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下的劳工标准及我国的应对措施任务书
一、任务与目标: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格局下,世界已经形成为一个共同市场。国家间的贸易关系不再局限于“物”的层次,而是扩大到“人”的范畴。国际竞争的焦点也从经济领域转向社会领域,劳工标准等社会问题逐渐受到世贸组织以及各界人士的关注,特别是发达国家纷纷要求把其纳入多边贸易体制的范围,同发展中国家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因此劳工标准问题成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开展贸易的一障碍。
本文主要论述劳工标准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及我国对此的措施。
二、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经济全球化加快了全球的经济发展,它正在将世界各国整合为一个经济体。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格局下,世界已经形成为一个共同市场。经济贸易活动,甚至我们的生活和消遣都已经打破了国家和地域的限制。最主要的是,不仅商品,而且资本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作用下得以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随着跨国企业的大量出现,企业的国籍色彩正在逐步降低,原料、生产、销售往往分散在不同的国家,国际资本越来越多地向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地区转移。由于不同国家存在不同的经济、政治利益,因而劳动力的跨国界流动滞后于资本的全球化流动。资本和劳动作为国际生产活动的两大基本要素,其非对称性流动导致国际劳工问题,国际劳工问题与贸易、国际资本流动相伴相生,经济全球化使劳工问题亦全球化了。在全球化的今天,劳动力的全球流动已是潮流所趋,单纯通过国内法和双边约定解决劳动纠纷、保护劳动者的正当权益其弊端日渐显露,要求建立全球统一劳动标准的呼声愈来愈高。然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综合国力差距不是短期内能够改善的,更大可能是差距不断夸大,因此全球统一的劳动标准就很难照顾到没一个国家的利益。争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制度安排,我国必须发挥WTO最大的发展中成员和世界贸易大国的作用。使全球统一劳动标准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大阵营中达成帕累托最优。
划进度:2008届文档范文的任务书在2008年1月8日以前完成
2008年3月10以前完成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2008年3月20日以前完成
英文翻译的完成时间是2008年1月18日
主要参考文献:
[1]姜继玲. 富士康“劳工门”:转型中的分裂人格?[J].人力资本, 2006, (10) : 36-38
[2]魏龙 王丹丹. 中欧鞋类产品贸易摩擦与应对策略[J]. 对外经贸实务, 2006, (10): 28-31
[3]王育琨. 中国的亨利·福特你在哪里[J].中国电子商务, 2006, (10): 86-87
[4]杨书宏. 职业安全卫生国际劳工公约介绍[J].现代职业安全, 2003, (2): 54-55
[5]刘铁民. 搞好安全生产,应对WTO的挑战[J].上海安全生产, 2002, (8): 66-68
[6]赵祖平. 由我国当前的失业现象谈劳工问题的认定[J].工会理论与实践, 2003, (5) : 28-31
[7]施用海. 应对新贸易壁垒[J].国际贸易论坛, 2002, (6): 3-7
[8]皮特·恩加迪奥 阿伦·伯恩斯坦. 新一轮全球职场大转移[J].决策与信息, 2003, (8): 1-10
[9]苏蔚. 沃尔玛:面对诉讼和调查缠身的日子---超市与“血汗工厂”[J].新经济, 2003, (12): 50-53
[10]刘铁民 张华俊. 我国实施国际核心劳工标准的差距及对经济发展影响[J].劳动保护, 2002, (4): 36-39
[11] 石美遐. 我国女职工劳动保护标准与国际劳工标准比较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3, (5): 8-12
[12]张京卫 周应堂. 我国出口企业如何应对SA8000[J].对外经贸实务, 2006, (10): 32-35
[13]林静 宁丙文. 体面的工作必须是安全的工作——国际劳工组织北京局局长康妮答本刊记者问[J].劳动保护, 2004, (12): 87-88
[14]沙丹. 谁在抒写劳工大众[J].劳动保护, 2005, (5): 58-59
[15]高璐. 试论SA8000与中国的对策[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6, (4): 146-149
[16]郑少华. 世界贸易组织:应对环境和劳工问题的挑战[J].求实, 2002, (8): 46-48
[17]范丽敏. 入世后我国劳工标准问题探讨[J].国际经贸探索, 2003, (1): 55-58
[18]王荣华 方雅南. 入世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及对策[J].吉林财税, 2002, (7): 33-34
[19]杨体仁 安青. 全球化视角下的“劳工标准” [J].经济研究参考, 2001, ( 23): 46-47
[20]夏峰. 全球化浪潮带来新趋势:就业机会涌向发展中国家[J].远东经济画报, .2003, (3): 31-33
[21]戴玛. 欧盟各国工资上下差3倍[J].领导科学, 2002, ( 12): 18-19
[22]王永昌. 美国将市场准入与劳工保障挂钩[J].中外皮革信息版, 2005, (10): 62-63
[23]刘辉贸. 易壁垒对义乌玩具出口的影响及对策[J].对外经贸实务, 2006, (10): 43-46
[24]达联文. 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J].辽宁经贸, 2002, (10): 27-28
[25]余云霞 傅麟. 国际社会对贸易自由化与国际劳工标准的辩论[J].工会理论与实践, 2001, (6): 46-49
[26]吴汉嵩. 国际贸易新壁垒及其应对[J].商业时代, 2006, (29): 29-30
[27]朱常有. 国际劳工组织与职业安全卫生[J].劳动保护, 2002, ( 9): 14-15
[28]刘铁民 朱常有. 国际劳工组织与职业安全卫生[J].现代职业安全, 2004, (5): 28-30
[29]王纪元. 国际劳工标准与职业安全卫生[J].劳动保护, 2002, (10): 1-3
[30]林燕玲. 国际劳工标准与经济全球化[J].工运研究, 2002, (5): 20-23
[31]巴苏 王传辉. 国际劳工标准和童工问题[J].江苏社会科学, 2001, (1): 80-83
[32]陈瑞华 严裕华. 国际化竞争下廉价劳动力资源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 2003, (11): 81-83
[33]佟新. 对出口导向型工业化过程中劳资关系的研究[J].工会理论研究, 2006, (5): 5-8
[34]周杰. 东盟各国对公司组成形式及外资股份和劳工比例的规定[J].对外经贸财会, 2006, (9): 33-34
[35]鄢坚. 从比较优势变迁看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J].当代经济, 2006, (10): 72-73
[36]齐雅平 张秀娥. 出口企业如何应对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J].中国国情国力, 2006, (9): 48-50
[37]白丁. WTO与中国劳工的权利[J].新劳动, 2002, (20): 10-12
[38]董刚. SA8000社会责任体系认证制度[J].中国海关, 2003, (12): 27
[39]刘铁民 朱常有. 国际劳工组织与职业安全卫生[J].现代职业安全, 2004, (5 ): 16
[40]Jeremy B. Fox, Joan M.Donohue, and Jinpei Wu. The Arbitration of Labor Disputes in China Today: Definition and Implications[J].Employee Responsibilities and Rights Journal, 2005, (1): 19-29
[41]Payroll. Is Compensation Required When Employees Crack the Books? [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4 (5): 7-8
[42]Theodore H. Moran. Monitoring Compliance with International Labor Standards: How Can the Process Be Improved, and What Are the Implications for Inserting Labor Standards into the WTO? [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5 (59): 147--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