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创新多样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类型:(1)增加流动性创新。包括所有能使原有的金融工具提高变现性或可转让性的金融工具和交易技术,如CD存款,长期贷款的证券化等;(2)信用创造性创新。能使借款人的信贷资金来源更为广泛,或者使借款人以传统的信用资金来源转向新的来源如票据发行便利;(3)股权创造型创新。包括使各类经济机构股权资金来源更为广泛的金融创新如可转换债券,附有股权认购书的债券等,能使金融工具由债权变为股权;(4)风险转移创新。包括能在各经济机构之间相互转移金融工具内在风险的所有新工具和新技术如期权、期货交易、货币与利率互换交易。
(二)融资方式证券化。
近年来,商业银行在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方面的优势在弱化,而逐步向筹集资金方便、成本低、选择强、流动性高的证券融资方式转化。一般讲,融资方式证券化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金融工具的证券化即通过创新工具来筹措资金;另一方面主要是金融体系的证券化。尽管银行和金融机构借款比重下降,可通过提高可转让金融工具的相对比重来实现金融体系的证券化。证券化过程与金融创新有密切联系,因为证券化过程是通过一系列金融工具来完成的,而这些金融工具又是金融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来讲,金融资产证券化趋势是金融创新的必然结果,也是衡量一国金融和金融市场是创新还是呆滞、僵化,是深化还是抑制的标志和尺度。
(三)表外业务的重要性日趋增强。
表外业务是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未列入资产负债表,以提供担保服务收取佣金和服务费的业务活动。表外业务的种类包含:(1)银行提供的各种担保如票据承兑、跟单信用证等;(2)贷款与投资的承诺业务如票据发行便利、循环贷款承诺;(3)外汇买卖与投资业务如互换业务、期权业务、远期利率协议等;(4)利用现有银行的人力、技术设备为客户提供中介服务如代收费业务等。
(四)金融市场一体化趋势。
由于资讯的进步,使全球金融市场连成一体,形成全球营业一体化。同时离岸金融市场、金融期货、期权市场的发展,使资本与货币市场呈现“无边界的扩张”,金融市场日趋国际化。这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外汇市场已成为二十四小时连续不断营运的市场;(2)欧洲货币市场的迅速发展与壮大;(3)证券市场的国际化。
三、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
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法定准备金、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力的影响不一,有的弱化,有的强化。
(一)减弱了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力。
金融创新对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影响,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内容:
一是金融创新使融资证券化趋势日益强劲,一方面,大量资金从银行流向非存款性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绕开了存款准备金率的约束;另一方面,金融创新改变了金融机构的负债结构比例,尤其是商业银行,存款在其负债中所占比例逐渐下降,而通过国内外货币市场如同业拆借、回购协议、欧洲美元借款等短期借入款和其他较长期负债如发行金融债券等的比重却稳步增加。这两方面的变化导致整个银行体系的存款大为减少,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范围随之缩小。
二是降低了实际提缴的法定准备金。存款货币银行通过创造出新型负债种类来减少甚至逃避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提缴。许多商业银行还通过不受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约束的子公司和新型附属机构转移资金以逃避提缴。
三是银行超额准备金率的弹性增强。正统理论阐述法定准备金率作用机理的基本前提是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不变,那么增加或减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以起到数倍收缩或扩张银行货币创造能力的作用,而金融创新恰恰破坏了这个基本前提。由于货币市场高度发达,银行调整超额储蓄的途径很多,也十分便利,这就使银行超额准备金率的刚性减少而弹性加大。例如当中央银行调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而银行不愿收缩信贷时,他们可以通过减少超额储备来保持其贷款规模,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货币市场来解决,其结果是削弱了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
四是由于各国货币当局鼓励金融创新、争取金融技术方面的先发优势的考虑,不断改革准备金制度,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其他形式的货币税已是大势所趋。
五是由于诸如网络银行的出现,网络银行的迁移并不会像传统银行那样造成原有客户的流失,转移经营场所的费用也相对较低,从而为网络银行规避一国或地区较苛刻的准备金要求提供了条件,形成了准备金率的国际竞争。
(二)削弱了再贴现政策的效果。
再贴现政策通常包括规定贴现条件和调整再贴现率两项内容,金融创新对这两项内容都有影响。
首先,金融创新使再贴现条件的规定向自由化方向发展。目前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不再对再贴现条件做出严格规定。其原因一是金融创新使“真实票据说”的理论影响逐渐消失,活跃的工具创新使新型票据都能符合中央银行的规定;二是金融机构以政府债券作抵押向中央银行借入准备金的方式在再贴现业务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这种方式不受再贴现条件的约束。这两个原因使有关合格票据贴现的规定逐渐丧失作用。 浅析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二)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