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模式主要依赖存贷规模扩张。由于受经济和金融发展水平的约束,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仍处在传统商业银行的初级阶段,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都比较传统单一,存贷款业务在整个负债和资产结构中的占比高达75%和 85%以上,利差收入在收入结构中的比例超过了90%。在这种经营发展模式下,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和利润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贷资产规模的扩张。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对银行资产结构、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进行调整,否则商业银行就很难实现效益、质量和规模的协调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下,商业银行提供的所有服务都是有成本的,服务收取费用是市场经济中必然的现象。[ 吴晓灵,《汇率风险管理与金融创新》,《中国外汇》,2006,9。]从这个意义上讲,实施结构调整,大力培育新的业务,尤其是发展外汇业务和增加收入增长点是我国商业银行未来一段时期经营与发展的现实课题和重要任务。
我国的商业银行目前已经进入了业务转型期,外汇业务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家银行经营理念、风险管理能力、业务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等经营稳健程度和经营效率的重要标准。银行必须自觉遵循现代商业银行发展的基本规律,及时调整风险偏好和市场定位,积极转变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外汇业务与其他中间业务,形成与银行经营管理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和市场环境等外部条件相吻合的业务结构和收益结构。只有从发展战略上进行大的调整,才能从根本上消除造成银行经营效益低下,不良贷款不断增加的根源,才能提高盈利能力,增强为股东创造价值的能力,也才能从根本上保护广大储户的利益。
随着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今后人民币币值的波动将日趋频繁,波幅也将逐步增大;同时,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使银行的汇率风险将日益加大。商业银行面临着很多过去未曾遇到的新问题、新矛盾,正处于一个错综复杂、变幻莫测的经营环境中,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风险控制能力和利润增长存在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面对经济金融运行态势的新变化,商业银行如何改变“贷款疲软、利差收窄、风险加大”的困难局面,调整难以为继的传统经营模式以迫在眉睫。只有加快实施经营战略转型,才能在变数日益加大的经济环境中赢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但商业银行实施经营管理战略转型是一项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银行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需要从多个维度全面进行。
从短期来看,中国加入WTO后,随着保护期的结束,我国银行业的开放会对国有商业银行外汇业务造成一定的冲击,但幅度不会太大。一方面,随着对外资银行业务的地域、币种、客户对象等限制的取消,将为外资银行开拓外汇业务带来更加有利的条件,尤其是国际业务,会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另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外汇业务以国际业务为龙头,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省份,而且在一些中小城市具有一定的优势,由于在短期内外资银行分支机构将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办理结算业务既要控制信用风险、单证风险又要保证时效性的特点,决定了外汇业务市场份额的争夺,仍将集中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及部分地方银行之间。而国内外汇业务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无疑会对国有商业银行外汇业务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国有商业银行外汇业务本外币一体化经营管理模式的改革。从中长期来看,尽管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很难做出定性的预测,但可以肯定,外汇业务市场会逐步走向成熟,表现为广度上的业务量增加、在深度上的交易品种丰富和游戏规则的完备,而且市场竞争会白热化。
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境内外汇业务市场容量将进一步扩大,资源将更为丰富。首先,外商投资的软硬环境将进一步改善,投资领域将逐步扩大,大批外资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和侨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领域将更广、更深,并产生一块新的客户群体。其次,随着国家放宽对企业自营进出口权的限制,国内获得进出口权的企业将增多,外汇业务量也将进一步放大。第三,除传统的存、贷、汇和信用证业务外,贸易融资、外汇质押和担保项下的人民币贷款等本外币结合业务、外汇买卖、保值和债券投资等业务的需求将大幅度增加,外资银行进入将带来新的金融产品组合、营销方式和风险控制手段,有利于金融创新和创新的扩散,创造出更多本外币结合的金融产品组合。第四,本币业务市场的开放是逐步的、有条件的,外资银行要改变国际业务强、本币业务弱的不均衡发展模式无法一蹴而就,因而,满足客户的本外币需求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外汇业务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将进一步扩大,而国有商业银行在机构网点、本币业务方面的优势,将是国有商业银行外汇业务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我国入世10年以后,我国和其它WTO成员国的市场将相互开放,资源的配置和利用将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得到优化。中国的经济总量会有大幅度增加,外贸依存度将大大提高,产业结构的调整将基本到位,随着大量国内客户的走出去和国外客户的走进来,国际业务市场容量将会扩大。央行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会逐步完善监管方式和手段,利率的市场化和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都将完成,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之间互通的障碍将消除,外汇业务与传统本币业务将更加融合在一起。企业和银行将承受越来越大的国内、国际市场波动的风险,为规避风险或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获取收益,企业或银行的金融创新和创新扩散的速度将加快,外汇业务市场的交易品种将得到丰富,尤其是本外币结合的衍生产品品种将大幅度增加,并且,国有商业银行本外币一体化经营管理模式也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和层次。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与经营管理模式分析
当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正处于一个特殊时期。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制改革试点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公司治理改革正进入关键阶段,其他银行的改革也将提上日程。但国有商业银行究竟改革成一个什么模式的银行,改革的路径和方向是什么?改革的关键和核心在哪里?改革的速度和节奏如何把握?应如何正确认识这一历史进程及其与当前金融业改革的关系?这是在研究国有商业银行外汇业务的经营管理模式中需了解和分析的问题。
国有商业银行业的改革回顾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已经历了20多年不间断的探索与实践。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是20多年来中国银行业改革的继续和深化。中国银行业的改革是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有其自身的演变轨迹和发展规律。中国银行业改革是在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大背景下进行的,经历了长期的、阶段性的演变过程。早在1979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要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国银行业改革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和准备后,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正式起步,并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1984年至1994年的国家专业银行阶段
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的是“大一统”的银行体制,中国人民银行是惟一的金融机构。1984年,为适应中国改革开放的需要,从人民银行分设出中国工商银行,加上原来专营外汇业务的中国银行、原来行使财政职能的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以及1979年恢复的中国农业银行,这四家银行成为国家专业银行,人民银行则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从此形成了各司其职的中国二元银行体制。这一阶段,尽管国家专业银行有了一定的经营自主权,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专业银行
论汇率政策的变化和调整对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的影响(三)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