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选择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一国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而选择作为调节对象的目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主要是依据一国经济金融条件和货币政策操作对经济活动的最终影响确定的。由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具有特殊的传导机制和调控作用,可为货币政策的实施提供数量化的依据,因此,准确地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重要环节。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分类,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主要分为四类:以货币供应量为目标、以通货膨胀为目标、以利率为目标和以汇率为目标。目前,中国稳健的货币政策应继续选择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
1、 货币供应量具备作为中介目标的“三性”要求。
从1996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开始把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从那时起,货币供应量在货币政策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目前,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尚未对放弃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提出客观要求:金融市场还不够发达,人民币资本项下尚未开放,金融创新还处于起步阶段,继续选择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是必要的。货币供应量具备作为中介目标的“三性”要求。
(1)相关性:是指中央银行选择的中介目标必须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有稳定、密切的关系,中央银行通过对中介目标的控制和调节,能够促使货币最终目标的实现。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稳定币值,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要求货币供应量与物价和经济增长之间有较高的相关性。近几年的货币供应量和GDP、CPI等主要经济指标的变化情况验证了货币供应量与物价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1996—2001年6年间,货币供应量M2年均增长16.9%,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8.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年均增长1.6%,货币供应量M2增幅大于GDP与CPI增幅之和7.2个百分点。(注4)这充分体现了我国货币化进程尚在继续、没有结束的特点,也反映了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2)可控性: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能对该金融变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能较准确地控制金融变量的变动状况及其变动趋势。首先,我国货币供应量实际执行值和目标值是在可控范围内的。从1996年我国把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开始,货币供应量增长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实际值和目标值的差距相对来讲并不大。6年中M1、M2平均误差分别为14.6%和8.2%,这一误差是比较小的,说明基本是可控的。其次,中央银行对货币乘数的变动有相应的控制能力。在现代货币银行制度下,货币供应量决定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之积,货币供应量是通过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两方面共同决定的。中央银行可以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来影响这两个方面,从而达到调控货币供应量的目的。
(3)可测性:是指中央银行选择的作为中介目标的金融变量必须具有明确而合理的内涵和外延,中央银行能迅速而准确地收集到有关指标的数据资料,定期对它进行核算。自1999年以来,中央银行每月中旬以新闻的形式对外公布上个月的货币供应量统计数据,这意味着货币供应量具有可测性。尽管资本市场的发展,金融工具的创新对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具有影响,但只要中央银行及时修订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货币供应量还是能够保持较高的可测性的。例如:2000年第四季度至2001年上半年,人民银行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进行了修订,把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计入M2。调整后的M2增长率比较准确地反映了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其间的标准方差降低较多,由调整前的0.73降为0.63,下降13.7% ,这表明,经过修订后,货币供应量的稳定性显著提高。
2、选择其他变量作为中介目标尚不具备客观条件
首先,虽然近几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重大进展,货币市场利率已市场化 ,但由于市场主体仅是金融机构,不包括企业和居民,是不全面的,货币市场利率并不具备完全的代表性。一个国家最重要的银行存贷款利率还没有放开,利率市场化目标的实现还需要一定的过程和相当长的时间,因此,目前利率还不具备作为中介目标的条件。其次,直接盯住通货膨胀目标目前也是不可行的。主要原因为:第一,通货膨胀是全社会需求大于供给的结果,我国近些年经济运行总的来讲是供大于求,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目前供过于求的商品占82%,几乎没有供不应求的。这意味着未来通货膨胀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不会成为主要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直接控制通胀不会发生大的作用。第二,央行对通胀没有什么控制手段,它的可控性差,因此盯住通货膨胀率进行货币政策调控难度非常大。
三、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政策手段的运用)
今后几年,人民银行要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要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进一步改善金融服务,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应量,要在稳定币值的前提下,支持国民经济实现每年增长7%左右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要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 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保持货币信贷适度增长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基本稳定,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将继续保持较好趋势。国内经济环境总体较好,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有所增强,消费和投资增长稳定。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保持货币信贷适度增长,是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据统计,2002年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为18﹒5万亿元,同比增长16﹒78%,增幅比2001年末提高2﹒36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为7﹒1万亿元,同比增长16﹒82%,增幅比2001年高4.17个百分点;M2、M1增幅均高于2002年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幅10.5个百分点,高出的幅度较大,这意味着货币供应量非常充足;流通中现金M0的余额为1﹒73万亿元,同比增长10.13%,增幅比2001年提高3个百分点。从总的情况看,2002年现金投放形势正常,全年累计净投放现金1589亿元,同比多投放553亿元,这样有利于经济的平稳上升。2002年,全部金融机构(含外资)人民币贷款年末余额13.1万亿元,其中当年增加18475亿元,同比多增6036亿元;外汇贷款年末余额890亿美元,其中当年增加92亿美元,同比多增134亿美元,(注5)适应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为了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以后几年,应努力保持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保持货币信贷适度增长。2003年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幅应控制在15%左右,16%应视为高限;贷款应控制在16000亿元左右,18000亿元应视为高限。之所以强调货币和贷款的适度增长,是因为货币和贷款短期高增长,问题并不严重,若货币和贷款持续超经济增长,将不可避免地带来不良贷款增加、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并对人民币汇率产生冲击等问题,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 引导商业银行调整贷款结构,切实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引导商业银行调整信贷投向,优化贷款结构,切实提高金融服务水平。面对历史遗留的沉重包袱、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资银行咄咄逼人的竞争态势和中资金融机构争抢市场的压力,商业银行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发挥自身优势,科学合理地进行市场定位,重新细分客户市场,明确自己的客户群,树立“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信贷营销观念,与证券市场、外资银行开展错位竞争,与地方政府加强沟通与联系,在政府推动的项目中寻求优质的客户群体,并且对不同的客户需求亦能实现个性化服务,达到量体裁衣的最佳效果,真正实现信贷投放差异化策略,切实提高金融服务水平。通过信贷结构的调整,达到既扩大有效信贷投放和盈利来源,又有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双赢”效果。
1、发挥信贷政策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导向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商业银行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优化贷款结构,一定要防止信贷资金过分向大城市、大企业、上市公司集中投放的问题,要大力支持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和市场潜力大的高新技术产业、高创业成长型企业的发展,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园区的建设,支持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的发展。要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级授信制度和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限,建立健全贷款营销的约束和激励机制,调动基层行支持中小企业的积极性,改进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主动寻找、选择和培养客户,满足产品有市场、经营有效益、融资守信用的中小企业对流动资金贷款的需求。
2、切实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支持经济健康发展。要引导商业银行及时发放国债项目配套贷款;全面推行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支持扩大就业;加大对农业贷款的支持力度,增加农村信用社支农再贷款和对中小商业银行的再贷款,支持农村信用社进一步办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提高农户贷款面;拓宽助学贷款发放渠道,各地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多种形式的助学贷款业务,鼓励商业银行在生源地发放贷款;规范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加强房地产信贷管理,研究对开发商贷款、个人多套住房贷款的首付款比例和高档住房贷款的新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扩大个人住房贷款的覆盖面,满足中低收入家庭的购房贷款需求,支持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三) 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并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首先,应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今年3月份,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来中国时到北京大学作了一场演讲,其中谈到了我国人民币汇率的问题。他强调,虽然今年年初美国和日本等国家提出了人民币应该升值的问题,但许多中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不仅适合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而且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现在的中国成了世界最大的加工厂,人民币若升值,将会给中国的出口和就业等问题造成压力,势必会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总的分析,人民币升值是弊大于利。今年七月底,中国货币当局面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在经济日报等一些公众媒体上明确宣布:2003年下半年,我国将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中国应继续执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在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继续改进对经常项目收支的管理,循序渐进地推进我国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建立国际收支风险系统,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 中国货币政策的选择——论稳健的货币政策(三)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