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乡人口流动趋势分析
【摘要】从1978年到2002年的二十多年时间里,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给城市就业、交通和环境造成了一系列问题。城市失业率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逐年上升,然而,城市就业压力的增大但却未能阻止农村劳动力的外流。目前,“三农”问题受到社会高度关注,本文以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为理论基础,对中国城乡人口流动展开定量分析,预测未来人口流动趋势,为我们的城市化进程规划和城市流动人口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持。
【关键词】城乡人口流动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 趋势
九十年代的中国,城市经济高速增长,而农民依旧靠天吃饭,收入增长非常缓慢。1981年,城乡收入分别为479.9024和217.951,而2002年,城乡收入分别为7702.8和2475.6。即使扣除物价上涨因素的影响,城乡收入的绝对差距也扩大了4.4倍,高于同期收入增长幅度。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从1978年到2002年,从农村流向城市转移剩余劳动力总量超过2亿。由于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以及流动人口相关政策的缺乏,城乡流动人口给城市带来了较大的冲击。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三农”问题是当前社会热点。但是,现有研究大多注重定性分析,缺乏定量分析。下面,我们将以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为理论基础,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针对中国城乡人口流动趋势展开研究。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简介
前提假定:1、发展中国家农村部门不存在剩余劳动力2、城市工业部门工资水平是由政治因素决定的,因而是上升的。
托达罗认为农业劳动者迁入城市的动机主要取决于城市现代工业部门预期收入(即未来某年的预期收入与就业概率的乘积)与农业部门预期收入(即未来某年的实际收入)的差异,且人口流动是预期收入差异的增函数。用公式表示:
M=f(v(0))
其中M表示人口从农村迁移到城市的数量,v(0)表示城乡预期收入差距,表示人口流动是预期收入差异的增函数。同时城乡预期收入差距可以表示为:
v(0)=p*Ya-Yr
其中Ya是城市实际工资率,Yr是农村平均实际收入,p表示就业概率。托达罗认为,在任一时期迁移者在城市现代部门找到工作的概率与现代部门新创造的就业机会成正比,与城市失业人数成反比。他还进一步把人口流动模型建立在较长时间范围的基础上,得到一个迁移者在现代部门找到工作以前n期净收入贴现值的公式:
其中Yu(t)表示t期城市实际工资率,Yr(t)表示t期农村实际工资率,n表示计划范围内的时期数,r表示贴现率,C(0)表示迁移成本,p(t)表示一个迁移者t期中在现代部门获得工作的概率(累加的就业概率)。
按照托达罗的观点,若V(0)>0,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城市净人口增加;若V(0)<0,城市净流入人口不会增加,甚至减少。
二、模型设定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假定农村流入城市的人口无论找到工作与否都会留在城市,所以模型中采用的变量是新增流动人口和预期收入差距,是个人口流动的增量模型。但是,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农民多在年初进入城市,年底回家过年。农民将在年初决定是否进城或者是否再次进入城市。即使部分农民年底不返乡,他们也会对自己是否继续留在城市作出选择。中国城乡人口流动具有显著的周期性,所以,中国城乡人口流动更多地表现为一个总量的流动,而非在原有基础上的一个简单增量。
另外,由于人口流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我们在借鉴托达罗人口流动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了上期流动人口总量这一滞后变量。最终,我们将城乡流动人口总量模型设定为:
其中,Mt表示t年城乡人口流动总量,Vt表示t年城乡收入差距。
我们将1977年城乡人口流动总量设为 ,则模型可表示为:
即:
设,则模型表示为:
三、模型估计
t E Jk Jr k/元 r/元 Vt/元 dMt
/万
/万
1978 0.947 100 100 790 790
1979 0.946 101.9 101.9 1100 1890
1980 0.951 109.5 109.5 480 2370
1981 0.962 112.2 112.2 479.9024 217.951 217.2149 820 3190
1982 0.968 114.4 114.4 516.2745 264.803 205.3765 1070 4260
1983 0.977 116.7 116.7 552.9411 303.725 202.6551 580 4840
1984 0.981 119.9 119.9 643.0798 345.959 237.6166 1530 6370
1985 0.982 134.2 134.2 660.5004 369.516 207.9697 820 7190
1986 0.98 143.6 142.3862 840.7476 399.434 293.2407 980 8170
1987 0.98 156.2 151.2434 921.1397 435.593 289.9158 980 9150
1988 0.98 188.5 177.6808 978.7903 463.744 247.8687 660 9810
1989 0.974 219.2 211.9018 1182.889 504.191 287.6724 570 10380
1990 0.975 222 221.5642 1490.819 656.746 358.3382 340 10720
1991 0.977 233.3 226.6638 1618.078 692.668 372.0165 50 10770
1992 0.977 253.4 237.2656 1866.114 748.806 403.894 1530 12300
1993 0.974 294.2 269.742 2219.982 810.554 434.4711 680 12980
1994 0.972 367.8 332.816 2796.96 989.465 441.8631 960 13940
1995 0.971 429.6 391.0588 3666.952 1342.72 485.4649 950 14890
1996 0.97 467.4 421.9248 4447.518 1785.07 499.9202 1240 16130
1997 0.969 481.9 432.5266 5005.14 2039.12 534.985 1040 17170
1998 0.969 479 428.2322 5457.847 2183.83 594.1391 1232 18402
1999 0.969 472.8 421.7906 5931.104 2243.95 683.5696 560 18962
2000 0.969 476.6 421.388 6230.158 2255.65 731.395 1233 20195
2001 0.964 479.9 424.743 6859.6 2366.4 820.7865 1300 21495
2002 0.96 475.1 422.9984 7702.8 2475.6 971.1983 1509 23004
说明: E—— 城市就业率
r——农村人均收入
k——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
Jr——农村物价指数
Jk——城市物价指数
dMt——t年城乡流动人口增长量
——从1978年到t年城乡流动人口增长量之和
Vt——预期收入差距()
代入数据回归得:
Dependent Variable: M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1/01/05 Time: 11:31
Sample(adjusted): 1981 2002
Included observations: 22 after adjusting endpoints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690.5335 176.5075 3.912205 0.0009
V 2.390348 1.161589 2.057826 0.0536
M(-1) 0.931736 0.044501 20.93719 0.0000
R-squared 0.996548 Mean dependent var 12469.00
Adjusted R-squared 0.996185 S.D. dependent var 5760.929
S.E. of regression 355.8441 Akaike info criterion 14.71299
Sum squared resid 2405876. Schwarz criterion 14.86177
Log likelihood -158.8429 F-statistic 2742.540
Durbin-Watson stat 2.313839 Prob(F-statistic) 0.000000
所以,
且F大于临界值,t检验显著,故模型拟合较好。
四、模型检验
White Heteroskedasticity Test:
F-statistic 1.095513 Probability 0.390358
Obs*R-squared 4.508695 Probability 0.341518
Test Equation:
Dependent Variable: RESID^2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1/03/05 Time: 21:44
Sample: 1981 2002
Included observations: 22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497143.9 328957.0 -1.511273 0.1491
V 2963.298 1863.753 1.589963 0.1303
V^2 -1.031812 1.188923 -0.867854 0.3976
M(-1) 14.52247 46.12928 0.314821 0.7567
M(-1)^2 -0.003698 0.002761 -1.339759 0.1980
R-squared 0.204941 Mean dependent var 109358.0
Adjusted R-squared 0.017868 S.D. dependent var 166414.6
S.E. of regression 164921.2 Akaike info criterion 27.06104
Sum squared resid 4.62E+11 Schwarz criterion 27.30900
Log likelihood -292.6714 F-statistic 1.095513
Durbin-Watson stat 1.390178 Prob(F-statistic) 0.390358
ARCH Test:
F-statistic 3.095576 Probability 0.094599
Obs*R-squared 2.942086 Probability 0.086299
Test Equation:
Dependent Variable: RESID^2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1/03/05 Time: 22:24
Sample(adjusted): 1982 2002
Included observations: 21 after adjusting endpoints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68902.33 42993.98 1.602604 0.1255
RESID^2(-1) 0.377176 0.214375 1.759425 0.0946
R-squared 0.140099 Mean dependent var 112090.8
Adjusted R-squared 0.094841 S.D. dependent var 170017.7
S.E. of regression 161754.5 Akaike info criterion 26.91594
Sum squared resid 4.97E+11 Schwarz criterion 27.01542
Log likelihood -280.6174 F-statistic 3.095576
Durbin-Watson stat 1.713568 Prob(F-statistic) 0.094599
从White 检验和ARCH检验可以看出,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在德宾h-检验中,h=0.748,小于临界值,故随机扰动项不存在一阶序列相关。
在我们得到的数据中,>Mt ,即1978年以来城乡人口流动增量之和超过了总量,主要原因是城市化将农村人口转化为了城市人口。
根据我们获得的数据,1999年全国农村转移劳动力人数为10107万人,1998年全国农村转移劳动力人数为9547万人,即M1999=10107万,M1998=9547万。而V1999=683.5696元,e1999=-508.3,代入计算得: =86.10446378
所以,Mt=86.10446378+2.39034Vt+0.93173Mt-1 +et
那么,dMt=86.10446378+2.39034Vt-0.06827Mt-1 +et
流动人口增量与预期收入差距具有显著的正相关,符合托达罗人口流动理论。并且,根据模型计算得1999年预期收入差距每增加1%,就会使农村向城市流动人口总量增加0.29%,而2002年的结果是预期收入差距每增加1%,农村向城市流动人口总量增加0.26%,这一结果说明近几年,预期收入差距对城乡流动人口的影响基本保持稳定,没有太大的波动。
流动人口增量与上一年流动人口总量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农民在进城前考虑了城乡流动人口总量对自己进入城市后工作前景的影响,而不是跟风,盲目地进入城市。
五、城乡人口流动趋势预测
根据2020年中国发展的远景规划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十个基本标准,到2020年中国城市人均收入将达到18840元(以2000年为基准),农村人均收入将达到7210元,城乡收入差距为11630元,换算成以1978物价指数为标准的预期城乡收入差距就为2062.7087元(城市就业率为95%),与2002年城乡差距971.1983元相比,平均每年以4.27%的速率递增。
根据前面得到的城乡人口流动模型Mt=86.10446378+2.39034Vt+0.93173Mt-1+et 可以预测出2005到2010的实际城乡流动人口数据如下(误差范围设为10%):
年份 预期城乡收入差距/元 城乡流动人口/万
2005 1100.9967 16193.6~17898.19
2006 1148.0093 17776.79~19648.03
2007 1197.0293 19363.21~21401.44
2008 1248.1425 20957.39~23163.44
2009 1301.4381 22563.77~24938.9
2010 1357.0095 24186.67~26732.63
说明:预期收入差距按1978年不变价计算
在未来的6年中,将有约1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入到城乡流动人口的大军中,基本保持在前几年的增长速度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可能会在使城乡流动人口在数字上小于我们的预测值。但是,不管以何种方式,这些人都会进入城市,进而影响城市的方方面面。
因此,城市一方面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容纳能力;另一方面要尽快制订较为完善的政策来应对城乡流动人口为城市带来的冲击。
参考文献:
[1] 《中国统计年鉴》(1980—2003),中国统计出版社,北京
[2] 《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人口与就业统计司 劳动部综合计划与工资司,中国统计出版社,北京
[3] 《对托达罗模型前提、变量及政策含义的新思考》,衣光春 徐蔚,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4
[4] 《中国农村劳动力外流的影响因素》,侯风云, 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47期
[5]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式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启示》,孙正林 张淑芬, 学习与探索 ,2004年3期
[6] 《我国人口流动决策的分析》,李彦芝 曾珣,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2
[7] 《流动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综合测评》,漆莉莉, 当代财经,2004.4
附:
二、城乡人口流动的合理规模
由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由得:①
所以,②
①÷②得:
所以,
那么,城市可吸纳流动人口规模:
表示t年城市劳动力自然增长量等于第t-18年人口的自然增长量。
查得=0.523,按1%~4%的城市失业率推算出1998~2000年城乡流动人口的合理规模:
年份 城乡人口流动的合理规模 实际城乡人口流动总量
1998 7365.9~8031.51
7739.164~8428.774
5571.859~6284.239 9547
1999 10107
2000 11340
由模型推算出的城乡人口流动的合理规模与实际的城乡人口流动规模的差距大约在2000万左右。我们认为实际的城乡人口流动规模基本上是合理的,至于2000万的差距,其中有数据误差的影响,也符合当前城乡流动人口在城市就业的现状:
有的人会在一段时间内忙于找工作,而并没有实际进行工作。
2)许多人并非一个的时间都有工作,而是一段时间在工作,其余的时间在等待工作,比如大量的建筑工人,工程队有活儿的时候就有工作,这个工程完了就可能闲一段时间。
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城乡流动人口同时在工作。
实际上,人口流动的规模问题就是一个流动人口供求关系的问题,城市是流动人口的需求方,农村是流动人口的供给方,只有保持流动人口供求平衡,人口流动规模才是合理的,才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城市化的发展。
党的十六大指出:中国现阶段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既是中国今后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同时这也预示着中国社会经济有进一步发展空间。因此,党为中国未来20年的发展制定了宏伟的目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为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合理的人口流动规模、城市化发展显然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在未来接近2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实际人口流动量究竟会是多少?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最优的人口流动量又会是多少?二者是否相适,流动人口供求是否平衡?在下面我们将利用上面所得出的模型对这些问题作一些粗略的探讨。
根据2020年中国发展的远景规划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十个基本标准,到2020年中国城市人均收入将达到18840元(以2000年为基准),农村人均收入将达到7210元,城乡收入差距为11630元,换算成以1978物价指数为标准的预期城乡收入差距就为2062.7087元(城市就业率为百分之95),与2002年城乡差距971.1983元相比,平均每年以百分之4.27的速率递增。
根据上文推导出的城乡流动人口模型Mt=86.10446378+2.39034Vt+0.93173Mt-1 +ut 可以预测出2002到2010的实际城乡流动人口,数据如下:
02-10收入差距/元 02-10实际流动人口/万
2002 971.1983 12017
2003 1012.6685 13703.3259
2004 1055.9094 15377.88678
2005 1100.9967 17045.89936
2006 1148.0093 18712.41283
2007 1197.0293 20382.32788
2008 1248.1425 22060.41577
2009 1301.4381 23751.33519
2010 1357.0095 25459.65009
中国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也即是GDP将达到357872.4亿元,根据中国社科院课题组专家预测,到时中国城市GDP将占到全国GDP的百分之80,即286297.92亿元,相比2000年城市GDP47557.54815亿元来说,平均每年以百分之9.39的速率递增。
根据上文城乡流动合理规模模型:
并且Lt=Lt-1+EMt,我们可以得到2002到2010的城乡流动人口的合理规模,数据如下表:
02-10城市就业/万 02-10城市失业/万 02-10最优人口流动/万 02-10新增就业/万
2002 24780 770 11402.98948 715
2003 29229.02868 295.2427139 3076.785967 4449.028681
2004 34476.8409 348.2509182 3627.561306 5247.812224
2005 40666.85115 410.7762743 4471.233976 6190.01025
2006 47968.22271 484.5275021 5829.844053 7301.371555
2007 56580.49061 571.5201072 7197.747794 8612.267902
2008 66739.01464 674.131461 8793.39257 10158.52403
2009 78721.41135 795.1657712 10179.23093 11982.3967
2010 92855.14084 937.9307155 12223.79878 14133.72949
注:这部分预测所得数据有点不符实际,由于时间原因暂时没有修正好,正在努力当中。。。。。。。。
中国城乡人口流动趋势分析相关范文