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存款准备金调整情况
及对银行信贷、股市、楼市影响浅析
选题相关背景概述: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结算需要而存储在中央银行的款项。金融机构依照国家法律必须按照一定比率将其吸收的存款存于中央银行,这个比率下限即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以从直接从影响货币流动性及乘数效应两方面对货币量进行调控。以上调法存款准备金率为例,一方面银行需以更大的比例将其吸纳的存款存入中央银行,从而直接冻结银行的流动性,另一方面由于商业银行的食用扩张能力与央行投放的基础货币量存在乘数关系,而乘数的大小则与存款准备金率成反比,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依据乘数效应,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从而实现放大倍数地收缩货币量的效果。
在对近几年存款款准备金的相关政策做了相应了解之后,我们决定以2008年为切入年份,原因如下:
首先,2008年世界和中国的经济环境波动相对较大,特别是金融危机的影响,使2008年的相关的政策调整更频繁;
其次,在了解2008年的数据中我们发现,2008年上半年和下半年的政策走向使相反的,两个方向共同分析,更利于我们范文讨论的完整性和了解知识面的广度都更有好处。
最后,我们认为,2008年的代表性非常明显,宏观微观的数据更易获得。
2008年存款准备金的调整情况及其预期成果
08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是抑制通货膨胀。如何科学地进行宏观调控,把握好调控的时机、节奏、重点和力度,做到调控决策的科学性、贯彻实施的有效性和政策工具的可行性,考验着政府部门驾驭宏观经济的智慧和艺术。而国家把抑制通货膨胀的重点集中在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上,而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是其一贯的手段。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有助于吸收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一方面,在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和政策环境下,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抑制通货膨胀相对行之有效的调控手段。另一方面,央行频繁地运用存款准备金工具对仍以传统存贷差盈利模式为主导的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所产生的累积负面影响已逐步显现。此外,与国外不同,央行对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需要支付利息,因而不但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边际成本在不断增加,而且制度本身也弱化了央行收缩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效果。
我们将调整的目的总结为:
旨在防止中国经济过热
08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高达11.1%,呈现出多年所没有的快速增长。而一季度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了2.7%,3月涨幅达3.3%,4月上涨达3%,当前存在一定通胀压力。 此次央行采取的这一系列措施是这几年来较大的动作,此举表明政府不愿让经济朝着过热的方向发展,而是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促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目前中国经济存在通货膨胀有抬头的风险。央行系列政策能做到“防患于未然”,有效防止通货膨胀,防止资本市场过热,防止过多的外汇流入,达到防止经济过热的目标。
深层次引导百姓理财行为
由于流动性过剩等诸多矛盾的存在,中国经济中已存在资产价格增长过高,股票市场火热,物价上涨存在压力等现象,央行出台的组合政策能有效缓解这些矛盾问题,也能深层次地引导百姓理财行为。中国股市已经持续一年多的上涨,上证综合指数屡次创新高,百姓买股票、基金的热情空前高涨。央行今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数据显示,前3个月投资股票开户数新增871万户,是2006年全年新增数的1.7倍。而购买基金的投资者也导致银行排队现象进一步加剧。 同时,在股市火热的情况下,投资风险尤其值得注意。而国内股市的火热,“赚钱财富效应”也在加剧着市场的流动性。
2008年存款准备金调整后对银行信贷、股市、楼市的相关作用:
1、银行信贷量
银行功能的本质是作为资金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的金融中介,通过资产组合转换和期限转换,从个体投资者手中获得资金,再贷给需要依赖银行融资的借款人。银行的资金来源一般包括五个部分:资本金、储户存款、外部借款、资产变现、经营收益。这些资金来源中,支撑银行日常经营最为重要的是存款资金来源,因为在银行的信用放大机制下,贷款资产业务是依赖存款负债业务而持续的。一旦银行的贷款供给受到影响,则银行信贷机制将发生作用。下面我们就通过对08年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后的M0和M1来分析调整政策。
我们通过图表来显示2008年M0、M2的情况(数据来自央行官网)
2008年上半年,随着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M2并没有随相应的下降,M0下滑明显,可见,此政策对流动中的货币供应量起到了作用。在2008年下半年,在下调存款准备金的情况下,M2、M0上扬走势明显,政策效果明显。
在图中我们会看到M2持续走高,而其增速较高的具体原因我们分析如下:
大量热钱流入。虽然贸易顺差和直接投资有所缓和,但基础货币一直增长较快。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和存款利率较高,我们发现2008 年年初以来有大量热钱流入(定义为外汇储备增量中无法用直接投资和贸易顺差解释的部分)特别是4月份,热钱占外汇储备总增量的比例高达67%。
大量公开市场操作到期。五月和六月将有近1 万亿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到期,而五月由于地震影响央行公开市场的回笼力度有所放松
2、股市
存款准备金率是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主要针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的管理。新年伊始,新增信贷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井喷。
我们主要关注对股市的影响。历史上看,2008年6月,1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每次调整幅度基本上在0.5%,股票市场涨跌互现,只有2008年6月这次,股指出现了7.73%的下跌;2008年9月、10月两次下调,股指下跌。可见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与股市的涨跌没有必然的联系,主要看指数运行在什么阶段。如果指数已经出现了趋势性的转变,一致的货币政策对其具有加强作用,不一致的货币政策也不能马上改变股指运行趋势。如果指数处于震荡阶段,尚没有出现明确的趋势转变,货币政策的影响只是造成短期波动。
目前股指的运行处于震荡阶段,可上可下,短期波动之后是不是就此回落还不十分确定。
但需要明确的是,2008年10月1664点启动的这波上升行情,资金流动性是关键因素之一,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货币政策开始收紧,由之前的过度宽松转向常规化。
3楼市
伴随着基准利率的调整,相关房贷利率也会上调,这将适当加大购房者的压力。不过,从五年以上贷款仅上调0.09个百分点和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也上调0.09个百分点的幅度来看,购房者“负担”不会太大。而各家商业银行还会有相应优惠措施,更缓解了购房者的还款压力。
相关结论:
综上所述,单纯依靠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并不能解决流动性过剩的问题,过剩的根本原因是国际贸易顺差和热钱的流入,央行被迫投放大量的基础货币,鉴于此,为能够对流动性过剩问题实行更有效地控制,促进宏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降低和取消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央行停止对准备金付息,不但可以减轻自身的利息负担,还能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的效果,并与国际接轨。停止对准备金付息这一过程需分步走,要考虑商业银行的适应力和承受力。首先可先保留对法定准备金的付息,停止对超额准备金的付息,迫使商业银行减少超额准备金存款,提高已有资金的利用效率。其次,等到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明显下降后,再次降低法定准备金利率,直到停止对准备金的付息。
完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我国货币政策操作一直采取全国地区间无差别管理,但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很大,统一的准备金率不利于协调地区间的差异,可根据地区经济特点和发展阶段,划分若干大经济区。对经济欠发达区采取较低的准备金率,给予其较大的信用创造空间,并防止资金外流;而对发达地区则采用较高的准备金率,抑制其经济过热。这样做更有利于整个国家的宏观调控,使地区间平衡发展,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实行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的组合。在很多资本市场较成熟的发达国家,已基本不动用准备金手段,因为单纯地通过变动存款准备金率,难以根治宏观经济中的问题及矛盾,必须辅以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加息、下调超额准备金利率、压制市场利率上升的速度等手段,紧缩银根,抑制过度的投资需求。
配合其他宏观调控政策。如利率政策、汇率政策、信贷政策、国际收支政策、财政税收政策、土地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多管齐下,才能达到最大效果。根据目前的经济形势,具体措施主要包括:灵活使用公开市场操作等数量型手段加快资金回笼。择机利用利率等价格型工具来控制信贷增长和稳定通货膨胀预期。加快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进程,增强汇率弹性,加大利率与汇率调整的协调配合。继续实行信贷规模控制手段(如窗口指导等)。完善国际收支政策,由外需推动转向扩大内需。压缩财政支出,增加其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在税收方面,可通过开征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来抑制过剩行业投资的高速增长,通过实行差别税率来增加过剩领域的投资成本以控制其规模的非理性扩张。同时,在制定土地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市场的需求和供给状况,稳定房价,有效地抑制房地产市场过度膨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从依赖工业投资转向依赖消费服务业,发展第三产业。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工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将企业的利润转化为分红,减弱企业的再投资冲动,适当地缓解目前的投资过热。
2008年存款准备金调整情况及对银行信贷、股市、楼市影响浅析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