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强化利率风险管理,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
1、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加强商业银行自身内部管理,完善内部利率控制制度
三、开放条件下的中国金融脆弱性的表现及其防范对策
在开放条件下,本身改革速度已明显落后于总体经济改革步调的金融业面临着很大的金融风险,必须采取一定的风险防范对策。
摘要:本文阐述了金融脆弱性的含义及其可能造成的危害,并着重分析了金融脆弱性在我国金融体系主体的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中的表现——产权制度和经营机制不完善、资本充足率严重不足、不良贷款率高、利率风险管理意识淡薄等。认为只有通过建立健全国有商业银行业的产权制度和经营机制、补充资本金、消化不良贷款、强化利率风险管理等四条途径,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保证金融体系稳健运行,文章最后又分析了开放条件下我国金融业的脆弱性及其防范对策。
关键词:金融脆弱性、金融风险、产权制度、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利率风险
正文:
现代社会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撑,金融业的稳健运行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定。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当前经济工作中一件十分迫切而艰巨的任务。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的开放程度会愈来愈高,中国经济受到的冲击率也会愈来愈大。由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明显“滞后”于经济增长,金融脆弱性日益显现,金融脆弱性累积到一定程度如果不及时将其化解掉,最终将演变为金融危机。为了消除我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防止其累积到过高的水平,演变为金融危机,有必要对我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进行研究,制定出相对应地防范措施,化解和防范金融风险,保证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这对于当前经济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此问题进行肤浅探讨。
一、金融脆弱性的含义及其表现形式
金融脆弱性的概念产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随着金融自由化、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深入,金融危机不断爆发并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征:金融动荡只发生在相对封闭的金融领域内,金融风波发生前宏观经济状况良好,金融动荡与实际经济的联系甚微。传统的从外部宏观经济角度来解释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越来越缺乏说服力,这迫使人们放弃传统的思维方式,从内因的角度即从金融制度自身来解释新形势下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源。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金融脆弱性概念应运而生。二十年来金融脆弱性的概念日趋流行,对金融脆弱性问题的研究也日益深入,但尚处于一个比较初期的阶段,对金融脆弱性的含义、分类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大体有以下几种:I.P.戴维斯认为;金融脆弱性是用来描叙金融市场上出现这样一种冲击:他们可以导致信贷市场或资产市场上价格和流量发生无法预测的变化,使金融公司面临倒闭的危险,这种危险反过来又不断扩大蔓延以致支解支付机制及金融体系提供资本的能力。这是从现象上来定义金融脆弱性,只是描叙了金融脆弱性问题的表象并没有反映问题的实质。米•阿格利塔则从金融活动主体行为的角度说明金融脆弱性,把金融脆弱性看作“微观经济行为与由这种行为所决定的宏观经济状况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这同样没有反映问题的本质所在。一九八二年Hyman.P.Minshy在《金融体系内在脆弱性假说》一书中最先对金融脆弱性问题做了比较系统的解释,形成了“金融脆弱性假说”。他认为金融内在脆弱性是金融业的本性,是由金融业高负债经营的行业特点所决定的。这一概念在早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就是通常所说的狭义上的金融脆弱性。现在我们所说的金融脆弱性则指广义上的金融脆弱性,广义上的金融脆弱性是指一种趋于高风险的金融状态,泛指一切融资领域中的风险积聚。 通常所说的金融机构负债过多,安全性降低,承受不起市场波动的冲击,就是广义金融脆弱性的表现。
金融脆弱累积的自然结果,是发生金融危机。自从有了金融以来,金融危机就一再发生着。70年代中期以来,金融危机更是普遍发生,自1980年到1996年,共有133个IMF成员国发生过银行部门的严重问题或危机,其频度和绝对规模几乎是“史无前例的”。金融危机的代价是高昂的。不仅使金融机构陷入破产的境地,加重财政负担,还降低货币政策效率,促成债务紧缩。最终结果是严重损害了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中最大的风险往往是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突发性。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金融市场将逐渐放开,遭遇金融危机的概率非常大,为维护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有必要对我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我国虽然成功地回避了一九九七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但并非表明我国的金融体系完整安全,不存在金融风险。而恰恰相反,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金融市场将逐渐放开,国际资本将会在我国急剧增加,我国金融体系将受到国际资本的冲击。同时,市场化进程又使政策部门的调节作用逐步削弱,加上我国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固有弊端,容易产生和感染金融危机。我国金融体系容易产生和感染金融危机的地方在哪里?我国金融体系最脆弱的环节在哪里?是银行体系。银行体系是金融体系的核心,银行体系的稳定是金融稳定的关键,这是从二十世纪金融业研究中得出的一项基本结论。金融危机无论是由银行危机触发,还是由货币危机触发,都会通过银行体系对实际经济造成巨大的危害。从银行业来看,银行是一国经济最为重要的融资渠道:银行通过资产负债表上持续期的不匹配来创造流动性而易于遭受挤兑;银行挤兑将会破坏支付系统,从而形成对整个经济的损害;银行贷款是债务型合约,其合约链的中断对实际经济会造成连锁反应并由此对实体经济影响深远,保持银行业的稳定是维护金融稳定的重中之重。从三十年代英国的大萧条、九十年代日本的金融危机和一九九七年开始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大量银行因为传染性的挤提导致了支付体系的崩溃,大量投资项目的清算也受到致命的打击,致使许多国家和地区深受银行危机的困扰,银行危机破坏程度的大小,也决定了金融危机的广度和深度。我国虽然没有出现过大量银行倒闭,也没有出现系统性支付危机,但并不能说明我国银行置身于银行危机之外,分析一下我国的银行体系,我国银行业正在面临着危机,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论金融脆弱性与金融风险防范(二)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