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一、难点
二、对策
内 容 摘 要
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难点:一、借款企业或个体户信用度差,农村借贷缺乏严格的法规制约;二、政府行政干预、“点贷”,干扰了正常的农村金融秩序;三、社会闲散人员强行贷款增加了信贷资金的风险;
对策:一、国家应进一步规范农村借贷行为,加大打击逃债力度。二、动员全社会力量培养农民增强市场经营风险意识,帮助提高抗风险能力。三、逐步弱化行政干预农村信用社贷款行为,创造一个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四、农村信用社应以改革为契机,一方面强化内部管理,尤其在信贷管理上要有新办法。
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难点和对策研究
农村信用社在行社脱钩之前,由于管理不到位、行政干预等原因,存贷比例低,信贷资产质量差,行社脱钩之后,由于长期依赖于农行管理,农村信用社没有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又忙于组织内部构架,人事调整,没能将重点放在业务管理改革上,没有及时将历史包袱卸下,因此,农村信用社在1997年至2005年间背负沉重的历史包袱艰苦奋斗,至今农村信用社各项业务虽然发展比较迅速,但要卸下沉重的历史包袱和提高资产质量仍需花大力气,本人现就农村信用社的现
状,对如何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难点和对策作如下浅析。
一难点:
长期以来,农信社虽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清收,但不良贷款余额和占比仍居高不下,根本原因是农村信用环境差,农信社与地方有关部门也在不断努力进行整治,但收效不大,其难点:
(一)、借款企业或个体户信用度差,农村借贷缺乏严格的法规制约。目前,农村信用社与贷款户以签订合同方式形成借贷关系,借款人到期不归还贷款只能履行合同相关条款,借款人如违约,即便信用社依法起诉,法院也只是形式上的判决,执行起来相当困难。无论贷款金额多大,只要借款人不涉嫌犯罪都不能追究其刑事责任,信用社就算是依法起诉,但起诉费用仍是自己先拿出去,执行不了,信用社只吃“赢了官司,输了钱”的亏,说穿了是农村信用社拿债务人没办法,从而导致部分个体 “老板”、“农民企业家”用贷款赌经营风险。
(二)、政府行政干预、“点贷”,干扰了正常的农村金融秩序。一是个别地方政府为了引导农民快速富起来,以突出政绩,搞些带有“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色彩的项目,不惜花力气找上级金融主管部门领导跑贷款,使基层农村信用联社在被动、违心、无奈情况下发放贷款。比如英德市前几年发放的板粟种植贷款,政府部门不做任何调查(包括市场调查、板粟生长环境是否适宜的可行性调查、农民种植的意愿调查等),结果农民种植意愿不是很强,镇府采取财政贴息的方式,鼓励农民向信用社借款买种苗,最终是不适宜生长,品种差,效益普遍不是很好,归还贷款有一定困难,但少数效益好的贷户也不愿意归还贷款本息,以为本金也是财政补贴,致使其他项目贷款回收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党政干部借款,“私借公用”和村级债务形成的不良贷款清收难度较大,对社会公众带来较大负面影响,对清收普通百姓的沉淀贷款增加了难度,使区域性信用环境进一步恶化。
(四)、社会闲散人员强行贷款增加了信贷资金的风险度。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带来的贫富差距和人们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欲,借款后外出游荡,到期后无法落实还款,也无法签具《逾期贷款催收通知书》,给农村金融秩序和平稳运行增加了难度。
(五)、农村信用社内部制度贯彻落实不到位,个别信贷人员违规操作是造成农村信用环境差的又一因素。个别信贷人员放贷时对贷户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产品生产、销售情况调查不清楚,有的自有资金比例不足,有的抵押资产虚假、有的一户多名、有的社际间垒大户、有的借机吃拿卡要。收贷时以贷收贷、以贷收息,从而造成放出的贷款风险度提高,人为地弱化了贷户信用观念和主动还款意识。
二、对策:针对上述难点,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逐步加以解决。
(一)、国家应进一步规范农村借贷行为,加大打击逃债力度。在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研究制定追究借款人违约的民事及刑事责任。公检法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提高办案结案率。
(二)、动员全社会力量培养农民增强市场经营风险意识,帮助提高抗风险能力。同时政府部门应引导农民成立行业协会,发展“公司+农户+基地”的生产模式,整合耕地,形成规模经济,打造参与市场竞争团队,培养农民的经济意识,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千家万户发展商品生产的格局。
(三)、随着省联社的成立,农村信用社已成为省政府领导下的地方农村金融组织,各市、县政府部门要逐步弱化行政干预农村信用社贷款行为,并积极主动帮助农村信用社清收党政干部贷款和村级债务,引导农民诚实守信,协调相关部门创造一个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
(四)、农村信用社应以改革为契机,一方面强化内部管理,尤其在信贷管理上要有新办法。要将信贷人员的工作业绩与工资挂钩,与行政职务相联系,与法律条款相对照,内部稽核审计部门要积极配合领导加强监督,实行责任追究制度,从内部管理上避免违规违纪违法操作行为。另一方面积极开展评审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活动,建立农民信用信息披露制度,在群众中创造诚实守信者荣,拖债欠款者耻的良好氛围。
参 考 文 献
中国金融网(作者:刘忠忱、骆建新、刘伟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