
外部风险是指由于商业银行以外的第三方故意欺诈、盗窃资金财产等所造成的损失。据相关资料,在中国工商银行的不良个人住房贷款中,80%的是由于虚假按揭造成的;而全国目前虚假按揭情况看,大多数消费信贷中外部欺诈的根源却是由银行的某些内部因素造成的。
第四节 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而造成损失,是指经济主体由于金融资产的流动性的不确定性变动而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而风险消费贷款多为中长期贷款,也就需要中长期资金来源与之对应。一般说来,当商业银行消费贷款达到银行资产总额的15%时,银行头寸就会出现不足,就有可能出现流动性风险。而一旦存款结构发生变动导致活期存款大于定期存款或者消费信贷余额接近储蓄额, 将使银行面临着流动性风险。
由于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盈利手段仍依赖于存贷款利差,在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为保证其业务增长和维持盈利能力,就很可能非理性地通过降低贷款条件来争夺大客户和优质客户,商业银行的过度竞争,放大了消费信贷风险。
四、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个人征信系统不完善
由于征信体系的不晚上,导致个人信用资料分散、不准确,商业银行在获取贷款人个人信息时受成本、人力等客观条件的制约,使银行对个人信用资料的准确性的把握力度不够。而目前我国的个人征信系统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个人信用记录不完整
由于我国征信方面信息化水平较低,大量宝贵的个人信用交易资料得不到电子化记录和保存,数据征集难度大、效率低,居民的个人信用记录普遍缺乏。并且银行等金融机构也不重视对居民个人信用行为的系统记载,往往仅仅凭借款人身份证明、个人收入等比较原始的征询材料进行判断和决策,对个人信用调查基本上依赖于借款人的自报及其就职单位的说明,对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状况、社会活动及表现,有无违法记录,有无失信情况等缺乏正常程序和渠道进行了解征询,导致银行和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2.个人征信数据高度分散
在我国,由于信用交易涉及面广,关联部门多,数据存放比较分散。国内社会征信体系中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部门负责对整个体系建设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市场也缺乏必要的监督,基本上是采于本地、用于本地,独立运行,各为自用,相互保密,相互封闭,既不流动,也不公开。数据档案资料相互间也没有建立必要的数据共享和交换机制,大量的异地信用资料不能有效地归集和汇总。从而导致数据征集效率差,流动效率低下,征信成本居高不下,从而极大地限制了资信评价报告的准确性和可信度。个人征信数据分散导致一系列的问题,会使银行在进行消费信贷的时候不能有效地进行评估,因而产生信用风险。
第二节 固定利率导致利率风险和违约风险
1.利率风险
由于消费信贷通常采用固定利率,银行的利息收益被锁定,如果市场筹资成本提高,消费信贷有可能出现收支倒挂,暴露在利率风险下并遭受损失。利率的逐年变动、通货膨胀和经济的波动也可能导致贷款者最终无力偿还相应款项。
2.违约风险
借款人的违约可分为被迫违约、理性违约和恶意违约三种类型。被迫违约主要表现为借款人由于还款能力下降而违约的行为,而一旦发生被迫违约的情况,银行将面临抵押物价值降低带来的风险。而当消费信贷的实际利率过高,就容易导导致违约风险,借款人在收入下降时为减少利息成本可能提前还款或者无力支付利息,银行将承担损失。
第三节 法律机制不完善和银行自我风险管理薄弱
1.法律机制不完善
健全的信用法制是个人信用制度的基础。消费信贷要获得长足的发展,需要有良好的信用环境和规范的业务操作准则,这些都需要相关法律的支持。可是从个人信用管理的法制环境来看,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有关个人信用方面的规定很少,至今也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法规来全面指导和约束个人信用活动。缺少法律对各种个人失信行为强有的约束力,风险控制便难以落实。
2.银行自我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缺陷
(1)银行风险管理技术的落后和缺乏风险管理的动力
目前我国的消费贷款开展的时间较短,所以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对于消费贷款的管理水平不高,而且相关的流程和体系也不完善,通常仅仅凭借款人的身份证明等较为原始简单的资料来判断借款人的资信,对于相对重要的借款人信息都不了解,便容易形成信息不对称和违约风险。银行缺乏风险管理的动力主要表现为银行的经营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不健全,这是由于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主要是由政府的有关部门来进行,缺乏有效的社会和市场监督机制。
(2)银行在消费信贷信用管理的控制机制方面不完善
这主要表现为内控制度不健全。一方面,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部门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银行对于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还没有做到足够重视;另一方面,岗位责任制执行的不够严格,还没有真正的做到权责分明,落实到人。
(3)一些辅助性的管理制度还不完善
这主要变现在会计和财务等还没有做到对社会公开透明,信息化建设也比较落后。另外,银行的业务范围广,管理链太长,信息不流畅,上层很难控制营业网点,就难免造成信用风险。
第四节 经济过热发展对商业银行流动性产生影响
1.信贷资金的过度集中
目前国内经济出现投资需求旺盛的迹象,如房地产、电力和钢铁等行业均出现过度投资状况,而他们的绝大部分的投资资金都来源于银行信贷,而信贷资金过度集中于这几个行业也将蕴藏很高的流动性风险,一旦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或行业出现周期性调整,银行的不良贷款将大幅度增加,银行的信贷资产遭受严重损失,进而导致银行资产的流动性下降,流动性风险加大。
2.缺乏资产证券化的有效手段
资产证券化是以特定资产组合或特定现金流为支持,发行可交易证券的一种融资形式。它是将不具备流动性的资产转化成为具有流动性的资产的一种手段。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缩小商业资产和负债在期限和流动性方面的差距。但由于主要消费贷款期限都比较长、金额较大、客户分散,可商业银行的负债期限相对较短,银行无法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建立融通长期资金的渠道,从而形成“短存长贷”的格局,使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流动性风险显著上升。
五、防范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的对策分析
完整的法律体系、成熟的预警机制、完善的社会和个人信用体系是防范消费信贷风险的良好外部条件, 但要真正控制好消费信贷风险,还有赖于银行自身的信贷管理。
第一节 规范我国个人信用征信体系
1.完善个人征信系统
(1)个人征信机构的运作要市场化、集中化。
人信用征信机构能够良好运作是消费信贷信用管理得以开展的前提和基础,不仅要对征信机构实施市场化运作而且要将征信机构集中化。而且要尽快建立一个覆盖全国各类金融机构的个人征信系统,利用现代电子网络技术实现同业间的数据共享
(2)政府要加强对个人征信机构的监管。
政府需要对个人信用行业进行直接监督和间接管理,这对于创造良好的法律制度环境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另外,政府需要对个人资信数据资料的采集、等级评定、征信的程序进行统一规定并使其正规化、合法化。
2.建设信用评估模型
借鉴成功经验,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用评估技术水平,建立适合我国的个人资信评估模型。将资信评估分为四各方面: 第一,背景状况: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家庭状况、教育背景、职业性质、所处行业、岗位性质、目前工作持续年限、职称等。第二,借款人经济状况:主要包括借款家庭月均收入、可测算家庭资产、所有债务与收入比例、家庭资产流动比例等。第三,借款人信用状况:主要包括外部征信记录、业务往来、贡献度及风险度、主观印象及操作等。第四,借款担保状况:主要包括担保方式、担保充足程度等。
第二节 完善消费信贷风险转移机制的市场化建设
1.通过保险转移风险
由于违约风险的可能性存在,银行在对客户提供贷款时,可以要求借款人投保。故银行可以和保险公司积极拓宽业务领域,开发消费信贷与财产险,失业险,意外伤害险等组合金融产品,既能分散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又能增加保险公司利润来源。
2.建立消费贷款担保机构
建立政府支持的消费贷款担保机构,可以降低消费信贷抵押品的风险。信贷担保机构为无法找到有效担保的借款人提供担保,借款人以其所购房屋或其他有价权证向担保公司提供反担保。
3.实现消费贷款证券化,分散消费信贷风险
在证券化过程中,商业银行将其持有的消费信贷资产,按照不同地域、利率、期限等方式形成证券组合,出售给政府成立的专门机构或者以抵押担保证券的形式出售给投资者。由于消费贷款具有利率、借款人违约、提前偿还等多种风险,通过信托公司对证券组合采取担保、保险、评级等信用手段可保护投资人的利益,也可以降低发行人的融资成本。
第三节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银行的内部管理
1.完善信贷法律法规
为确保消费信贷市场的有序运行,政府应该尽快制定和颁布消费信贷法规,明确消费信贷活动中相关主体的职责义务和相关权利,合理分散信贷风险。法规中对于信用缺失的情况要有的强有力的惩罚措施。明确银行、贷款人和零售商等的权利和义务,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2.加强银行内部管理
银行内部要建立专门机构,办理具体消费信贷业务,同时成立消费信贷审批委员会,作为发放消费信贷的最终决策机构,做到审贷分离,形成平衡制约机制,以便明确职权和责任,防范信贷风险。建立消费贷款的风险管理制度。
第四节 完善流动性风险监管体制
国家货币当局应该根据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和市场状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流动性监控指标体系,并分别对不同的银行采取不同的要求,抑制经济过热带来的行业盲目扩张,以降低商业银行贷款的呆坏账风险,同时避免经济出现紧缩,使商业银行的经营与行业、经济呈现良性互动的局面。
六、结语
在我国,消费信贷起步较晚,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善且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这极大地制约了我国消费信贷的健康发展。如何防范消费信贷中的信用风险是当前我国消费信贷发展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未来商业银行的信贷收入应以质量为原则,以科学务实的态度,切实规避风险,为国民经济多做贡献。
参 考 文 献
[1]楚尔鸣.《货币金融学》[M].湖南: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
[2]黄达.《货币银行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庄毓敏.《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冯禄成.《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M].北京: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5]张树基.《商业银行信贷业务》[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6]王新玉.如何防范消费信贷的风险[J]. 《现代商业银行》,2006(20).
[7]赵观甫.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研究[J].《投资研究》,2005(05).
[8]潘丽英.《商业银行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9]赵伟.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及对策探讨[J].《现代商业》,2008,(30).
[11]杨露,龙海明.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绩效评价[J].《金融经济》,2006,(17).
[12]余斌.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分析及法律对策研究[J].《财经界》.2006,(07).
[13]刘丹.论我国消费信贷的现状与发展[J].《大众科学》,2007,(13).
[14]陈杰. 消费信贷业务的潜在风险及成因[J].《浙江金融》,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