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就业与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目的是研究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通过对1991—2001年我国就业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进行计量经济分析,把二者的关系数量化,从而提出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双赢对策。
关键词:国内生产总值
一 引言
2003年3月18日,新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答中外记者问的时候曾经讲过:“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年均在9%以上。中国近5年尽管受到亚洲金融危机风波的影响,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年均仍保持在7%,去年达到了8%。但是中国的劳动力有7亿4千万,而欧美所有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只有4亿3千万。中国每年还新增劳动力1000万,下岗和失业人员大约有1400万,进城的农民工一般保持在1亿2千万,中国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
上述一连串触目惊心的统计数据充分反映了我国面临的重大问题。伴随着我国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深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劳动力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一方面存在大量的劳动人口;另外一方面我国就业弹性近年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各行业吸纳就业人口的能力显著降低。
另一方面,90年代后我国就业弹性成明显下降趋势,各行业吸纳就业人口的能力显著降低。与就业面临的严峻形势相比,我国的经济增长率总体上还是稳定在7%~9%的区间内。因此,可以通过研究分析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来寻求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下促进就业的有效政策,这也正是本文研究目的之所在。
二,就业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计量模型的构建
为了定量化研究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本文选择了1991~2001近11年就业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作为观测样本,以下数据摘自1996~2000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其中国内生产总值采用现行价格计算)。
从上表可以明显看出,随着国内生产总值的逐步增长,我国的从业人口总数也在随之不断增加,因此二者之间很可能存在相关关系。附表中的表一就是根据以上资料做出的就业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散点图,反映出我国的就业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存在这明显的非线性正相关关系。
可见,两者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十分显著。为了对此经济现象进行数学模拟,用于定量化的研究,根据散点图的形状,本文决定采用指数模型进行拟合,得到如下模型:
=
其中Y表示各年年末从业人员总数,X表示GDP(现行价格), 为常数,为1991~2001年的平均就业弹性。另外,由于就业人口与GDP之间并不是完全精确的函数关系,需要引进作为随机误差项,表示虽然影响就业人口但又未纳入模型的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
三 经济增长对就业影响的计量分析
为了使参数便于估计,现将方程两边取对数转化为线性模型,得到对数方程:
假设模型中随机误差项满足古典假定,下面采用Eviews统计软件进行回归,运用OLS估计,得到输出结果见图二,估计式如下:
(0.16745) (0.015315)
t = (59.14164) (7.330833)
=0.856553 F = 53.74112 DW = 1.762777
其中列在回归方程下方第一排圆括号内的数字对应参数估计的标准误差;第二排圆括号内的数字分别是在对应参数为零的原假设下所计算的t 统计量。
从估计的结果可以看出,模型的拟合程度良好。可决系数接近于1,表明模型在整体上拟合较好。系数显著性检验:对于,t 统计量为7.330833 ,给定显著性水平为0.05时,(9)=2.262,因为t >(9),所以拒绝:=0 ,表明国内生产总值对就业人口总数有显著影响。F统计量的数值比较大,也说明解释变量与应变量与应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显著。另外。由DW=1.762777,当给定显著性水平为0.05时,查表的下限临界值=0.927,上限临界值=1.324,4-=2.676。 DW 统计量恰好落在的区间内,接近于2,表明模型不存在一阶自相关。并且从经济意义上看,平均就业弹性=0.1127在0~1之间,符合经济理论。表示GDP每增长1%,从业人员总数平均增长11.227%,反映了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程度。因此,该回归方程对我国从业人员总数与GDP的关系的拟合效果十分优良。将其还原为原方程可得:
由此可见,近11年来我国经济增长对就业的促进作用是十分显著的。1991~2001年的平均就业弹性为0.11227,就业与经济增长的方向保持一致。因此,就决就业问题应当以稳定并且适度的经济增长为前提。离开了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就难以长久,只有大力发展经济,才能向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即将面临的巨大就业压力。
四 扩大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双赢对策
针对我国所面临的就业问题,本文认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才是最佳的解决方法。
济必须保持稳定而快速的发展。
经济增长率的提高会增加就业的需求,一般经济增长一个百分点,会带动一百万以上劳动就业人口的增量,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拉动作用更大;另一方面,经济增长会大量减少失业人口,对降低失业的效果十分显著。所以,经济的繁荣在减少失业人员的同时增加了就业岗位,使得供需双方的矛盾得以缓解。同时要注意经济增长的速度不能过低,否则会造成对劳动力的需求拉动能力不足,下岗失业人员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受到限制。劳动力的需求本身就很小,这种情况下会加剧就业压力,使问题恶化。
传统服务业的基础上拓展现代服务业。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世界各国的产业结构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最明显的就是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超过了工业,一些国家甚至超过了工农业比重之和。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一般都在60%以上,吸纳了约70%的社会劳动者,服务业已成为劳动力数量最庞大的产业,也成了吸纳就业最主要的方式。
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样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产值,为人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但是由于多年来对服务业的发展重视不够,现在与大多数国家相比,产值无论绝对数还是相对数都比较小,吸纳就业的能力也相对不足,存在明显的差距。发达国家服务业的就业比重在70%~80%左右,发展中国家平均为40%,而我国直到2001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才达到33.6%,从业人员比重为27.7%。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也说明我国服务业又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潜力。如果这种潜力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将会带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那么我国就业问题的解决将指日可待了。
现阶段,传统服务业是吸收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行业,由于这些人员的素质相对较低,择业范围十分狭窄,目前吸纳就业仍需保持传统服务业的发展。现代服务业尚在成长之中,是可以带动整个经济发展,吸纳优秀人才,发挥巨大潜能的行业,它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同时使自身得到壮大。因此,着重发展现代服务业会为我国带来双赢的结果。
附表(见下页)
表一
表二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12/17/03 Time: 19:15
Sample: 1991 2001
Included observations: 11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9.903270 0.167450 59.14164 0.0000
LX 0.112270 0.015315 7.330833 0.0000
R-squared 0.856553 Mean dependent var 11.12960
Adjusted R-squared 0.840615 S.D. dependent var 0.061953
S.E. of regression 0.024734 Akaike info criterion -4.398340
Sum squared resid 0.005506 Schwarz criterion -4.325996
Log likelihood 26.19087 F-statistic 53.74112
Durbin-Watson stat 1.762777 Prob(F-statistic) 0.00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